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589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589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589頁

朗讀:

將軍路博德,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驃騎將軍有功(4),為符離侯。驃騎死後,博德以衛尉為伏波將軍,伐破南越,益封。其後坐法失侯。為強弩都尉,屯居延,卒。
將軍趙破奴,故九原人。嘗亡入匈奴,已而歸漢,為驃騎將軍司馬(5)。出北地時有功,封為從驃侯。坐酎金失侯。後一歲(6),為匈河將軍,攻胡至匈河水,無功。後二歲(7),擊虜樓蘭王,復封為浞野侯。後六歲(8),為浚稽將軍,將二萬騎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與戰,兵八萬騎圍破奴,破奴生為虜所得(9),遂沒其軍十。居匈奴中十歲,復與其太子安國亡入漢(11)。後坐巫蠱,族。


  
自衛氏興,大將軍青首封(12),其後枝屬為五侯(13)。凡二十四歲而五侯盡奪,衛氏無為侯者。

(1)六出擊匈奴:霍去病六次出擊匈奴,即元朔六年(前123)二月、四月兩次出定襄擊匈奴,元狩二年(前121)三月出隴西擊匈奴,元狩二年夏季出北地擊匈奴,元狩二年秋季渡黃河擊匈奴,元狩四年(前119)春出代郡擊匈奴。(2)其四出:其中四次出征。以將軍:以將軍的身份,即以驃騎將軍的身份率軍出征。(3)凡萬五千一百戶:當為「凡萬六千一百戶」。元朔六年霍去病受封冠軍侯,食邑一千六百戶,元狩二年以後四次益封,增加一萬四千五百戶,總計一萬六千一百戶。(4)從驃騎將軍有功:元狩四年(前119),路博德隨霍去病出征,「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以千六百戶封博德為符離侯。」(5)為驃騎將軍司馬:元狩二年(前121),趙破奴任鷹擊司馬再從霍去病出征匈奴,立大功被封為從驃侯,食邑一千五百戶。(6)後一歲:指元鼎六年(前111)。(7)後二歲:指武帝元封二年(前109)。(8)後六歲:指武帝太初二年(前103)。(9)生為虜所得:趙破奴被敵人活捉。生,活著。為,被。十沒:覆滅。(11)十歲:當為四歲。太子:指趙破奴的長子。(12)首封:第一個封侯。(13)枝屬:指子孫和親屬。

太史公曰:蘇建語余曰(1):「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2),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3),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5),天子常切齒(6)。彼親附士大夫(7),招賢絀不肖者(8),人主之柄也(9)。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十!』」驃騎亦放此意(11),其為將如此。

(1)語:告訴。(2)責:責備。至:最、極。(3)毋:通「無」,不。稱:讚揚。(4)謝:拒絕。(5)魏其:魏其侯竇嬰。武安:武安侯田蚡。(6)切齒:咬牙,形容極端憤慨。(7)親附:親近安撫。(8)絀:通「黜」。廢除。(9)柄:權力。十與:參與。(11)放:通「仿」,傚法。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王延海 譯注

【說明】

本文是公孫弘和主父偃的合傳,並附錄了徐樂、嚴安的兩篇奏疏。至於篇末的王元後的詔書和班固的贊語,皆為後人所加,非司馬遷原文。
傳中記述了平津侯公孫弘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經歷,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節儉,倡導儒學,有益於教育事業發展的功績;也肯定了他諫止征伐匈奴和罷通西南夷,關心民間疾苦的思想和行為;同時也指斥了他曲學阿世,「為人意忌」等缺失。


  
傳中也記述了主父偃與徐樂、嚴安諫止征胡及通西南夷之事,表現了他們反對窮兵黷武,重視民間疾苦的思想;特別記述了主父偃「諸侯得推恩分子弟」的主張,這是名為推恩,實則削藩,打擊諸侯勢力的極好主張,對於加強和維護漢代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有重要意義。傳中雖對主父偃驕橫之勢有所諷刺,但對他的不幸也表示同情,特別是對當時的世態炎涼深有感慨,寓含著司馬遷自己的身世之感。
此文把公孫弘和主父偃這樣兩個雖有共同的政治態度,但卻是冤家對頭的人,放到同一傳中加以記述,更能看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的尖銳性、複雜性。傳文中插入徐樂和嚴安的奏疏,因其思想與主父偃和公孫弘的思想一致,因而並不感到游離,相反卻起到強化主旨的作用,顯示了司馬遷謀篇佈局的縝密性和處理材料的靈活性,給後世寫史者以啟發。
本傳選材主要集中在如何對待匈奴和西南夷的問題上,中心突出,有利於表現主題。另外本文記事簡約,前後照應緊湊。特別是論說的內容多以奏疏形式出現,使敘論相間,渾融交錯,既突出了史實,又很好地闡明了司馬遷的觀點。「太史公曰」一段,作者以「悲夫」二字收束全文,增強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和藝術效果。

【譯文】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裡窮,只得到海邊去放豬。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他奉養後母孝順而謹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剛即位,就招選賢良文學之士。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徵召入京,當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後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發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詔書,徵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公孫弘向國人推讓拒絕說:「我已經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為無能而罷官歸來。希望改變推舉的人選。」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了太常那裡。太常讓所徵召的一百多個儒士分別對策,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後邊。全部對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裡,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提拔為第一。公孫弘被召去進見皇帝,武帝見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為博士。這時,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裡設置郡縣,巴蜀人民對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詆毀西南夷沒有用處,皇上沒採納他的意見。
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常說人主的毛病在於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於不節儉。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後母死了,他守喪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於是皇上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於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在兩年之內,他便官至左內史。公孫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時不被採納,也不在朝廷加以辯白。他曾經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後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都被採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瞭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皇上贊同公孫弘的說法。皇上身邊的受寵之臣每每詆毀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厚待公孫弘。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張歐被免官,皇上用公孫弘當御史大夫。這時,漢朝正在開通西南夷,東邊設置滄海郡,北邊修建朔方郡城。公孫弘屢次勸諫皇上,認為這些做法是使中國疲憊不堪而去經營那些無用的地方,希望停做這些事情。於是,武帝就讓朱買臣等以設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朱買臣等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便道歉說:「我是山東的鄙陋之人,不知築朔郡有這些好處,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滄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城。」皇上就答應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