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 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1),懼誅出奔。 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 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 」於是衛立輒為君,是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 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 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 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 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 遇子羔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2)。 」子路曰:「食其者不避其難(3)。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 造蕢聵(4),蕢聵與孔悝登台。 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 」蕢聵弗聽。 於是子路欲燔台(5),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6)。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7)。 」是時子貢為魯使於齊(8)。 (1)得過:得罪。 其事詳見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 (2)空:白白地。 (3)食:吃。 食:糧食、食物。 (4)造:往,到……去。 (5)燔:焚燒。 (6)纓:繫在頷下的冠帶。 以情事參見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左傳·哀公十五年》。 系年當以《左傳》為是。 (7)「惡言」句:因為子路勇猛,就沒有人敢對孔子出惡言了。 (8)子貢為魯使齊,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繫於魯哀公十五年。 宰矛字子我。 利口辯辭。 既受業,問:「三年之喪不已久乎(1)?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2),鑽燧改火(3),期可已矣(4)。 」子曰:「於汝安乎?」曰:「安。 」「汝安則為之。 君子居喪,食旨不甘(5),聞樂不樂,故弗為也。 」宰我出,子曰:「予之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6)。 夫三年喪,天下之通義也。 」 宰予晝寢。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7)。 」 宰我問五帝之德(8),子曰:「予非其人也。 」 宰我為臨菑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9),孔子恥之。 (1)三年之喪: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要謝絕人事,為官者要解除官職,在家居喪三年。 已:太。 (2)升:成熟。 (3)鑽燧改火:最古的鑽木取火法。 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稱為改火。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燧,取火之具。 分陽燧、木燧,木燧用以鑽木取火。 (4)期(j□,及):一整年。 已:止。 (5)旨:味美食物。 (6)免:脫離,離開。 按宰予問三年之喪見於《論語·陽貨》。 文字略異。 (7)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腐穢的土做成的牆壁沒法而進行粉刷。 這是比喻宰予難以造就。 糞土,腐土,穢土。 圬,泥瓦工人用的抹子。 引申為抹灰等泥瓦工作。 按宰予晝寢見於《論語·公冶長》。 (8)五帝:相傳古代的五位帝王,其說不一。 一般認為黃帝、顓頊、帝嚳(ku,酷)、唐堯、虞舜。 (9)夷:誅殺。 按《索隱》:「《左氏傳》無宰我與田常作亂之文,然有闞止字子我,而因爭寵,遂為陳恆所殺。 恐字與宰予相涉,因誤云然。 」《索隱》之疑,是。 端木賜,衛人,字子貢。 少孔子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1)。 問曰:「汝與回也孰愈(2)?」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子貢既已受業,問曰:「賜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璉也(3)。 」 陳子禽問子貢曰(4):「仲尼焉學?」文武之道未墜於地(5),在人,賢者識其大者(6),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又問曰:「孔子適是國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7)?」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8)。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9)。 」 子貢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諂,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十 (1)黜:廢止,反駁。 (2)愈:更加,勝過。 按孔子此問與下文子貢所答見於《論語·公冶長》。 (3)瑚璉:瑚、璉都是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因其貴重,常用來比喻堪當大任的、有才能的人。 按此問答見於《論語·公冶長》。 (4)陳子禽在《論語》中出現兩次,向子貢提出兩個關於孔子的問題,但並未問及「仲尼焉學」。 問及這個問題的是衛國人公孫朝,見於《子張》篇。 太史公誤。 (5)文武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的思想。 (6)識:記住。 大:根本、重要。 (7)抑:還是。 (8)溫:溫和。 良:善良。 恭:恭敬。 儉:儉樸,不放縱。 讓:謙讓。 (9)其者:或許。 按此問此答見於《論語·學而》。 十此問此答亦見於《論語·學而》。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1),故移其兵欲以伐魯。 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2)?」子路請出,孔子止之。 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 子貢請行,孔子許之(3)。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 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4),其地狹以洩(5),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6),此不可與哉。 君不如伐吳。 夫是,城高以厚,地廣以深(7),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8),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 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 今君憂在內。 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9),大臣有不聽者也。 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十,則交日疏於主。 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11),求以成大事,難矣。 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郤(12),下與大臣交爭也。 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 故曰不如伐吳。 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 雖然,吾兵業已加便矣(13),去而之吳,大臣疑我,奈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1)憚:害怕,畏懼。 高、鮑、晏:齊國握有實權的卿大夫。 (2)二三子:諸位、諸君。 多用於年長或位尊者對關係較近的年輕人的稱呼。 (3)以上「田常欲作亂於齊」段。 《史記會注考證》在「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句下引蘇轍曰:「齊之伐魯,本於悼公之怒季姬,而非陳恆(按即田常);吳之伐齊,本怒悼公之反覆,而非子貢。 吳齊之戰,陳乞(按即陳恆之父)猶在,而恆未任事。 所記皆非,蓋戰國說客設為子貢之辭,以自托於孔氏,而太史公信之耳。 」按蘇轍語不為無察。 但《史記》全書類似這種采自傳聞的材料非止一端。 (4)卑:低。 與高相對。 (5)其地狹以洩:《史記會注考證》引王念孫曰:《越絕書》、《吳越春秋》並「地」作「池」,「洩」作「淺」,下文「廣以深」正與「狹以淺」相對。 按王說是。 池,護城河。 (6)甲兵:鎧甲和兵器。 借指戰爭。 (7)地廣以深:參見注(5),應為「池廣以深」。 (8)重器:寶器。 比喻可貴的人才。 (9)三封:三次受封。 十不與:不在其中。 (11)恣:放縱,無拘束。 (12)郤:通「隙」。 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13)業已:已經。 業,既,已。 說曰(1):「臣聞之,王者不絕世(2)。 霸者無強敵(3),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4)。 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強,竊為王危之。 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 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強晉(5),利莫大焉。 名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也。 」吳王曰:「善。 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6)。 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聽了。 」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強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 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7),夫伐小越而畏強齊,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8),智者不失時,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 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 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 」吳王大說(9),乃使子貢之越。 第3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