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遺:送給。 (2)齊:同「齋」。齋戒。 (3)百邑: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皇霸》認為是地名。 (4)伉:勇健。 (5)麇(mei,眉):通「眉」。 (6)修下而馮(ping,平):修,長;下,下體;馮,高大。《風俗通義·皇霸》作「修下而馮上」。 (7)左衽:衣襟左開。衽,同「衽」。界乘:披甲騎馬。界,同「介」,鎧甲。 (8)奄:覆蓋,包括。 河宗:黃河中游一帶。 (9)三版:版,古代築城用的夾板。一版高八尺,或雲高二尺。三版即三塊版那麼高。 十釜:鍋。
獻侯少即位,治中牟(1)。
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於代,一年卒。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
十年,中山武公初立。十三年,城平邑。十五年,獻侯卒,子烈侯籍立。
(1)治: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
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六年,魏、韓、趙皆相立為諸侯,追尊獻子為獻侯。
烈侯好音,謂相國公仲連曰:「寡人有愛,可以貴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貴之則否。」烈侯曰:「然。夫鄭歌者槍、石二人,吾賜之田,人萬畝。」公仲曰:「諾。」不與。居一月,烈侯從代來,問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頃,烈侯復問。公仲終不與,乃稱疾不朝。番吾君自代來,謂公仲曰:「君實好善,而未知所持(1)。今公仲相趙,於今四年,亦有進士乎(2)?」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進三人。及朝,烈侯復問:「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擇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義,約以王道,烈侯逌然(3)。明日,荀欣侍,以選練舉賢(4),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節財儉用,察度功德。所與無不充(5),君說(6)。烈侯使使謂相國曰:「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賜相國衣二襲(7)。
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是歲,魏文侯卒。
(1)持:執行,實行。 (2)進:推薦。 (3)逌(you,由)然:寬舒、悠閒的樣子。 (4)練:幹練。 (5)所與:指上面所提的建議。 (6)說:同「悅」。 (7)襲:古代稱衣服一套為一襲。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趙始都邯鄲。魏敗我兔台。築剛平以侵衛。五年,齊、魏為衛攻趙,取我剛平。六年,借兵於楚伐魏,取棘薄。八年,拔魏黃城。九年,伐齊。齊伐燕,趙救燕(1)。十年,與中山戰於房子。
十一年,魏、韓、趙共滅晉,分其地。伐中山,又戰於中人。十二年,敬侯卒,子成侯種立。
(1)齊伐燕,趙救燕:請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應在侯七年。
成侯元年,公子勝與成侯爭立,為亂。二年六月,雨雪(1)。三年,太戊午為相(2)。伐衛,取鄉邑七十三。魏敗我藺。四年,與秦戰高安,敗之。五年,伐齊於鄄。魏敗我懷。攻鄭,敗之,以與韓,韓與我長子(3)。六年,中山築長城。伐魏,敗渜澤,圍魏惠王。七年,侵齊,至長城(4)。與韓攻周(5)。八年,與韓分周以為兩(6)。九年,與齊戰阿下。十年,攻衛,取甄。十一年,秦攻魏,趙救之石阿。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趙救之。十三年,秦獻公使庶長國伐魏少梁,虜其太子、痤。魏敗我澮,取皮牢。成侯與韓昭侯遇上黨。十四年,與韓攻秦。十五年,助魏攻齊。
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十七年,成侯與魏惠王遇葛孽。十九年,與齊、宋會平陸,與燕會阿。二十年,魏獻榮椽(7),因以為檀台。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齊亦敗魏於桂陵(8)。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藺。二十五年,成侯卒。公子紲與太子肅侯爭立,紲敗,亡奔韓。
(1)雨(yu,玉)雪:下雪。 (2)戊:一作「成」。 (3)長子:地名。 (4)長城:戰國時各國大都築有長城。這裡指的是齊長城。 (5)周:這是春秋末周考王封其弟在洛陽以西建立的一個小諸侯國。 (6)分周以為兩:據卷四《周本紀》載,西周國(即周國)惠公即位後,封其少子於鞏,稱為東周惠公。與本篇所記不同。 (7)榮椽:榮,古建築中的飛簷。榮椽即可用作飛簷的木椽。 (8)齊敗魏於桂陵:孫臏用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是古代著名的戰例。詳見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二年,與魏惠王遇於陰晉。三年,公子范襲邯鄲,不勝而死。四年,朝天子。六年,攻齊,拔高唐。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1),虜其將公子卬。趙伐魏。十二年,秦孝公卒,商君死。十五年,起壽陵。魏惠王卒。
十六年,肅侯游大陵,出於鹿門,大戊午扣馬曰(2):「耕事方急,一日不作(3),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謝(4)。
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
十八年,齊、魏伐我,我決河水灌之,兵去。二十二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死於桑丘。
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子武靈王立。
(1)商君:即商鞅。 (2)扣馬:牽馬。 (3)作:耕作。 (4)謝:謝罪,認錯。
武靈王元年,陽文君趙豹相。梁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武靈王少,未能聽政,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及聽政,先問先王貴臣肥義,加其秩(1);國三老年八十(2),月致其禮。
三年,城鄗。四年,與韓會於區鼠。五年,娶韓女為夫人。
八年,韓擊秦,不勝而去。五國相王(3),趙獨否,曰:「無其實,敢處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秦敗我觀澤。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4)。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楚、魏王來,過邯鄲。十四年,趙何攻魏。
(1)秩:俸祿或品級。 (2)三老:古三老朋多種不同的含義,這裡似指曾任要職的退休老臣或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3)五國相王:五國互尊為王。五國,似應指戰國七強中除秦、楚之外的五國。 (4)王召公子職……使樂池送之《集解》云:「按《燕世家》,子之死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無趙送公子職為燕王之事,當是趙聞燕亂,遙立職為燕王,雖使樂池送之,竟不能就。」
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他日,王夢見處女鼓琴而歌詩曰:「美人熒熒兮(1),顏若苕之榮(2)。命乎命乎,曾無我嬴!」異日,王飲酒樂,數言所夢,想見其太。吳廣聞之,因夫人而內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寵於王,是為惠後。
十七年,王出九門,為野台,以望齊、中山之境。
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3)。趙王使伐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
(1)熒熒:光彩艷麗。 (2)苕:落葉籐本植物,花色橙紅。又名凌霄、紫葳。 (3)臏:膝蓋骨。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王北略中山之地(1),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2),屬阻漳、滏之險(3),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4),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5)。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
(1)略:巡視。 (2)藩:屬國,屬地。 (3)屬:連接。 (4)胡:這裡指東胡,後為鮮卑。 (5)遺俗:背離習俗。 累:牽累,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