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詔大司徒大司空(1):「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 《孝經》曰(2)『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與奢也寧儉』。 昔者管仲相齊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3),而仲尼謂之不知禮,以其奢泰侈擬於君故也(4)。 夏禹卑宮室(5),惡衣服(6),後聖不循。 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優矣,莫高於儉,儉化俗民,則尊卑之序得(7),而骨肉之恩親,爭訟之原息(8)。 斯乃家給人足(9),刑錯之本與歟?可不務哉!夫三公者,百寮之率十,萬民之表也(11)。 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12)。 孔子不雲乎,『子率而正,孰敢不正』(13):『舉善而教不能則勸(14)』。 維漢興以來,股肱宰臣身行儉約(15),輕財重義,較然著明(16),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 位在丞相而為布被,脫粟之飯,不過一肉。 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無有所餘。 誠內自克約而外從制(17)。 汲黯詰之,乃聞於朝,此可謂減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18)。 德優則行,否則止,與內奢泰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19)。 以病乞骸骨,孝武皇帝即制曰『賞有功,褒有德,善善惡惡,君宜知之。 其省思慮,存精神,輔以醫藥』。 賜告治病,牛酒雜帛。 居數月,有寥,視事。 至元狩二年,竟以善終於相位。 夫知臣莫若君,此其效也(20)。 弘子度嗣爵,後為山陽太守,坐法失侯。 夫表德章義(21),所以率俗厲化(22),聖王之制,不易之道也。 其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為後者爵關內侯(23),食邑三百戶,征詣公車(24),上名尚書(25),朕親臨拜焉。 」 (1)太皇太后:當朝皇帝的祖母。 此指漢平帝的祖母王政君,她是漢成帝的生母,漢元帝的皇后。 這個詔書是她在平帝元始中(1—5)頒布的,後人附錄於《公孫弘傳》之後,讚美公孫弘。 按當時的大司徒為馬宮,大司空為甄豐。 (2)《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宣揚封建孝道。 下文所引的「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出自《孝經·廣要道》章,而「禮,與奢也寧儉」,出自《論語·八佾》,文字稍異。 這兩句中的「禮」,指《周禮》。 (3)「昔者」二句:相齊桓,做齊桓公的相。 九合一匡之功,多次會合諸侯並匡正天下的功勞。 九,非實指,泛言多。 匡,匡正。 按這幾句所敘之事本於《論語·憲問》:「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 』」又曰:「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令受其賜。 』」(4)泰:太過分。 擬:比。 故:原因。 按孔子批評管仲僭禮之行見《論語·八佾》。 其文曰:「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歸……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5)卑:低矮。 (6)惡:粗劣。 (7)尊卑之序:尊貴者和卑賤者之間的秩序,實為森嚴的封建等級關係。 (8)爭訟:打官司。 (9)斯:此。 十百寮之率:即百官之長。 寮,通「」。 率:通「帥,」主帥、長官。 (11)表:標,榜樣。 (12)樹:立。 直表:直的標桿,正直的榜樣。 曲影:斜影。 (13)「子率而正」兩句:語出《論語·顏淵》篇。 子:你。 此指魯國貴族季康子。 率:原文作「帥」,領頭。 而:原文作「以」。 孰:誰。 (14)舉:選拔。 善:指賢能的人。 不能:無能的人。 勸:鼓勵。 按此句引自《論語·為政》篇。 (15)股肱:大腿和胳膊,喻得力重臣。 宰臣:統帥百官的長官,此指丞相。 (16)較然:明顯。 (17)誠:確實。 克約:克制約束。 從制:遵循法制行事。 (18)減於制度:比法制規定的標準降低了一些。 (19)詭服:虛假的行為。 按《玉篇》:「詭,欺也,謾也。 」《廣雅》:「服,行也。 」殊科:不同類。 (20)效:表現。 (21)表德:表揚美德。 章義:表彰道義之人。 (22)厲化:通「勵化」,勉勵教化。 (23)次當為後:按次秩當為後代者,意謂嫡系子孫。 爵關內侯:封給關內侯的爵位。 (24)征:召。 詣:往。 到……去。 (25)上名:把姓名報上去。 班固稱曰(1):「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雀,遠跡羊豕之間,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2)?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乂安(3),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4),制度多闕(5),上方欲用文武(6),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輪迎枚生(7),見主父而歎息。 群臣慕向(8),異人並出(9)。 卜式試於芻牧十,弘羊擢於賈豎(11),衛青奮於奴僕(12),日出於降虜(14),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矣(14)。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15)。 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16),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17),定令則趙禹、張湯(18),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19),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落下閎(20)協律則李延年(21),運籌則桑弘羊(22),奉使則張騫、蘇武(23),將帥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24)。 其餘不可勝紀(25)。 是以興造功業(26),制度遺文(27),後世莫及。 孝宣承統(28),纂修洪業(29),亦講論六藝(30),招選茂異(31),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劉向、王褒以文章顯。 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於定國、杜延年,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之屬,皆有功跡述於後。 累其名臣(32),亦其次也。 」 第59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