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予秦地(何)如毋予:給秦國土地與不給。 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引《雜誌》云:「『何』字衍。 如者,與也。 《新序》作『予秦地與無予孰吉』。 」(2)孰吉:哪種做法好。 (3)辭讓:謹虛地推讓。 (4)私:指個人的意見、看法。 (5)公甫文伯母:指魯定公時大夫公甫文伯的母親。 《禮記·檀弓》:「文伯之喪,敬姜據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將為賢人也,吾未嘗以就公室。 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涕者,而內人皆行哭失聲。 斯子也,必多曠於禮矣夫!』」樓緩所言公甫文伯母之事與《檀弓》所載有出入。 (6)女子:指妻妾。 (7)相室:古代保育貴族子女的老年人,如保姆之類。 (8)是人:此人。 指公甫文伯。 因其母不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兒子,故稱「是人」。 (9)薄:指情義淡薄。 厚:指情義深厚。 十從母言之:由母親來說這樣的話。 人心:指說話人的用心、用意。 諾:答應的聲音。 〔13〕飾說:虛偽、粉飾的言辭。 〔14〕慎(shen,慎):同「慎」。 表示告誡,相當於「千萬」、「切切」。 〔15〕構難:結下怨仇,引起兵禍。 說:同「悅」。 〔16〕且:將。 因強而乘弱:借強國來欺弱國。 乘:欺壓、侵凌。 〔17〕亟:急,趕快。 〔18〕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用割地來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已交好而又能撫慰秦國。 〔19〕(強)怒: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疑『怒』字一作『強』,旁注誤並。 」〔21〕乘:趁著。 〔21〕何秦之圖:圖謀什麼秦國。 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1)?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2)。 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賂齊(3)。 齊,秦之深讎也(4),得王之六城,併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5)。 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 而齊、趙之深讎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6)。 王以此發聲(7),兵未窺於境(8),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9)。 從秦為媾十,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於王。 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13〕,而與秦易道也〔14〕。 」趙王曰:「善。 」則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亡去。 趙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頃之,而魏請為從〔15〕。 趙孝成王召虞卿謀。 過平原君〔16〕,平原君曰:「願卿之論從也〔17〕。 」虞卿入見王。 王曰:「魏請為從。 」對曰:「魏過〔18〕。 」王曰:「寡人固未之許〔19〕。 」對曰:「王過。 」王曰:「魏請從,卿曰魏過,寡人未之許,又曰寡人過,然則從終不可乎?」對曰:「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20〕,有利則大國受其福,有敗則小國受其禍。 今魏以小國請其禍,而王以大國辭其福〔21〕,臣故曰王過,魏亦過。 竊以為從便〔22〕。 」王曰:「善。 」乃合魏為從。 虞卿既以魏齊之故〔23〕,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24〕,卒去趙,困於梁。 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25〕,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 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26〕。 (1)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偏偏不說這樣做就是拿趙國的軟弱給天下諸侯們看。 (2)固:堅決。 (3)賂:奉送。 (4)讎:仇敵。 (5)不待辭之畢:不等話說完。 (6)有能為:有能力、有作為。 (7)發聲:發表,聲揚。 (8)窺:觀察,偵探。 (9)反媾於王:反而向大王您求和。 十從:順從,聽從。 重:尊重,敬重。 先:爭先致意。 〔13〕結三國之親:指與韓、魏、齊三國結交親善。 〔14〕易道:改換了處事的位置。 〔15〕從:同「縱」,指「合縱」。 〔16〕過:拜訪。 〔17〕論從:論述合縱之道。 〔18〕過:錯誤。 〔19〕固:本來。 未之許: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20〕從事:辦事,處理事情。 〔21〕辭:辭卻。 〔22〕便:有利。 〔23〕以魏齊之故:因魏相魏齊的緣故。 《索隱》:「魏齊,魏相,與應侯(指秦相范睢)有仇,秦求之急,乃抵虞卿。 卿棄相印,乃與(魏)齊間行亡歸梁,以托信陵君。 信陵君疑未決,(魏)齊自殺。 」〔24〕間行:從小路走。 〔25〕《春秋》:編年體史書,為儒家經典之一。 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凡二百四十二年。 為後代編年史的濫觴。 敘事極簡約,相傳寓有褒貶之意。 〔26〕《虞氏春秋》:《漢書·藝文志》著錄《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1),然未睹大體(2)。 鄙語曰「利令智昏」(3),平原君貪馮亭邪說(4),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5)。 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6),何其工也(7)!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8),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9)。 (1)翩翩:形容舉止灑脫,風采美好。 濁世:亂世。 (2)大體:有關大局的道理。 (3)鄙語:俗語。 利令智昏:貪圖私利使頭腦發昏而喪失理智,不辨是非。 (4)貪馮亭邪說:指前262年,秦伐韓之野王:韓上黨守馮亭因迫於上黨道絕,願歸附趙。 趙孝成王召平陽君、平原君計議,平陽君主張不受,平原君則謂:「無故得一郡,受之便。 」於是趙受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 此後秦、趙交惡,前260年秦攻長平,趙軍大敗,四十餘萬士卒被秦將白起坑殺。 其事並見卷四十三《趙世家》、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5)邯鄲幾亡:指趙國幾乎滅亡。 (6)畫策:謀劃。 (7)工:巧妙、周全。 (8)庸夫:指能力低或能力平常的人。 (9)見:同「現」。 表露。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公子列傳第十七 張鳳嶺 譯注 【說明】 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諸侯,聲震天下,其才德遠遠超過齊之孟嘗、趙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傳》便是司馬遷傾注了高度熱情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專傳。 傳中詳細地敘述了信陵君從保存魏國的目的出發,屈尊求賢,不恥下交的一系列活動,如駕車虛左親自迎接門役侯嬴於大庭廣眾之中,多次卑身拜訪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結交賭徒毛公、賣漿者薛公等;著重記寫了他在這些「巖穴隱者」的鼎立相助下,不顧個人安危,不謀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竊符救趙」和「卻秦存魏」的歷史大業。 從而,歌頌了信陵君心繫魏國,禮賢下士,救人於危難之中的思想品質。 這也是本傳的主旨所在。 誠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值得注意的是,傳中以大量筆墨描寫了下層社會的幾個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傳),特別是門役侯嬴,他身處市井心懷魏國,才智遠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 如果說,信陵君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竊符救趙」的壯舉而為人們所稱頌的話;那麼,門役侯嬴則是這幕壯舉的總導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 這反映了司馬遷重視人民群眾力量的進步歷史觀。 信陵君的結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廢黜,以致沉湎酒色,終因「病酒」而死。 這既真實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點,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統治者嫉賢妒能,打擊忠良的醜惡行徑,可以說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某種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這是一篇出色的傳記文學作品。 敘事精於選材,信陵君門客三千,才幹非凡,一生的活動千頭萬緒,作者著眼於突出傳旨,選擇了「竊符救趙」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敘事的中心,並圍繞這個中心組織材料,從而將其一生諸多方面的活動凝聚起來,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使人們在人物的活動中看到歷史,在歷史的發展中瞭解人物,把人物、歷史都寫活了。 刻畫人物性格,手法多樣,如刻畫信陵君禮賢下士的品格,有對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繪,也有借助周圍人物的對比烘托。 細節描寫也相當成功,如寫晉鄙合符驗證後的懷疑心理時用「舉手視公子」幾個字加以刻畫,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便把一位嚄宿將當時當地驚奇、自信、決不輕易交出兵權的神態活靈活現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可謂神來之筆。 第3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