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為劉向《別錄》中的第九章《賓牟賈問》。 侍坐,陪坐。 (2)《武》:周朝舞名。 備戒:指《武》舞開始以前,擊鼓警眾,使舞者做好準備。 已久: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釋為甚久。 (3)《樂記》作「詠歎」同。 孔穎達釋為:「欲舞之前,其歌聲吟詠之,長歎之」。 此是孔子第二問。 (4)淫液〔鄭玄讀為亦(yi,意 ):孔穎達釋:「其聲淫液,是貪羨之貌。 」按:淫液與淫逸同,反覆致意,如同流連忘反。 與前一句合,鄭玄釋為「歌遲之也」。 意思是說這兩句都是描寫《武》舞之前的歌聲,往復遲回,彷彿有意拖延一般。 (5)逮:鄭玄釋為及。 不逮事就是不及事之成功。 (6)發揚蹈厲:手足發揚,動作威猛剛厲。 (7)坐:《正義》釋為跪。 如鄭玄所說「武之事無坐」,所以才釋坐為跪。 致右憲左:《集解》引王肅語解釋說:「右膝至地,左膝去地。 」憲鄭玄讀為軒,認為是「聲之誤也」。 意思是憲是軒字的誤文。 《正義》釋:「致,至也,軒,起也」。 (8)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歌聲中反映了周對商作戰,有貪圖商王政權的不正當目的。 商是殷商之商。 淫,孔穎達釋為貪。 按:過份為淫,無論慾望、行動、音聲等,凡超過合適的程度都稱為淫。 (9)總:手持著,拿著。 《左傳、僖7》:「若總其罪人以臨之」。 杜預註:「總,將(ji□ng,姜。 陰平聲)領也」。 將著、領著都有手持意。 山立:如山而立。 言其氣勢旁薄,不可撼動。 全句話的意思是:舞者手持盾牌。 像山一樣兀立不動。 是對《武》舞靜態的描摹。 十亂:就是治:見《爾雅·釋詁》:「亂,治也」。 或如前釋,亂就是樂曲的最後一章,亦通。 坐:就是前文所說的「致右憲左」。 全句意思是:武事得到治理(武事完畢)以後,舞者坐地(右膝至地)表示治象。 (11)成:《樂記》鄭玄釋為「奏」,再成為再奏,三成為三奏,余仿此。 一奏就是樂曲演奏一遍。 亦如鄭玄所說:「《武》曲一終為一成」。 (12)夾振:《樂記》鄭玄解釋為「王與大將夾舞者,振鐸以為節也」。 意思是王與大將分立舞者兩旁,搖動鐸鈴以為節奏。 如此「夾振」的主語是王與大將,所以鄭玄把這一句讀為:「六成而復綴為崇。 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 崇釋為充,武事充備的意思。 「天子」以下是對每成再做補充敘述,即每成都是天子夾振,四擊四刺(一擊一刺為一伐)。 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按王肅注句讀,「天子」二字歸在「崇」字之下,如此《武》舞的第六成不再表示武事充備,而是表示對天子的崇敬。 二者皆通。 (13)女:即汝字,同你。 指賓牟賈。 牧野之語:周武王率領軍隊與殷紂王在牧野(今河南汲縣附近)大戰以前,誓師時所說的一番話,載於《尚書·周書·牧誓》。 大意是述說伐殷的原因,也就是作《武》舞的原因。 (14)《尚書·武成》篇述此事為「式商容閭」。 意思是:由於商容是商朝的賢人,被紂王貶退,賦閒家居。 周王滅商後,在商容居住的閭裡前經過時,扶式(軾)而立,表示對他的敬意。 《史記·樂記》說是「行商容而復其位」,即行商容之志(按他的話辦事),並恢復他的官位。 不知何所據而言此。 鄭玄釋商容為商朝禮樂,可備一說。 (15)全句意思:作戰用的兵車,衣甲等全都收拾起來,藏在倉庫之中不再使用。 弢,弓衣,即包裹弓的袋子。 這裡引伸為收藏起來。 (16)苞:同包。 鄭玄說:「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17)將率:即將帥。 《詩經·邶風·旄丘》序:「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 毛注以《禮記·王制》中:「十國以為連,連有率」解釋。 今《王制》篇中率作帥,孔穎達所引亦為帥字。 可見率、帥通用。 (18)建橐(g□o,高):盛弓矢的器具稱為櫜,把弓矢收藏起來,表示不再用武,稱為橐弓。 按《集解》所引王肅的解釋,因諸侯能使天下和平,不再用兵,所以建諸侯(樹立諸侯)稱為建櫜。 按鄭玄的解釋,建為鍵字之誤,管鍵之鍵(門栓稱為鍵,鎖鑰稱為管),引伸為閉藏的意思。 兵甲之衣為櫜。 所以建櫜就是「言閉藏兵甲也」。 二說皆通。 (19)郊射:《樂記》鄭玄釋為:「為射宮於郊也。 左東學也,右西學也」。 