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大司馬進曰(1):「陛下仁育群生,義征不憓(2),諸夏樂貢(3),百蠻執贄(4),德侔往初(5),功無與二,休烈浹洽(6),符瑞眾變,期應紹至(7),不特創見(8)。 意者泰山、粱父設壇場望幸,蓋號以況榮(9),上帝垂恩儲祉十,將以薦成(11),陛下謙讓而弗發也,挈三神之歡(12),缺王道之儀,群臣恧焉。 或謂且天為質暗(13),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14),是泰山靡記而粱父靡幾也(15)。 亦各並時而榮,鹹濟世而屈(16),說者尚何稱於後,而雲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錫符(17),奉符以行事,不為進越。 故聖王弗替(18),而修禮地祗(19),謁款天神(20),勒功中岳(21),以彰至尊,舒盛德,發號榮,受厚福,以浸黎民也。 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22),不可貶也。 願陛下全之。 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23),使獲耀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24)。 猶兼正列其義,校飭厥文,作《春秋》一藝。 將襲舊六為七(25),攄之無窮(26),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27)。 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28)。 宜命掌故悉奏其義而覽焉(29)。 」 (1)進諫。 (2)憓:通「惠」,順。 (3)諸夏:指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 (4)贄:禮品。 (5)侔:相等。 (6)休烈:美好的功業。 浹(ji□,家)洽:普遍融洽。 (7)期:應驗之期。 紹:繼續。 (8)不特:不但。 創見:初次顯現。 見,同「現」。 (9)蓋號:加上尊號。 按《釋名》:「蓋,加也。 」況:比。 十祉:福。 (11)薦:進獻。 (12)弗發:指不封禪。 挈(qie,竊):通「契」,斷絕。 三神:指上帝、泰山、粱父山。 (13)且:夫。 質暗:質樸暗昧。 (14)若然:假若如此。 (15)靡記:沒有表記,即無刻石。 靡幾:無希望,指無人祭祀。 (16)鹹:皆。 濟世:畢世。 屈:絕。 (17)錫:通「賜」,給予。 (18)弗替:不廢除。 (19)修禮:修行禮儀。 地祗:地神。 (20)款:誠。 (21)勒功:刻石記功。 中岳:嵩山。 (22)丕:大。 (23)因雜:總萃,綜合。 略術:道術。 (24)絕:遠。 采:官。 錯:通「措」,置。 此指置心於政事。 (25)六:六經。 (26)攄:傳佈。 (27)騰:傳送。 按:《說文》「騰,傳也。 」(28)稱首:稱揚讚美。 用此:因此。 (29)掌故:官名,為太史屬官。 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試哉!」乃遷思回慮(1),總公卿之議(2),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3),廣符瑞之富。 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雲之油油(4)。 甘露時雨,厥壤可游。 滋液滲漉(5),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穡曷蓄(6)? 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氾尃濩之(7)。 萬物熙熙,懷而慕思。 名山顯位,望君之來。 君乎君乎,侯不邁哉(8)! 般般之獸(9),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嘉)〔喜〕十;旼旼睦睦,君子之能(11)。 蓋聞其聲(12),今觀其來。 厥塗靡蹤(13),天瑞之征。 茲亦於舜,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14),游彼靈畤(15)。 孟冬十月,君俎郊祀。 馳我君輿,帝以享祉。 三代之前,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16),興德而升;采色炫耀,熿炳輝煌(17)。 正陽顯見(18),覺寤黎烝(19)。 於傳載之,雲受命所乘(20)。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21)。 依類托寓,諭以封巒(22)。 」 披藝觀之(23),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24)。 