齊宣王卒,湣王即位,說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1),欲破敝齊而為燕(2)。 燕易王卒,燕噲立為王。 其後齊大夫多與蘇秦爭寵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3)。 齊王使人求賊,不得。 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於徇於市(4),曰『蘇秦為燕作亂於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 」於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 燕聞之曰:「甚矣(5),齊之為蘇生報仇也!」 (1)高:使……增高。 大:使……加大。 苑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種植林木的地方。 (2)破敝:使……衰敗。 (3)殊:死。 此指雖未即死,已是致命傷。 (4)車裂:以車撕裂人體。 俗稱「五馬分屍」。 徇:示眾。 (5)甚矣:太過分了啊。 蘇秦既死,其事大洩。 齊後聞之,乃恨怒燕。 燕甚恐。 蘇秦之弟曰代,代弟蘇厲,見兄遂(1),亦皆學。 及蘇秦死,代乃求見燕王,欲襲故事(2)。 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鋤耨而干大王(3)。 至於邯鄲,所見者絀於所聞於東周(4),臣竊負其志(5)。 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子所謂明王者何如也?」對曰:「臣聞明王務聞其過(6),不欲聞其善,臣請謁王之過(7)。 夫齊、趙者,燕之仇讎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 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慮之,此則計過(8),無以聞者,非忠臣也。 」王曰:「夫齊者固寡人之讎,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 子能以燕伐齊(9),則寡人舉國委子十。 」對曰:「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 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 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 今夫齊,長主而自用也。 南攻楚五年,畜聚竭(13);西困秦三年,士卒罷敝(14);北與燕人戰,覆三軍,得二將。 然而以其餘兵南面舉五千乘之大宋(16),而包十二諸侯(17)。 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惡足取乎!且臣聞之,數戰則民勞,入師則兵敝矣(18)。 」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長城、距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距防,惡足以為塞!且異日濟西不師(19),所以備趙也;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 今濟西河北盡已役矣,封內敝矣(20)。 夫驕君必好利,而亡國之臣必貪於財。 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以為質(21),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將有德燕而輕亡宋,則齊可亡已。 」燕王曰:「吾終以子受命於天矣。 」燕乃使一子質於齊。 而蘇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 燕質子為謝,已遂委質為齊臣(22)。 (1)遂:這裡指功成名就,遂順心願。 (2)襲:因襲,繼承。 故事:舊事,舊業。 (3)耨(nou):鋤草的農具。 干:求,求取。 (4)絀(chu,處):不足,不如。 (5)負:擔負起,承擔起。 (6)務:必須,一定。 謁:說明,告訴,陳述。 (8)計過:策略的錯誤。 (9)子:您。 表示敬意。 十舉:全。 委:委託,托付。 苟:如果,假如。 長主:年高、位高或輩份高的君主。 自用:自以為是,固執自信,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13)畜聚竭:積聚已盡。 畜,同「蓄」。 積聚,儲蓄。 (14)罷(pi,皮)敝:羸弱疲睏。 罷,通「疲」。 疲乏、疲勞。 指士卒年老體弱。 (15)以上二句的意思是,齊覆滅三軍,而燕失二將。 (16)舉:此指大敗。 用「舉」字是誇張之言。 (17)包:吞併,囊括。 十二諸侯:指鄒、魯等小國。 (18)入師:當作「久師」。 長時間作戰。 (19)異日:往日,從前。 不師:即不役。 每役免於征發。 (20)封內:封地境內。 (21)從子:侄子。 毋弟:同母所生的弟弟。 質:作為保證的人,即人質。 (22)委質:古人相見,必執贄為禮,如卿以羔,大夫以雁等。 一說「質」為形體。 委質,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委體於地。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於齊。 齊使代報燕,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於是燕王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 齊伐燕,殺王噲、子之。 燕立昭王,而蘇代、蘇厲遂不敢入燕,皆終歸齊,齊善待之。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代(1)。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涇陽君,秦必不受。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 秦信齊,齊秦合,涇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東蘇子(2),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於是出蘇代。 代之宋,宋善待之。 (1)執:拘捕。 (2)東蘇子:讓蘇代回東方去。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1):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2),名卑而權輕;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夫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3),讎強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4)。 然且王行之者,將以取信於齊也。 齊加不信於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 夫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一齊也(5)。 北夷方七百里(6),加之以魯、衛,強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二齊也。 夫一齊之強,燕猶狼顧而不能支,今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 (1)遺:贈給,致送。 (2)寄質於齊:燕前有一子質於齊。 (3)肥:壯,壯大。 (4)大敗:失大策,壞大事。 (5)益一齊:使齊國得益於一倍的國力。 (6)方:縱橫面積。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齊紫(1),敗素也(2),而賈十倍(3);越王勾踐棲於會稽,復殘強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1)齊紫:齊國的紫衣。 當時齊桓公好紫服,一國盡服紫。 (2)敗素:破舊的白繒。 (3)賈十倍:商人為牟利,以破舊百繒染為紫色,可獲十倍之利。 賈,通「價」,價格。 今王若欲因禍為福,轉敗為功,則莫若挑霸齊而尊之(1),使使盟於周室(2),焚秦符(3),曰「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必長賓之(4)」。 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國為功(5)。 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 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 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令涇陽君、高陵君先於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 秦為西帝,燕為北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於天下。 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伐齊,曰『必反宋地,歸楚淮北』。 反宋地,歸楚淮北,燕、趙之所利也;並立三帝,燕、趙之所願也。 夫實得所利,尊得所願,燕、趙棄齊如脫矣(6)。 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 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7);諸侯贊齊而從之,是名卑也。 今收燕、趙,國安而民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 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為也。 」秦王聞若說,必若刺心然。 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秦必取,齊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代齊,正利也。 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1)挑:挑動,慫恿。 (2)周室:周王室。 室、朝廷。 (3)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徵調兵將用的憑證。 (4)賓:通「擯」。 遺棄,排斥。 (5)憚:害怕,畏懼。 (6)脫(x□,喜)像脫掉無跟的鞋一樣方便。 ,古代一種拖鞋。 (7)國伐:國被攻伐。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 燕欲報仇於齊,非蘇氏莫可。 」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 竟破齊,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1):「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秦之行暴,正告天下(2)。 (1)約:阻止。 (2)正告:明白鄭重地告知。 「告楚曰:『蜀地之甲(1),乘船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積甲宛東下隨,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2)。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故,十七年事秦。 第3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