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23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23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233頁

朗讀:

李兌謂肥義曰:「公子章強壯而志驕(1),黨眾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禮之為人也,忍殺而驕(2)。二人相得(3),必有謀陰賊起,一出身僥倖(4)。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5),俱入禍門。以吾觀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禍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於公子成?毋為怨府,毋為禍梯。」肥義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異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義再拜受命而籍之(6)。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7)。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8)。變負之臣,不容於刑。諺曰『死者復生,生者不愧』。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9)。子則有賜而忠我矣,雖然,吾有語在前者也,終不敢失。」李兌曰:「諾,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之事。

(1)強壯:這裡指壯年。 (2)忍殺:殘忍。 (3)相得:互相投合。 (4)出身:起而做某種事情。這裡指挺身做亂。 (5)相推:互相慫恿。 (6)籍:記錄在冊。 (7)變:變節。 (8)負:負心。 (9)累:牽累,牽連。


  

異日肥義謂信期曰:「公子與田不禮甚可憂也。其於義也聲善而實惡,此為人也不子不臣(1)。吾聞之也,奸臣在朝,國之殘也(2);讒臣在中,主之蠹也(3)。此人貪而欲大,內得主而外為暴。矯令為慢(4),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為也,禍且逮國(5)。今吾憂之,夜而忘寐,饑而忘食。盜賊出入不可不備。自今以來,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6),無故而王乃入。」信期曰:「善哉,吾得聞此也!」
四年,朝君臣,安陽君亦來朝。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群臣宗室之禮。見其長子章儽然也(7),反北面為臣,詘於其弟(8),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章於代,未決而輟。

(1)不子不臣:不孝不忠。 (2)殘:禍害。 (3)蠹:蛀蟲。 (4)矯令:假託君令。 慢:無禮。 (5)逮:及。 (6)當:抵擋。 (7)儽(l□i,壘)然:頹喪的樣子。 (8)詘(q□,屈):屈服。

主父及王游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高信即與王戰。公子成與李兌自國(1)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2),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父開之(3),成、兌因圍主父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4)。」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5),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6)。
是時王少,成、兌專政,畏誅,故圍主父,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吳娃死,愛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

(1)國:指國都。 (2)距難:抵禦變亂。距:通「拒」。 (3)開之:開門接納他。 (4)夷:滅族。 (5)爵:同「雀」。 鷇:(kou,叩):待哺的幼雀。 (6)赴:報喪。同「訃」。

(主父死惠文王立立)五年,與燕鄚、易。八年,城南行唐。九年,趙梁將,與齊合軍攻韓,至魯關下。及十年,秦自置為西帝(1)。十一年,董叔與魏氏伐宋,得河陽於魏。秦取梗陽。十二年,趙梁將攻齊。十三年,韓徐為將,攻齊。公主死。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2),取靈丘。與秦會中陽,十五年,燕昭王來見。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監菑(3)。

(1)自置:自立,自稱。 (2)樂毅率五國軍隊代齊事,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及卷八十《樂毅列傳》。 (3)臨菑:即臨淄。

十六年,秦復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曰(1):
臣聞古之賢君,其德行非佈於海內也,教順非洽於民人也(2),祭祀時享非數常於鬼神也(3)。甘露降(4),時雨至,年谷豐孰(5),民不疾疫,眾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
令足下之賢行功力,非數加於秦也;怨毒積怒(6),非素深於齊也。秦趙與國(7),以強徵兵於韓,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欲亡韓而吞二周,故以齊餤天下(8)。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趙(9)。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質以為信。恐天下亟反也十,故徵兵於韓以威之。聲以德與國,實而伐空韓,臣以秦計為必出於此。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11),今齊久伐而韓必亡。破齊,王與六國分其利也。亡韓,秦獨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12),秦獨私之。賦田計功(13),王之獲利孰與秦多?

(1)蘇厲這封書信,《戰國策·趙策一》作「蘇秦為齊上書說趙王」,內容及文字互有同異。 (2)教順:教訓,教化。順,通「訓」。 洽:普遍。 (3)時享:四時的供品。 常:通「嘗」,品嚐。 (4)甘露:甘美的雨露。古代迷信認為,天降甘露是一種太平景象。 (5)孰:同「熟」。 (6)怨毒:怨恨。 (7)與國:盟國。 (8)餤:同「啖」。吃。引申為誘餌。 (9)劫:脅迫。 十亟:急速。 (11)楚久伐而中山亡:中山國原來依仗齊、魏與趙抗衡,齊、魏連年興兵伐楚,無力顧及中山,中山終於被趙滅亡。 (12)祭器:指周王朝宗廟的祭器。取周之祭器即滅亡周朝。 (13)賦田:授給田地。

說土之計曰(1):「韓亡三川,魏亡晉國(2),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3)。」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鉅鹿斂三百里(4),韓之上黨邯鄲百里,燕、秦謀王之河山,間三百里而通矣(5)。秦之上郡近挺關,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黨,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6)。逾句注,斬常山而守之(7),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馬胡犬不東下(8),昆山之玉不出(9),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齊,從強秦攻韓,其禍必至於此。願王孰慮之。

(1)說:遊說。 (2)晉國:指原屬晉國的土地。 (3)市朝:市,集市;朝,朝廷,或指官吏聚集之處。市朝未變,喻時間很短。 (4)斂:減少。 (5)間:小路。 (6)已:語氣詞,用法同「矣」。 (7)斬:截斷。 (8)代馬:代地多良馬。 胡犬:《正義》引郭璞云:「胡地野犬似狐而小。」東下:指東至趙國。代、胡都在趙的西北。 (9)昆山:崑崙山的簡稱。

且齊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屬行(1),以謀王也。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國三分王之地(2),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3),西兵以禁強秦,秦廢帝請服,反高平、根柔於魏,反分、先俞於趙,齊之事王,宜為上佼(4),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願王孰計之也。


  
今王毋與天下攻齊,天下必以王為義。齊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盡重王義。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制於王也(5)。
於是趙乃輟,謝秦不擊齊。
王與燕王遇。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

(1)屬行:集結軍隊。 (2)五國:指秦、燕、韓、魏、齊。 (3)殉:為某種目的而犧牲自身。 (4)上佼:上等交情。佼,通「交」。 (5)寵:榮耀。

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而秦怨趙下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王再之衛東陽,決河水,伐魏氏。大潦(1),漳水出。魏冉來相趙。十九年,秦(敗)〔取〕我二城。趙與魏伯陽。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
二十年,廉頗將,攻齊。王與秦昭王遇西河外。
二十一年,趙徙漳水武平西(2)。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為太子。
二十三年,樓昌將,攻魏兒,不能取。十二月,廉頗將,攻幾,取之。二十四年,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還。又攻安陽,取之。二十五年,燕周將,攻昌城、高唐,取之。與魏共擊秦。秦將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將軍。二十六年,取東胡歐代地(3)。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封趙豹為平陽君。河水出,大潦。
二十八年,藺相如伐齊,至平邑。罷城北九門大城。燕將成安君公孫操弒其王。二十九年,秦、韓相攻(4),而圍閼與。趙使趙奢將,擊秦,大破秦軍閼與下,賜號為馬服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