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說韓宣王曰:「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1),皆射六百步之外。 韓卒超足而射(2),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3),近者鏑弇心(4)。 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5),當敵則斬,堅甲鐵幕(6),革抉芮(7),無不畢具。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8),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大於此者矣。 是故願大王孰計之。 (1)谿子:強弓名。 當時南方的少數民族善制柘弩和竹弩,此指韓國仿造的谿子弩。 少府:韓國造械機構。 時力、距來:均為少府所造弩名。 (2)超足:超騰舉腳。 古代用腳踏、手扳發射強弩。 (3)括:箭的末端。 蔽:疑為衍文。 洞胸:穿透胸部。 (4)鏑弇(y□n,眼)心:箭射穿胸膛直至心臟。 弇,覆蓋、遮蔽。 (5)鵠:即天鵝。 (6)鐵幕:鐵甲串成的護臂。 (7)革抉:射箭時套在左臂上的皮套。 芮(fa rul,伐銳):系盾絲帶。 (8)蹠:通「跖」。 踏。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 今茲效之(1),明年又復求割地。 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受後禍。 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2),不戰而地已削矣。 臣聞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3)。 』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 於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4),按劍仰天太息曰(5):「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詔以趙王之教(6),敬奉社稷以從。 」 (1)茲:年。 效:呈獻,進獻。 (2)市怨:買怨,招怨。 市,購買。 (3)寧為雞口,無為牛後:這是比擬之辭,是說雞口雖小是進食的地方、牛後雖大卻是排糞的地方。 牛後,指牛的肛門。 (4)攘(r□ng壤):捋。 瞋(ch□n,嗔)目:發怒時瞪大眼睛。 (5)太息:出聲長歎。 (6)主君:對卿大夫的尊稱。 這裡指蘇秦。 詔:告、教誨。 又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有淮穎、煮棗、無胥,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棗,地方千里。 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1),曾無所芻牧(2)。 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3),若有三軍之眾。 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 然衡人怵王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4),卒有秦患(5),不顧其禍。 夫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罪無過此者。 魏,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6),稱東藩(7),築帝宮(8),受冠帶(9),祠春秋十,臣竊為大王恥之。 (1)廬廡:泛指房屋。 廬,村屋或田間小屋。 廡,大屋。 數(cu,醋):密。 (2)無所芻牧:因為田地房屋稠密,連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沒有了。 以此形容人口密集。 芻牧,放牧牛羊。 (3)輷(h□ng,轟)輷殷殷:象聲詞。 很多車馬行走的聲音。 (4)怵:誘惑,引誘。 (5)卒:通「猝」。 突然。 (6)西:向西。 (7)藩:屬國或屬地。 (8)築帝宮:指為秦王建造離宮,以備巡遊暫住。 (9)受冠帶:接受秦國的分封,採用秦國的冠服樣式,制度。 十祠春秋:貢獻財物,春秋為秦助祭。 「臣聞越王勾踐戰敝卒三千人(1),禽夫差於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制紂於牧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奮其威也。 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2),蒼頭二十萬(3),奮擊二十萬(4),廝徒十萬(5),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比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聽於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 夫子秦必割地以效實(6),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 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願大王孰察之。 (1)敝卒:疲敝之卒。 吳越夫椒之戰以後,越王勾踐以余兵五千人保棲會稽。 見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 (2)武士:勇士。 (3)蒼頭:用青布裹頭以異於眾的士兵。 一說精銳敢死隊的稱號。 (4)奮擊:衝鋒陷陣的精銳部隊。 (5)廝徒:勤雜兵。 (6)效實:以割地之實,表示忠誠。 「《周書》曰(1):『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釐不伐,將用斧柯(2)。 』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併力一意,則必無強秦之患。 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秦明約,在大王之詔詔之。 」 (1)《周書》:即《周逸書》,舊題《汲塚周書》。 主要記錄周代政令。 《漢書·藝文志》有《周書》七十一篇。 (2)四句引文自《周書·和寤解》。 以草木作比,意思是說草木滋長出微弱的嫩枝時不去掉它,等長得粗壯後再想去掉它,只好用斧頭了。 綿綿,微弱。 蔓蔓,滋長延伸的樣子。 毫釐,通「毫釐」。 細微之意。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 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 」 因東說齊宣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齊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三軍之良(1),五家之兵(2),進如鋒矢(3),戰如雷霆,解如風雨。 即有軍役,未償倍泰山(4),絕清河(5),涉勃海也。 臨菑中七萬戶,臣竊度之(6),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7),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8)。 臨菑之塗(9),車轂擊十,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莫能當。 今乃西面而事奉,臣竊為大王羞之。 (1)三軍:即全軍。 周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 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 齊國設上、中、下三軍。 (2)五家之兵:指齊桓公時管仲所定的兵制,每五家為一軌,一家出一丁,五人為一伍,由軌長率之。 一說五家即五國。 (3)鋒矢:極言士兵勇猛凡捷,如鋒如矢。 《正義》云:「齊軍之進,若鋒芒之刀,良弓之矢,用之有進無退。 」(4)倍泰山:《史記會注考證》云:「征山南之兵也,是亦一部。 」(5)絕:橫渡。 (6)竊度:私下推測,估計。 (7)築:古絃樂器名。 形如琴,十三弦。 (8)六博:古代一種博戲。 蹋鞠:古代一種習武的遊戲。 《集解》引劉向《別錄》曰:「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而講練之。 」(9)塗:同「途」。 十轂:車軸兩端伸出車輪的部分。 (11)連衽成帷:把衣襟連在一起形成帳幔。 衽,衣襟。 帷,帳幔。 (12)袂:衣袖。 「且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界也。 兵出而相當,不出十月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 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後。 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今秦之攻齊則不然。 倍韓、魏之地(1),過衛陽晉之道,逕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2),騎不得比行(3),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秦雖欲深入,則狼顧(4),恐韓、魏之議其後也。 是故恫疑虛猲(5)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1)倍:通「背」。 背向。 (2)方軌:兩車並行。 (3)比行:兩馬齊進。 比,並列。 (4)狼顧:狼性多疑,唯恐突襲,走路時常回顧。 以比喻秦有後顧之憂。 (5)恫疑虛猲:虛張聲勢,恐嚇威脅。 猲通「喝」。 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 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是故願大王少留意計之。 」 齊王曰:「寡人不敏(1),僻遠守海,窮道東境之國也,未嘗得聞余教(2)。 今足下以趙王詔詔之,敬以國從。 」 乃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 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資也。 夫以楚之強與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 (1)不敏:不才。 自謙詞。 余教:剩餘的教誨。 敬重客氣之言。 第3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