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派人暗中打探,瞭解到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 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 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 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 」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 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 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 」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 」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隊列。 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 天剛濛濛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 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 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 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 然後再和趙軍激戰。 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 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 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 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 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 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 於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佈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 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 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好。 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 於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 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計議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並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於國君任用不任用他,採納不採納他的意見。 果真讓成安君採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 因為沒採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 」韓信堅決請教說:「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選擇』。 只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採用,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 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 而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陘,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 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沒有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專心傾聽戰爭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 像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 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 如果將軍發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 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 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 像這樣,就是將軍戰略上的短處。 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 所以,善於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 」韓信說:「雖然如此,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廣武君回答說:「如今為將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 方圓百里之內,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將士。 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 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 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 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 如果這樣,那麼,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 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採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韓信說:「好。 」聽從了他的計策。 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 於是派人報告漢王,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 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 楚國多次派出奇兵渡過黃河攻擊趙國。 趙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在行軍中安定趙國的城邑,調兵支援漢王。 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滎陽,漢王從南面突圍,到宛縣、葉縣一帶,接納了黥布,奔入成皋,楚軍又急忙包圍了成皋。 六月間,漢王逃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只有滕公相隨,去張耳軍隊在修武的駐地。 一到,就住進客館裡。 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 韓信、張耳還沒有起床,漢王就在他們的臥室裡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 韓信、張耳起床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 漢王奪取了他二人統率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往滎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 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 韓信打算停止進軍。 范陽說客蒯通規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遊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呢?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 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 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 齊王聽從酈生的規勸以後,挽留酈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施。 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 齊王田廣認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 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 楚國也派龍且率領兵馬,號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第47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