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廢舉:或作「廢居」,猶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之「廢著」。 廢,指賣出。 舉,通「居」;著,通「貯」。 居、貯,都是積貯的意思。 「好廢舉」,就是好買進賣出的意思,亦即好做買賣、好經商的意思。 《貨殖列傳》有子貢傳,言之較詳。 (2)與時:逐時。 有抓時機的意思。 轉貨:指賤買貴賣,使貨物不斷流通的意思。 貲:通「資」。 資財、錢財。 (3)匿:隱藏。 過:過失,過錯。 (4)常相魯、衛:謂子貢曾經仕於魯、衛。 常,通「嘗」。 相,輔助。 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謂「子贛」(按即子貢)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有《左傳·哀公二十六年》所記情事可證:衛出公自城使以弓問子贛,且曰:『吾其入乎?』子贛稽首受弓,對曰:『臣不識也。 』私於使者曰:『……今君再在孫矣,內不聞獻之親,外不聞成之卿,則賜不識所由入也。 ……若得其人,四方以為主,而國於何有?』」一個流亡的國君,能不能回國,要問及子貢,則子貢在衛國的地位自然不同一般。 這是子貢曾仕於衛的明證。 另據《左傳》,定公十五年春,「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哀公七年夏,「公會吳於鄫,吳來征百牢,」,「康子使子貢辭」;哀公十二年「公會吳於橐皋。 吳子使太宰嚭請尋盟。 公不欲,使子貢對」,「乃不尋盟」;哀公十五年冬,「子服景伯如齊,子贛為介。 」(上二事,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均及之);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公誅之」,子贛曰:「……生不能用,死而誅之,非禮也。 稱一人,非名也。 君兩失之」。 這都是子貢仕於魯的明證。 言偃,吳人,字子游。 少孔子四十五歲。 子游既已受業,為武城宰。 孔子過,聞絃歌之聲(1)。 孔子莞爾而笑曰(2):「割雞焉用牛刀(3)?」子游曰:「昔者偃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4),小人學道則易使(5)。 」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6)孔子以為子游習於文學。 (1)絃歌:彈琴吟詩。 是古代一種讀書方法,將詩填譜成曲,用樂器伴奏而歌。 (2)莞爾:微笑。 (3)割雞焉用牛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力氣。 (4)道:指儒術,儒家政治思想。 (5)使:驅使,役使。 (6)這段文字見於《論語·陽貨》。 卜商字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歲。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素以為絢兮(2)』,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3)。 」曰:「禮後乎(4)?」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 」 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5),商也不及(6),」「然則師愈與(7)?」曰:「過猶不及(8)。 」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9),無為小人儒。 」十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其子死,哭之失明。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語見《詩經·衛風·碩人》。 倩,美好。 盼,眼睛裡黑白分明。 (2)素以為絢兮:這一句是逸詩。 素,白色。 絢,有文采。 (3)繪事後素:《集解》引鄭玄曰:「繪,畫文也。 凡畫繪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佈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需禮以成也。 」素,喻禮。 (4)禮後:意思是禮產生在仁義之後。 (5)過:過分,超過。 (6)不及:不足,趕不上。 (7)愈:較好,勝過。 (8)猶:同樣,如同。 孔子主張「中庸」之道,所以認為「過」和「不及」都不妥當。 (9)儒:儒生,信奉孔子學說的人。 十按「子夏問」段見於《論語·八佾》,原文「始可與言詩」句前尚有「起予者商也」句;「子貢問」段見於《論語·先進》;「子謂子夏」段見於《論語·雍也》。 顓孫師,陳人,字子張。 少孔子四十八歲。 子張問干祿(1),孔子曰:「多聞闕疑(2),慎言其餘,則寡尤(3);多見闕殆(4),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他日從在陳蔡間,困(5),問行。 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6),雖蠻貊之國,行也(7);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8)!立則見其參於前也(9),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十,夫然後行。 」子張書諸紳(11)。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12)?」孔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國必聞(13),在家必聞。 