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方:猶言「下列」以古代文字豎書,由右向左,故雲。兩大將軍:指衛青、霍去病。按霍去病未封大將軍,但驃騎將軍「秩祿」皆同大將軍,故這裡稱其為「大將軍」。(2)最:總計。凡:共。七出:七次出兵。即元光五年(前
130)首次出上谷擊胡,元朔元年(前
128)第二次出雁門擊胡,元朔二年(前
127)第三次出雲中擊胡,元朔五年(前
124)第四次出高闕擊胡,元朔六年(前
123)二月第五次出定襄擊胡,元朔六年四月第六次出定襄擊胡,元狩四年(前
119)第七次出定襄擊胡。(3)凡萬一千八百戶:當為「萬二千八百戶」。按元朔二年(前
127)武帝「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同年又「益封青三千戶」,元朔五年(前
124)又「益封青六千戶」,共一萬二千八百戶。(4)萬五千七百戶:當為「萬六千七百戶」。按衛青自己受封一萬二千八百戶,其三子各受封一千三百戶,四人共受封一萬六千七百戶。(5)以:因。侯者:被封侯的人。(6)先:祖先。胡種:屬匈奴種族。(7)舍人:官名:(8)武帝立八歲:指元光二年(前
133)。(9)以太僕:憑太僕的身份。十軍:駐軍。(
11)後四歲:當作「後三歲」,指元光五年(前
130)。(
12)後五歲:當指元朔五年(前
124)。(
13)後一歲:元朔六年。(
14)後四歲:指元狩四年(前
119)。(
15)後八歲:指元鼎六年(前
111)。(
16)後八歲:指武帝太初二年(前
103)。(
17)再侯:第二次封侯。(
18)子: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按太僕公孫敬聲曾犯法入獄,公孫賀請求追捕陽陵大俠朱安石來贖罪。武帝征和二年(前
91),公孫賀捕得朱安石後,他在獄中誣告公孫敬聲與武帝女兒陽石公主通姦以及公孫賀父子搞「巫蠱」之事,公孫賀被捕入獄,與其子死在獄中,賀家被滅族。(
19)後六歲:指武帝元朔元年(前
128)。(
20)後三歲:指元朔三年(前
126)。
將軍公孫敖,義渠人。以郎事武帝。武帝立十二歲(1),為(驃)騎將軍,出代,亡卒七千人,當斬,贖為庶人。後五歲(2),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合騎侯。後一歲(3),以中將軍從大將軍再出定襄,無功。後二歲(4),以將軍出北地,後驃騎期,當斬,贖為庶人。後二歲(5),以校尉從大將軍,無功。後十四歲(6),以因杅將軍築受降城(7)。七歲(8),復以因杅將軍再出擊匈奴,至余吾,亡士卒多,下吏,當斬,詐死(9),亡居民間五六歲十。後發覺,復系(
11)。坐妻為巫蠱,族(
12)。凡四為將軍,出擊匈奴,一侯。
將軍李沮,雲中人。事景帝。武帝立十七歲(
13),以左內史為強弩將軍。後一歲,復為強弩將軍。
將軍李蔡,成紀人也。事孝文帝、景帝、武帝。以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有功,封為樂安侯。已為丞相(
14),坐法死(
15)。
將軍張次公,河車人。以校尉從衛將軍青有功,封為岸頭侯。其後太后崩(
16),為將軍,軍北軍。後一歲(
17),為將軍,從大將軍,再為將軍,坐法失侯。次公父隆,輕車武射也(
18)。以善射,景帝幸近之也。
將軍蘇建,杜陵人。以校尉從衛將軍青,有功,為平陵侯,以將軍築朔方(
19)。後四歲(
20),為游擊將軍,從大將軍出朔方。後一歲(
21),以右將軍再從大將軍出定襄,亡翕侯,失軍,當斬,贖為庶人。其後為代郡太守,卒,塚在大猶鄉。
(1)武帝立十二歲:即元光五年(前
130)。(2)後五歲:指元朔五年(前
124)。(3)後一歲:指元朔六年(前
123)。此年四月,大將軍衛青再出定襄擊匈奴。(4)後二歲:指元狩二年(前
121)。(5)後二歲:指元狩四年(前
119)。(6)後十四歲:指武帝元封六年(前
105)。(7)築受降城:元封六年匈奴烏維單于死去,其子烏師廬繼任單于,他雖年齡小,但卻喜攻殺,常扣留漢使者。匈奴左大都尉欲殺烏師廬單于,便暗與漢朝聯繫,欲取得幫助,漢朝即命因杅將軍公孫敖築受降城(在今內蒙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東的陰山北面),以相助。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8)七歲:即「後七歲」,當是武帝天漢三年(前
98)。(9)詐死:假死。十亡居:逃亡匿居,以避死亡之禍。(
11)系:拘捕。(
12)族:滅族。按清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本文自「七歲」至「族」四十四字當刪,因所記諸事不合邏輯,恐系後人所妄續。(
13)武帝立十七歲;指元朔五年(前