孔穎達釋:「郊射,射於射宮,在郊學之中也。 天子於郊學而射,所以擇士簡德也」。 (20)孔穎達解釋為:「左,東學也,亦在於東郊;《狸首》,諸侯之所射詩也。 ……使諸侯習射於東學,歌《狸首》詩也。 」至於諸侯習射為何歌《狸首》,皇甫謐解釋為:舊說,狸取物「必先伏下其頭,然後必得。 射亦必中,如狸之取物矣」。 鄭玄解釋說:「狸」是「不來」的意思,詩中有「射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 二說以鄭說為長。 (21)孔穎達解釋說:「右是西學,在西郊也;《騶虞》,天子於西學中習射(之歌)也。 騶虞,白虎黑文,義應之獸也。 故知唯天子射歌之詩(方可稱為《騶虞》)。 又左為東學,右為西學的原因是,古人以左為尊位,按陰陽學說:西為陽,東為陰;天為陽,地為陰。 所以天以西為尊,地以東為尊,凡地面之物均以東為左,如江左猶言江東;天上之物均以西為左,如云:天左轉,日月五星右行,意思是天是自東向西轉,日月五星是自西向東行走。 (22)《集解》引鄭玄語解釋說:「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 裨衣,袞之屬也。 搢,插也」。 按《儀禮·覲禮》「侯氏裨冕」鄭玄注說:「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裨,以事尊卑服之」。 意思是天子規定的六種禮服,大裘最貴,天子所服,其餘五種都稱為裨衣,有禮慶大事時,按貴賤等次分別服用,其次第為:上公服袞衣(與天子所服華袞不同處在於無升龍紋飾),侯伯服鱉袞,子男服毳(cui,脆),孤服(ch□,吃。 細葛布禮服),卿大夫服玄。 可見《集解》所說「袞之屬」,意思是指象袞之類的禮服,並非指各種袞服。 此處單言裨衣是為了突出臣下所服禮服,以與下文「虎賁之士」相應。 又:笏(hu)即笏板,亦稱手板。 有球玉、象牙、魚須文竹、普通竹子幾個等級的材料製成,長二尺六寸,寬三寸,諸侯以下所持,或首或尾,或首尾同時有減殺,即寬度有減少,一般是六分去一。 笏板的作用,一是君臣相見時的儀物,二是記事以備忘,如君有所言,則書於笏(參見《禮記·玉藻》)。 搢笏就是插笏於帶,君臣無故不脫笏,有事才搢笏於帶。 (23)虎賁(b□n,奔)之士:言士之勇如虎之奔。 《書·牧誓序》:「虎賁三百人」。 孔安國傳說:「勇士稱也。 若虎賁(奔)獸,言其猛也」。 稅劍:《樂記》作「說劍」。 稅、說均同脫。 《左傳·成公9》:晉國有楚囚,晉侯「使稅之」。 杜預注說:「稅,解也。 稅,吐活反」。 吐活反切的讀音就是脫。 (24)意思是在明堂祭祀先祖。 明堂,參見本篇第一段注(21)。 (25)《爾雅·釋言》:「陪,朝也」。 邢昺疏說:「臣見君曰朝」。 又《爾雅·釋詁》說:「覲(jen,僅),見也」。 邢昺引《禮記·曲禮》解釋說:「天子當衣(扆,屏)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 由以上引文可見君臣在廟堂上按禮儀會見稱為朝覲。 (26)藉(ji,集):指藉田。 古代天子有耕藉田之禮,意義有二:一是天子親耕,以勸民力農。 二是收藉田所產穀物以為祭祀宗廟所用的粢(z□,資)盛(cheng,成。 指祭祀所用穀物)。 參見《漢書·文帝紀》三年春正月「其開藉田」注。 (27)食(si,飼):予人以飯食(shi,時),稱為食(si)。 三老五更:古代為尊養老人特設的名號。 《樂記》鄭玄解釋說:「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三老亦五更,五更亦三老」,「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 又《禮記·文王世子》說:「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鄭玄解釋說:「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 名以三五者,取像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太學:古代中央設立的學校。 《樂記》作「大學」,同。 是對小學而言。 《禮記·王制》說:天子立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太學之名,首見《大戴禮·保傅》篇。 (28)燕� 第7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