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府: 要。 隷康安道。 明,長河西魚通安遠宣慰司。 康熙初,明宣慰司以地歸附。 雍正七年,移雅州府同知來治,置打箭爐,仍隷雅州府。 光緒三十年,升直隷。 三十四年升府,改名康定,隷康安道,升裡化縣為裡化,並以河口、稻成二縣同隷府。 宣統三年,舊隷打箭爐之宣慰、宣撫、安撫、長官各土司,全體改流,先後分別設治,並先各就其地置委員、理事等官。 東北距省治九百六十里。 廣六百四十里,袤八百三十里。 北極高三十度九分。 京師偏西十四度三十八分。 領一,縣二。 東:大山。 南:無脊山。 東南:大雪山。 東北:郭達。 西南:折多山,為入藏要道。 鴉龍江即古若水,自青海境發源,南流,逕府西南入冕寧。 大渡河即古涐水,自懋功入,逕府東,又南入清溪。 瀘河源出折多山,東北流,至城西南,有木鴉河自番界東流來注,併入大渡河。 有榷稅瀘關。 巡司一,駐瀘定橋。 一驛:烹壩。 裡化 要。 府西六百四十里。 裡塘宣慰、宣撫司地。 舊設有糧務委員。 光緒三十二年設裡化縣。 三十四年升。 東:紫木喇山。 東北:高日山。 東:鴉龍江自喇滾入,有三渡水自鹽源之木裡土司及雲南中甸來注之,會金沙江入馬湖。 西南:色隆達河,源出額東額山,入金沙江。 河口 要。 府西里塘、明正兩土司交界地,舊名中渡。 光緒三十二年,裡塘改流設縣。 西有鴉龍江。 稻成 要。 裡塘土司地。 舊名稻壩。 光緒三十二年改流。 三十四年設縣。 縣丞一,駐貢噶嶺。 巴安府: 要。 康安道治所。 督辦川滇邊務大臣、按察使銜爐安兵備兼分巡道駐。 巴塘宣撫司地。 光緒三十一年改流。 三十三年置巴安縣。 三十四年升府,並置三壩,鹽井、定鄉二縣隷之。 東北距省治二千一百里。 領一,縣二。 東:龍新山、甲噶喇山。 西南:寧靜山。 巴沖楮河自瞻對入,與金沙江合。 色楮河即金沙江,自三岩入,逕府西至得榮入雲南麗江。 三壩 要。 府東二百三十里。 巴塘、裡塘兩土司交界地。 三十三年改流。 三十四年設,駐通判。 鹽井 要。 巴塘土司地。 光緒三十一年改流。 三十四年設縣。 瀾滄江自察木多入,繞由雲南入緬甸。 定鄉 要。 裡塘土司地。 舊名鄉城。 光緒三十二年改流。 三十四年設縣。 登科府: 要。 德爾格忒宣慰司地。 邊北道治所。 宣統元年改流,析其地為五區。 於北區設府,仍名登科,並置德化、白玉二州,石渠、同普二縣隷之。 東北距省治三千三百五十里。 領州二,縣二,土司十二。 川、藏交隘,東連甘孜、瞻對,西鄰納奪、察木多,南與巴塘、乍丫接壤,北界西寧、俄落,乃金沙江之上遊。 德化州 要。 德爾格忒土司中區地,舊名更慶。 宣統元年改流設州。 鴉龍江自甘孜入,入瞻對。 巴沖楮河自巴塘入,下流入金沙江。 石渠 要。 府西北二百一十里。 德爾格忒土司北區地。 即雜渠卡,一名色許。 宣統元年改流設縣。 白玉州 要。 府南六百三十里。 德爾格忒土司南區地。 宣統元年改流設縣。 北有海子山。 同普 要。 德爾格忒土司西區第。 宣統元年改流設縣。 並分管察木多呼圖克圖及納奪土司之地。 乍丫 呼圖克圖地,入藏要路。 宣統三年設理事官。 察木多 呼圖克圖地,亦名昌都。 東接德格、納奪、貢覺,西與八宿、諾隆宗毗連。 舊設有糧員,置兵戍之。 宣統三年增設理事官。 得榮 巴塘土司地。 與雲南接壤。 宣統三年設委員。 江卡 舊為給藏地,置有兵戍。 北接三岩、乍丫。 西連波密、察木多。 宣統二年收回。 三年設委員。 