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肥義侍(1),王曰:「簡、襄主之烈(2),計胡、翟之利。為人臣者,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3),此兩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繼襄主之跡(4),開於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5)。為敵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盡百姓之勞,而序往古之勳(6)。夫有高世之功者,負遺俗之累;有獨智之慮者,任驁民之怨(7)。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曰:「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昔者舜舞有苗(8),禹袒裸國(9),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十。愚者成事(
11),智者睹未形,則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樂(
12),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於是遂胡服矣。
(1)於是:當時。 (2)烈:功業。 (3)通:顯貴,得志。 (4)跡:業跡,事跡。 (5)卒世:盡世,全世上。 (6)序:次序,引申為接續。 (7)驁:通「傲」。 (8)舜舞有苗:傳說舜反對用武力征服三苗,經過三年德化,後來又拿著兵器跳舞,三苗終於歸服。見《韓非子·五蠹》。有苗,即三苗,古代南方的部族。 (9)禹袒裸國:傳說夏禹曾脫光上衣進入裸國。見《呂氏春秋·貴因》、《淮南子·原道訓》。裸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小國,其人不穿衣服。 十約功:即邀功,求取功業。 (
11):同「暗」,不明白。 (
12)狂夫:愚鈍的人。
使王紲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將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聽於親而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君,兄弟之通義也(1)。今寡人作教服而叔不服(2),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3),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4),事成功立,然後善也。今寡人恐叔之逆從政之經,以輔叔之議。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5),故願慕公叔之義(6),以成胡服之功。使紲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固聞王之胡服也。臣不佞(7),寢疾,未能趨走以滋進也(8)。王命之,臣敢對,因竭其愚忠。曰: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9),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十,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11)。今王捨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
12),離中國,故臣願王圖之也。」使者以報。王曰:「吾固聞叔之疾也,我將自往請之。」
(1)兄弟: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應依《戰國策》作為「先王」。 (2)教:教令,命令。 (3)經:常用的方法、原則。 (4)此:至,即達到目的。 (5)因:憑借。 (6)慕:仰仗。 (7)不佞:不才。古人自謙之詞。 (8)滋進:滋,多;進,進言。 (9)徇智:聰敏。 十異敏:奇巧。 (
11)蠻夷:古代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數民族。 義行:即「儀型」(儀刑、儀形),傚法,楷模。 (
12)怫(bei,倍):通「悖」。背離,違背。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國也。夫翦發文身(1),錯臂左衽(2),甌越之民也。黑齒雕題(3),卻冠秫絀(4),大吳之國也。故禮服同,其便一也。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於山谷之便乎(5)?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窮鄉多異,曲學多辯(6)。不知而不疑,異於己而不非者,公焉而眾求盡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7)。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8)。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9),而襄主並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十,侵暴吾地,係累吾民(
11),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王丑之(
12),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
13),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地。」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於王之義,敢道世俗之聞,臣之罪也。今王將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命乎!」再拜稽首。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也。
(1)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紋。文,同「紋」。 (2)錯:塗飾。 (3)雕題:在額頭上刺花紋。題,額。 (4)卻冠:魚皮帽。《集解》引徐廣曰,一本作「鮭冠」;《戰國策·趙策二》作「鯷冠」。鮭和鯷都是魚名。 秫:同「璽」,長針。 絀:縫製。 (5)山谷:指山野偏僻之地。 (6)曲學:偏頗淺陋的學說。 (7)楫:船槳。 (8)三胡:指林胡、樓煩、東胡。 (9)塞:設置要塞。 十負:依仗。 (
11)係累:拘捕。 (
12)丑:恥辱。 (
13)形:地勢。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虙戲、神農教而不誅(1),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2),隨時製法,因事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3)。且服奇者志淫(4),則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者民易(5),則是吳、越無秀士也(6)。且聖人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夫進退之節,衣服之制者,所以齊常民也(7),非所以論賢者也。故齊民與俗流(8),賢者與變俱。故諺曰:『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9)。」遂胡服招騎射。
(1)虙戲:即伏羲。 (2)三王:說法不一,一般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3)多:讚許。 (4)淫:浮蕩,放縱。 (5)辟:同「僻」。不正,偏邪,引申為奇異。 剔:輕率,簡慢。 (6)秀士:出眾之士。 (7)齊:齊一,整齊。 (8)齊民:平民。 (9)及:到達,這裡引申為達理。明理。
二十年,三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1)。
二十一年,攻中山。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牛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趙與之陘(2),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二十三年,攻中山。十二五年,惠後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3)。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於東宮,傳國(4),立王子何以為王。王廟見禮畢(5),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並傅王。是為惠文王。惠文王,惠後吳娃子也,武靈王自號為主父。
(1)致:招募。 (2)陘:山脈中斷的地方,山隘。 (3)傅:教導、輔佐帝王或王子。 (4)傳國:帝王傳王位。 (5)廟見:古代新君即位首先要參拜祖廟,稱為「廟見」。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1),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2),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
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還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3),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章素侈(4),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
(1)審問:仔細查問。 (2)行:巡行。 (3)酺:(pu,僕):聚會飲酒。 (4)侈(ch□,尺):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