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古代士卒穿的革制護身衣,以此指代軍隊。 (2)射隼:比喻行動捷速。 隼,一種兇猛的鳥。 也叫鶻。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1)。 我起乎宜陽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2)。 我離兩周而觸鄭(3),五日而國舉(4)。 』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1)大(tai,態)行:即太行。 大,同「太」。 (2)繇:震撼,動搖。 (3)離:經歷。 此指通過,穿過。 (4)國舉:佔領整個國家。 舉,攻克,奪取。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 我下軹,道南陽,封冀,包兩周。 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錟戈在後(1),決滎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 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 』魏氏以為然,故事秦。 (1)錟(xi□n,先)戈:鋒利兵器。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於齊。 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象〕寡人,射其面。 寡人地絕兵遠(1),不能攻也。 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 』已得宜陽、少曲,致藺、〔離〕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2),則以南陽委於楚。 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 殘均陵,塞,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 』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為楚罪。 (1)絕:遙遠。 (2)重:敬重,推崇。 「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 已得講於魏(1),至公子延(2),因犀首屬行而攻趙(3)。 「兵傷於譙石,而遇敗於陽馬,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 已得講於趙,則劫魏,〔魏〕不為割。 困則使太后弟穰候為和,贏則兼欺舅與母(4)。 「適燕者曰『以膠東』(5),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適齊者曰『以宋』。 此必令言如循環,用兵如剌蜚(6),母不能制,舅不能約。 「龍賈之戰(7),岸門之戰(8),封陵之戰(9),高商之戰十,趙莊之戰(11),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12),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 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也。 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 (1)講:和解,媾和。 (2)至:當作「質」。 作人質。 (3)屬行:連兵相續。 屬,相連屬。 行,行列。 指軍隊。 (4)嬴:通「贏」。 獲勝。 舅與母:指穰候與宣太后。 (5)適(zh︽,哲):通「謫」。 譴責,懲罰。 (6)剌蜚:比喻用兵捷速,易於取勝。 蜚,小飛蟲。 一說當作「韭」、菜。 剌韭,猶如割菜。 (7)龍賈之戰:魏襄王五年(前314),秦惠王派公子卬攻魏,大敗龍賈軍於雕陰。 見卷四十四《魏世家》,卷五《秦本紀》。 (8)岸門之戰:秦惠文王更元後十一年(前314),秦在岸門大敗韓軍。 見卷五《秦本紀》、卷四十四《魏世家》。 (9)封陵之戰:魏哀王十六年(前303),在封陵,秦軍大敗魏軍。 《魏世家》略及其戰。 十高商之戰:戰事不詳。 《秦本紀》載有莊襄王三年攻魏高都並拔之事。 趙莊之戰:卷五《秦本紀》載,秦惠文王更元後十二年(前313),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 卷四十三《趙世家》載,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佔藺,「虜將軍趙莊」,卷十五《六國年表》載同,在趙國欄。 而《趙世家》又載,趙肅候二十二年「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趙藺、離石。 《正義》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句下謂「本一作『茈』」。 本傳《集解》取趙肅候二十二年載,謂「趙莊與秦戰敗,秦殺趙莊河西」。 綜此,「趙莊」之戰還須另考。 三晉: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分,各立為國,史稱三晉。 (13)死秦之孤:抗秦戰爭中死者的遺孤。 燕昭王不行。 蘇代復重於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1),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2)。 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1)不:相當於「否」。 (2)宗:推重,尊崇。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1)。 而蘇秦被反間以死(2),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3)。 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夫蘇秦起閭閻(4),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吾固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5)。 (1)權變:機變,隨機應變。 (2)反間:利用間諜離間敵人內部,使其落入自己的圈套。 (3)諱:迴避,顧忌。 (4)閭閻:指民間。 (5)蒙:受,遭受。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張儀列傳第十 王學孟 譯注 【說明】 張儀列傳與蘇秦列傳堪稱姊妹篇。 蘇秦遊說六國,張儀也遊說六國;蘇秦合縱以燕為主,張儀連橫以魏為主,文法也一縱一橫。 他們都是以權變之術和雄辯家的姿態,雄心勃勃,一往無前,為追求事功而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表現了他們的雄才大略,體現了他們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 張儀除了張揚暴露合縱的短處,用以附會自己的主張而外,借秦國強大的勢力,又多以威脅利誘、欺詐行騙的權術,成為轟動一時的風雲人物。 很多段落,不像史書的人物傳記,卻逼似後世小說。 張儀相楚,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行騙楚王就幾乎具備後世小說的全部特徵。 幾百字的小文就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其中又不乏戲劇的衝突和曲折的情節;人物刻畫得鮮明生動而富於個性特徵。 筆觸靈活,神彩飛揚,又不乏幽默之筆,把一個完整的故事描寫得曲曲折折、有聲有色。 其中張儀的欺詐權變之術,成竹在胸的韜略以及他的氣質、風度,侃侃而談的才能,善於借物轉禍為福的本領;楚王的貪婪愚蠢,剛愎自用,感情的衝動;陳軫的老謀深算、料事如神、耿介衷腸、直面陳言,於嚴肅、莊重氣氛中的詼諧幽默的風采,都在矛盾糾葛的衝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蘇秦激張儀入秦,歷來被人所激賞。 張儀被楚相誣陷「盜璧」,鞭笞數百,投奔蘇秦,卻被拒之門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憑借不期的資助,得以被惠王任用。 情節曲折多變,故事性強。 張儀從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過程,性格逐漸展開,前有蓄勢,後有照應,使故事組織得井然有序,無懈可擊。 人物對話極其簡潔,個性化語言刻畫了個性化的人物,已為後世小說的楷模。 當張儀被楚相「掠笞數百」,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儀曰:「足矣。 」張儀被辱後的幽默、風趣,與妻子戲謔的情狀,對讀書遊說不可動搖的意志,已然再現。 廖廖幾筆,內涵豐富、耐人咀嚼。 本傳語言藝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說韓時,對秦兵在戰場上捨生忘死,衝鋒陷陣的描寫,對戰馬夸誕放漫的描摹,猶如大筆潑墨,使人感到萬馬奔騰的聲勢。 而說趙時,卻以貌似恪守本分,唯恐督過的語言,竟如語意雙關的外交辭令,處處鋒芒畢露,處處殺機四伏,處處是刀光劍影,處處是包舉天下的雄心。 很多內涵豐富的語言,如「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卞莊剌虎,一舉兩得」等等,作為成語典故,為今人所習用。 【譯文】 張儀是魏國人。 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先生,學習遊說之術,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 張儀完成學業,就去遊說諸侯。 他曾陪著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 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只好釋放了他。 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 」張儀說:「這就夠了。 」 第3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