」孔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14),在國及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國及家必聞。 」(15) (1)問:學,求教。 干:謀求,求取。 (2)多聞闕疑:多聽一聽,對疑而未解的,要暫且放一放。 闕,同「缺」。 在這裡有保留、迴避的意思。 (3)尤:過錯。 (4)多見闕殆:多看一看,對有危險的事,要迴避迴避。 殆,危險。 (5)困:指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圍絕糧事。 參見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6)篤:篤厚,真誠。 (7)蠻貊:是對南方和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8)州里:意思是本鄉本土。 (9)參:呈現。 十衡:通「橫」,車轅頭上的橫木。 (11)紳:士大夫腰間繫的寬大帶子。 (12)達:通達。 (13)聞:有聲望,有名譽。 (14)下人:謙讓,居於人後。 (15)按以上三段,「子張問干祿」段見於《論語·為政》;「他日」段所記孔子與子張的對話見於《論語·衛靈公》;「子張問」段見於《論語·顏淵》。 三段行文均與原文略有不同。 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 少孔子四十六歲。 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 作《孝經》(1)。 死於魯。 (1)《孝經》:《漢書·藝文志》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者也。 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有今文、古文兩本,今文本為鄭玄注,十八章;古文本孔安國注,二十二章。 《孝經》作者,說法各異,當以孔後學說為是。 澹台滅明,武城人,字子羽。 少孔子三十九歲。 狀貌甚惡。 欲事孔子(1),孔子以為材薄(2)。 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3),非公事不見卿大夫。 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4),名施乎諸(5)。 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6);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7) (1)事:侍奉,奉事。 這裡是師事,亦即拜孔子為師的意思。 (2)材:通「才」。 才能,資質。 (3)行不由徑:比喻行動光明正大。 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4)這一句意思是說,子羽在獲取、給予、離異、趨就諸方面都完美無缺。 設,完備,完善。 (5)施:傳揚。 (6)失之宰予:宰予雖利口善辯,因為他懷「三年之喪」,所以孔子說自己錯了,不該看重宰予。 (7)以上二句今傳《大戴禮·五帝德》有之。 按《孔子家語》謂「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與此正相反。 宓不齊字子賤。 少孔子三十歲(1)。 孔子謂「子賤君子哉!魯無君子,斯焉取斯(2)?」 子賤為單父宰,反命於孔子(3),曰:「此國有賢不齊者五人,教不齊所以治者。 」孔子曰:「惜哉不齊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則庶幾矣(4)。 」 (1)少孔子三十歲:《孔子家語》說少孔子四十九歲。 (2)斯:這。 句中前「斯」指人,後「斯」指品德。 按語見《論語·公冶長》。 (3)反命:回來報告。 反,同「返」。 返回。 (4)庶幾:差不多。 原憲字子思。 子思問恥。 孔子曰:「國有道,谷(1)。 國無道,谷,恥也。 」 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2),可以為仁乎?」孔子曰:「可以為難矣(3),仁則吾弗知也。 」 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4)。 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5),排藜藿入窮閻(6),過謝原憲(7)。 憲攝敝衣冠見子貢(8)。 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9)?」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十。 若憲,貧也,非病也。 」子貢慚,不懌而去(11),終身恥其言之過也。 (1)谷:領取俸祿。 (2)克:好勝。 伐:自我誇耀。 怨:怨恨、怨忿。 欲:貪心,貪慾。 (3)難:難能可貴。 (4)草澤:低窪積水、野草叢生的地方。 此指隱居。 (5)結駟連騎:用四匹馬並轡駕一車。 (6)藜與藿都是野草。 窮閻:指偏遠簡陋的住處。 閻,里巷。 (7)過謝:前去探望。 (8)攝:整理,整頓。 (9)病:困苦。 十病:恥辱。 (11)懌:悅。 公冶長,齊人,字子長。 孔子曰:「長可妻也(1),雖在累紲之中(2),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3)。 (1)妻:娶妻。 (2)累紲:捆犯人的繩子。 引申為囚禁。 累,通「縲」。 (3)子:古代兒子和女兒均可稱子,此指女兒。 妻:嫁給。 按此段所述見於《論語·公冶長》。 南宮括字子容。 第3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