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濫:泛溢為濫。 引伸為不合禮數。 賈誼《新書·道術》說:「反禮為濫」。 淫:浸漬。 《說文》:「淫,浸淫隨理也」。 全句的意思是鄭音好越禮而浸漬人志。 《樂記》孔穎達解釋說「言鄭國樂音好濫相偷竊,是淫邪之志也」。 濫相偷竊指男女相偷竊。 亦通。 (2)燕女:《樂記》鄭玄解釋說:「燕,安也」。 孔穎達因釋為「所安唯女子」。 溺志:孔穎達解釋說:「溺,沒也」。 全句意思是:「宋音所安唯女子,所以使人意志沒矣」。 (3)趣數:《樂記》鄭玄解釋說:「趣數,讀為促速,聲之誤也」。 煩:鄭釋為勞。 」全句意思是:「衛音既促且速,所以使人意志煩勞也。 (4)驁:馬驕不馴為驁,施於人,與傲同義。 《莊子·外物》:「驁萬世之患」。 王先謙解釋說:「傲然貽萬世之患」。 辟(p□,匹):同僻,偏、邪的意思。 (5)見《詩·周頌·有瞽》。 (6)誘:誘導。 孔:《樂記》鄭玄釋為「甚也」。 全句意思是:誘導百姓,十分容易。 (7)□(tao,桃):同□。 貨郎鼓。 《周禮·春官·小師》:「掌教鼓□」。 鄭玄注說:□,「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 椌(qi□ng,腔)楬(qia,恰):就是柷(zhu,祝)敔(y□,語),古樂器名。 《爾雅·釋樂》說:「鼓柷謂之止」,「鼓敔謂之籈(zh□n,真)」郭璞注說:「柷如漆筒,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 「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刻以木,長尺」。 鋙即齒牙。 又《尚書·益稷》有「合止柷敔」語,孔穎達解釋說:「合樂用柷,止樂用敔」。 塤(x□n,勳):陶制樂器。 《周禮·春官·小師》鄭玄注說:「塤,燒土為之,大如雁卵」,又引鄭眾說:「塤,六孔」。 考古發現的塤有孔一、三、五個不等。 篪(chi,池)竹製單管樂器。 《周禮·春官·笙師》孔穎達引《廣雅》說:「篪,以竹為之,長一尺四寸,八孔,一孔上出寸三分。 (8)竽:簧樂器。 瑟:絃樂器。 (9)獻酬酳(yin,印)酢(zuo,作):獻,致物於尊者;酬,答、勸;酢,燕飲時,主客互敬酒食,主人敬客為酬,客敬主人為酢;酳:食畢以酒漱口,又安食亦為酳。 總之,獻酬酳酢都是燕享時的禮節名。 十鏗:象聲字。 (11)《樂記》鄭玄注說:「號令所以警眾也」。 (12)孔穎達解釋說:「號以立橫者,謂橫氣充滿也。 若號令威嚴則軍士勇敢而壯氣充 滿。 (13)硜(keng,坑):《集解》引王肅注說:硜,「聲果勁」。 即聲音短促有力稱為硜。 (14)《樂記》別作「辨」,通。 鄭玄解釋說:「辨謂分明節義」。 孔穎達引崔靈恩語解釋為:「能清別,於眾物則分明辨別也」。 (15)濫:《樂記》鄭玄解釋說:「濫之意猶(同攬),聚也」。 孔穎達解釋全句說:「竹聲然有積聚之意也」。 按:濫釋為攬,是以文設義,沒有多少根據。 竹類樂器如簫、竽之類,大都由數根或數十根竹管組成(亦有單管者),有的還要加上簧片,聲較雜,不像金石類樂那樣單純,故稱為濫。 (16)會:會聚。 (17)讙:同「喧」。 鄭玄說:「鼓鼙聲喧囂,人聞之則意動,故謂之讙。 (18)孔穎達解釋說:「以其聲讙(讀如喧),故使人意動作也」。 (19)孔穎達釋:「以動作,故能進發其眾也」。 (20)鏗鎗(qi□ng鏘):形聲詞,全玉相擊聲。 (21)合:《樂記》鄭玄解釋為:「以聲合成已之志」。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1),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2),何也?」 答曰:「病不得其眾也。 」 「永歎之(3),淫液之(4),何也?」 答曰:「恐不逮事也(5)。 」 「發揚蹈厲之已蚤(6),何也?」 答曰:「及時事也。 」 「《武》坐致右憲左(7),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 「聲淫及商(8),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 」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傳也。 如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 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 子曰:「居,吾語汝。 夫樂者,像成者也。 總干而山立(9),武王之事也 ;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十,周召之治也。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11),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四伐(12),盛(振)威於中國也。 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且夫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13)?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14)。 庶民弛政,庶士倍祿。 濟河而西,馬散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復服;車甲弢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15);倒載干戈,苞之以虎皮(16);將率之士(17),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18)。 然後天下知武王不復用兵也。 散軍而郊射(19),左射《狸首》(20),右射《騶虞》(21),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22),而虎賁之士稅劍也(23);祀乎明堂(24),而民知孝;朝覲(25),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26),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於太學(27),天子袒而割性,執醬而饋(28),執爵而酳(29),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悌也。 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第7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