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專器備鹽、醬等,從鼎中取出煮熟的牲肉放在俎上,切成小塊,用手拿著、蘸鹽、蘸醬而食。 天子親自執醬,饋三老五更食,是執主人禮,把三老五更當作了賓客。 古時天子無賓客,普天之下都是他的臣子,把三老五更當作賓客,是極盡尊敬之意的意思。 (29)執爵而酳也是主人之禮,意同前。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1),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2),如賜者宜何歌也?」 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 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 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3);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 夫歌者,直己而陳德(4);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志之(5),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 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斷(6);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 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 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7),下如隊(8),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9),句中鉤十,纍纍乎殷如貫珠(11)。 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 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12);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子貢問樂(13)。 (1)《集解》說:「師,樂官也。 乙,名也。 (2)賜:子貢名。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姓端沐,名賜,字子貢。 (3)《商》、《齊》等都是佚詩名。 今本《詩經》中雖有《商頌》、《齊風》,都屬風、雅、頌的一部分,不在《商》、《齊》詩之中。 (4)直己:直是對曲、隱而言,直己就是使自己的品格、性情表露出來,不再受隱曲,抑制。 陳德:陳述品格、德行。 孔穎達解釋全句意思是:「歌者當直己身而陳論其德。 」(5)志:記述。 (6)屢斷:《樂記》鄭玄註:「屢,數也。 數斷事以其肆直也」。 數斷事,表現了勇於決斷,無所顧忌的性格,所以下文說:「臨事而屢斷,勇也」。 (7)孔穎達解釋說:「上如抗者,言歌聲上饗,感動人意,使之如似抗(kang,通「扛」)舉也。 」誤。 是說歌聲激揚亢奮處,有如人扛舉而上的感覺。 (8)隊,同墜,即墜落。 (9)居:《樂記》作倨。 居為同音假借。 古人以倨句(即勾字)二字表示彎曲程度,小曲為居,大曲為句。 矩:直角尺。 十參見(9)。 (11)殷:殷實、惇厚的意思,是對音質的描述。 (12)嗟歎:賡和接續的歌聲。 《樂記》鄭玄解釋說:「嗟歎,和續之也」。 (13)此四字與從前各章的體例不合,當是後人讀《樂記》時加入的小注,詭人正文所致。 凡音由於人心(1),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 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紂為朝歌北鄙之音(2),身死國亡。 舜之道何弘也?紂之道何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3),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4),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時也(5),北者敗也(6),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叛之,故身死國亡。 (1)按《正義》所說,自此以後至「太史公曰」以前,是褚少孫的議論文字。 (2)鄙:偏鄙,偏遠鄙陋的地方,指邊境地區。 (3)按五行學說,五行與五時(四季與長夏合為五時)、五方、五風相配合,夏當與南風相配,而夏季是生長的季節,所以說南風的性質是主於生長,由此相比附,《南風》歌曲也成了「生長之音」。 (4)《易經·系辭》說:「生生(生養生命)之謂易」,天地有好生之德。 舜樂《南風》既是生長之音,所以說與天地同意。 (5)朝歌二字附會為早晨的歌,一大早突然唱起歌來,所以說是不定時發生的「不時」之歌。 (6)北即古時的背字,作戰時對面而鬥,誰先示人以背,必是戰敗逃走的人,所以古人稱失敗為敗北。 此處是以北方之北與敗北之北相比附,以邊鄙之鄙與鄙陋之鄙相比附,荒誕之極。 而衛靈公之時(1),將之晉,至於濮水之上捨(2)。 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 乃召師涓曰(3):「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 其狀似鬼神,為我聽而寫之。 」師涓曰:「諾」。 因端坐援琴,聽而寫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習也,請宿習之。 」靈公曰:「可。 」因復宿。 明日,報曰:「習矣。 」即去之晉,見晉平公。 平公置酒於施惠之台(4)。 酒酣,靈公曰:「今者來,聞新聲,請奏之。 」平公曰:「可。 」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 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5):「此亡國之聲也,不可遂(6)。 」平公曰:「何道出(7)?」師曠曰:「師延所作也。 與紂為靡靡之樂(8),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 」師涓鼓而終之。 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 」平公曰:「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聞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9);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 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 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十,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懼,伏於廊屋之間。 晉國大旱,赤地三年(11)。 聽者或吉或凶。 夫樂不可妄興也。 (1)以下「濮水遺音」的故事見《韓非子·十過》篇,對於它的虛妄王充《論衡·紀妖》篇已予批駁。 (2)上捨:接待賓客的高一級的館舍。 戰國時各國都有這類館舍,如燕太子丹使荊軻「捨上捨」,齊孟嘗君門下有代捨、幸捨、傳捨,就是上、中、下三捨等。 (3)師濾:師為樂官名,涓為人名。 以下師曠、師延同。 (4)施惠之台:《正義》說:「一本『慶祁之堂』。 《左傳》云『虒(s□,斯)祁之宮』。 杜預曰:『虒祁,地名也,在絳州西四十里,臨汾水也』」。 又《韓非子·十過》作施夷之台。 (5)撫:撫袖。 猶如今日所說的擺手。 (6)遂:遂順其意。 這裡指順師涓之意,把樂奏完。 (7)意思是:是何道理而出此言?(8)靡(m□,米)靡之樂:靡靡是委弱、隨順之貌,這樣的樂曲令人聽了精神不振,心志頹唐。 《尚書·畢命》「商俗靡靡」。 正義解釋說:「韓宣子稱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 靡靡者,相隨順之意。 」(9)玄鶴:黑色的鶴。 崔豹《古今注·鳥獸》說,鶴千歲化為蒼(黑白雜揉的顏色),又千歲變為黑,稱為玄鶴。 二八:十六隻。 廊:古時有各種解釋:《說文》說是指東西序,按《爾雅》邢昺的解釋,東西序就是東西廂房;《漢書·竇嬰傳》中顏師古解釋為堂下周屋廊,就是堂下繞牆的長廊;《廣韻》則說是「殿下外屋也」。 殿(即堂或稱宮、室等,就是正房)以外的房屋都是廊。 此處所說的廊當如《廣韻》所釋。 十「以」下應有「之」字。 「大合鬼神」指合鬼神而祭之的祭事。 (11)赤地:地面上光赤無物。 《漢書·五行志》:「赤地千里」,注說「空盡無物曰赤」。 第7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