聖王之德,兢兢翼翼也(25)。 故曰「興必慮哀,安必思危」。 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26);舜在假典(27),顧省厥遺(28):此之謂也。 (1)遷思回慮:反覆思考。 (2)總:歸納。 (3)詩:記述。 或釋為以詩頌揚。 澤:恩澤。 (4)油油:雲飄行的樣子。 (5)滲漉:水滲入地下。 (6)穡:收穫莊稼。 (7)氾:普。 尃濩:散佈。 (8)侯:何。 邁:行。 (9)般般:同「斑斑」,文彩斑斕的樣子。 獸:指騶虞。 十儀:儀表。 (11)旼旼:和睦的樣子。 睦睦:《漢書·司馬相如》作「穆穆」,恭敬的樣子。 能:通「熊」。 (12)聲:名聲。 (13)厥:其。 靡蹤:無足跡。 (14)濯濯:肥壯的樣子。 麟:白麟。 (15)靈畤(zhi,志):畤為祭天地五帝的地方,漢代右扶風有五畤。 顏師古《漢書注》引文穎曰:「武帝冬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也。 」此文「游畤靈」當指此。 (16)宛宛:屈伸的樣子。 (18)正陽:指龍。 古人以為龍屬陽類,是高貴的君王之象,故稱正陽。 顯見:同「顯示」。 (19)黎烝:民眾。 (20)傳:指《易經》。 受命:接受天命的人,指天子。 按《易經·彖傳》云:「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當是此句所本。 (21)諄諄:教導別人非常懇切的樣子。 (22)托寓:寄托。 諭:告。 封巒:封禪之典。 巒:山。 此指泰山、粱父山。 (23)披:翻開。 藝:指經典。 (24)相發:相互啟發。 允答:通「允洽」,和美,和諧。 (25)翼翼:謹慎小心。 (26)祗(zh□,支):敬。 (27)假:大。 (28)顧:看。 省:察。 遺:失誤與缺點。 司馬相如既卒五歲,天子始祭后土(1)。 八年而遂先禮中岳,封於太山(2),至粱父禪肅然(3)。 相如他所著,若《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草木書》篇不採,采其尤著公卿者雲(4)。 (1)后土:土地神。 (2)遂:終於。 禮:行祭祀之禮。 太山:同「泰山」。 (3)肅然:山名,在泰山腳下東北方。 (4)采:收錄。 太史公曰:《春秋》推見至隱(1),《易》本隱之以顯(2),《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3),《小雅》譏小己之得失(4),其流及上(5)。 所以言雖外殊,其合德一也(6)。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7),此與《詩》之風諫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8),勸百風一(9),猶馳騁鄭衛之聲十,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11)?余采其語可論者著於篇。 (1)推:推知。 隱:隱微。 (2)隱之以顯:《漢書·司馬相如》作「隱以之顯」,由隱至顯。 之:往。 (3)《大雅》:指《詩經,大雅》三十一篇,多是貴族詩人歌功頌德,讚美統治者的作品。 逮:及。 (4)《小雅》指《詩經·小雅》七十一篇,多是貴族失意與不滿時勢的詩人的政治諷刺詩。 小己:卑小之人,指詩人自己。 (5)流:流言。 上:指朝廷和君王。 (6)合德:通「洽德」,指溫柔敦厚的教化效果。 漢人極重視《詩經》的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 」)。 按:「洽者,和柔之意」(孫詒讓《周禮正義》)。 「德,猶教也」(鄭玄《禮記注》)。 (7)要:主旨。 (8)揚雄:西漢末年與東漢初年文學家,生於司馬遷之後,此處引他對賦的評論,顯系後人將《漢書》之文竄入本文,非司馬遷原文。 靡麗:華麗。 (9)勸:鼓勵。 十鄭、衛之聲:指春秋時代鄭國和衛國的民間音樂,被統治者稱為淫靡之樂。 (11)已:同「亦」。 虧:虧損,減損。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史有為 譯注 【說明】 本篇是淮南厲王劉長及其子劉安、劉賜的合傳。 劉長是漢高祖的小兒子,漢文帝同父異母的兄弟。 他因驕橫無度,參與謀反,獲罪被捕,在押往流放地蜀郡的途中絕食身亡。 之後劉安繼封淮南王,劉賜封廬江王轉徙衡山王。 劉安為報父仇,串通劉賜密謀反叛,事洩後二人皆自殺國除。 按《史記》體例,寫諸侯王生平當立「世家」,而這裡降為列傳,乃是對劉長父子的叛逆之罪表示貶抑。 這種變通處置之法,與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相同,都反映了作者維護漢家一統,反對分裂割據的政治態度。 第6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6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