124)。(
14)已:後來。(
15)坐法死:因犯法而死。按李蔡因盜賣墳地及侵佔漢景帝的陵園墓道外土地的罪過自殺身亡。(
16)太后崩:武帝之母王太后死去。按王太后死於元朔三年(前
126)。(
17)後一歲:元朔五年。此年春天,張次公隨大將軍衛青出右北平擊匈奴。(
18)輕車:駕輕便戰車的士兵。武射:勇武而善於射擊。(
19)以將軍:憑將軍的身份。(
20)後四歲:蘇建於元朔元年(前
128)封平陵侯,其後四歲當為元朔五年。這年春天蘇建做游擊將軍隨大將軍出征匈奴。(
21)後一歲:指元朔六年。這年春天,蘇建為右將軍從大將軍出擊匈奴。
將軍趙信,以匈奴相國降,為翕侯。武帝立十七歲(1),為前將軍,與單于戰,敗,降匈奴。
將軍張騫,以使通大夏(2),還,為校尉。從大將軍有功(3),封為博望侯。後三歲(4),為將軍,出右北平,失期,當斬,贖為庶人。其後使通烏孫(5),為大行而卒,塚在漢中。
將軍趙食其,祋祤人也。武帝立二十二歲(6),以主爵為右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迷失道,當斬,贖為庶人。
將軍曹襄,以平陽侯為後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襄,曹參孫也。
將軍韓說,弓高侯庶孫也(7)。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為龍侯,坐酎金失侯。元鼎六年(8),以待詔為橫海將軍,擊東越有功,為按道侯。以太初三年為游擊將軍(9),屯於五原外列城十。為光祿勳,掘蠱太子宮(
11),衛太子殺之(
12)。
將軍郭昌,雲中人也。以校尉從大將軍。元封四年(
13),以太中大夫為拔胡將軍,屯朔方。還擊昆明,毋功,奪印(
14)。
將軍荀彘,太原廣武人。以御見(
15),侍中,為校尉,數從大將軍。以元封三年為左將軍擊朝鮮(
16),毋功。以捕樓船將軍坐法死(
17)。
(1)武帝立十七歲:當為「武帝立十八歲」,即元朔六年(前
123)。此年趙信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投降匈奴。(2)以使:憑使者身份。按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為武帝建元二年(前
139),至元朔三年(前
126年)。第二次為元狩四年(前
119)至元鼎二年(前
115)。(3)從大將軍:隨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按元朔六年(前
123),張騫隨衛青出擊匈奴,有功被封為博望侯。(4)後三歲:指元狩二年(前
121)夏天。(5)其後:指元狩四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通烏孫。(6)武帝立二十二歲:指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7)弓高侯:即韓頹當。(8)元鼎六年:即公元前一一一年。此年韓說以待詔身份為橫海將軍、往擊東越。(9)以:在。太初三年:即公元前一○二年。十屯:駐軍。列城:指五原以外的諸城堡。(
11)掘蠱:挖掘木偶的人。按《漢書·武五子傳》載江充欲害衛子夫與太子劉據,「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征和二年七月壬午,(太子)仍使客為使者收捕江充等。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詐,不肯受詔,客格殺說。」(
12)衛太子:武帝太子劉據,因其是衛子夫皇后所生,故稱衛太子,死後劉戾為太子。(
13)元封四年:即公元前一○七年。(
14)奪印:收回印信,即罷官。(
15)御:御馬。見:求見皇上,自薦其能。(
16)元封三年:公元一○八年。(
17)捕樓船將軍:逮捕樓船將軍楊僕。按荀彘討伐朝鮮時,與友軍楊僕發生矛盾。武帝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去處理此事時,荀彘又片面告狀,使公孫遂逮捕了楊僕,合併其軍。公孫遂回京被殺,平定朝鮮後,荀彘也被處死。參見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
最驃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1),其四出以將軍(2),斬捕首虜十一萬餘級。及渾邪王以眾降數萬,遂開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萬五千一百戶(3)。其校吏有功為侯者凡六人,而後為將軍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