貢覺 舊為給藏地。 宣統二年收回。 三年設委員。 桑昂 舊為給藏地。 宣統二年收回。 三年設委員。 雜瑜 舊為給藏地。 宣統二年收回。 三年設委員。 三岩 野番地。 跨金沙江之上,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 宣統二年歸附。 三年設委員。 甘孜 麻書、孔撒兩土司地。 宣統元年改流,設委員。 兼管白利、東科、德格、倬倭、章穀之地。 章穀 土司地。 與孔撒、麻書、德格、瞻對均接壤。 改流後亦名爐霍屯。 宣統三年設委員。 道塢 麻書、孔撒兩土司地。 宣統三年改流設委員。 瞻對 舊為土司地,給與藏人。 東連明正、單東、孔撒、麻書、章穀各土司界。 南接裡塘、毛丫、崇禧。 西北與德格接壤。 據鴉龍江之上遊。 有上瞻、中瞻、下瞻之分,亦名三瞻。 宣統三年收回設委員。 邛州直隷州: 中,沖,繁。 隷建昌道。 明,州。 東北距省治百八十里。 廣二百二十里,袤百五十里。 北極高三十度十八分。 京師偏西十二度五十三分。 領縣二。 東南:銅官山。 南:文筆、古城。 西:相台、馬嵐、七盤。 北:渠亭。 西南:邛崍山。 南:邛水,即古仆千水,亦名文井江,源出西北牛心山,東流入新津。 牙江水、斜江水、氵耤水俱自大邑入,東南流,與邛水合。 西南:火井。 南:夾門關。 巡司駐火井漕。 大邑 繁,難。 州北少東四十里。 東:銀屏山。 西:高唐山。 北:霧中山。 西北:鶴鳴山。 牙江水源出縣境,氵耤水源出鳳凰山,斜江水源出鶴鳴山,並東南流入州。 東:乾溪鎮。 蒲江 簡。 州東南六十里。 南:金釜山、長秋山。 北:白鶴山。 南:蒲江自丹棱入,東北流入州,合邛水。 北:鐵溪河自名山入,即百丈河,下流會蒲江入邛水。 西南:黑竹關。 綿州直隷州: 沖,繁,難。 舊隷成綿龍茂道。 光緒三十四年裁。 明,成都府屬州。 順治初,仍明制。 雍正五年,升直隷州,以成都之綿竹、德陽、安及保寧之梓潼來隷,並設彰明、羅江二縣,尋改彰明屬龍安府。 乾隆三十五年,移州治羅江,省羅江縣。 嘉慶六年,還舊治,復設羅江。 西南距省治二百七十里。 廣三百里,袤百零五里。 北極高三十度二十七分。 京師偏西十一度三十五分。 領縣五。 東:金山。 南:延賢。 東北:天池。 北:綿山,州以此名。 涪江自彰明入,逕州北及東,又東南入三台,亦謂之內水。 龍安水、茶坪水俱自安縣入。 並東南流,與涪江合。 州產鹽,有中井十一,下井一。 鹽捕州判駐豐穀井。 縣丞駐魏城。 驛二:魏城、金山。 德陽 沖,繁。 州西南百五十里。 北:鹿頭山、浮中山。 綿水一名綿陽河,自綿竹入,東南流,逕城南入漢州。 石亭水亦自綿竹入,逕城西南,入漢州。 北:鹿頭關。 一驛:旌陽。 安 繁。 州西北百一十里。 北:千佛。 東:西昌山。 南:浮山。 東北:金山。 黑水河一名寧口河,冷水河一曰乾河,並東南流入羅江。 茶坪水源出千佛山,發源東南,逕城西會龍安水入州。 西小壩、睢水,北曲山三關。 綿竹 繁。 州西南百八十里。 北:武都。 南:文曲。 西南:飛鳧。 西北:紫岩山。 綿水、石亭水俱自茂州入,左流為綿水,逕城北,東南入德陽。 射水一名紫溪河,源出三溪山,逕城南,與石亭水合。 白水河源出土司漆寨坪,東南流,逕城西南,馬尾河源出土司天池山,東南流,逕城西北,折而東,併入射水河。 南:石碑鎮。 梓潼 沖,繁。 州東北百二十里。 東:兜率山。 西:葛山。 南:長卿山。 北:五婦山。 梓潼水一名歧江,源出龍安平武山谿,東南流,逕城西南,又南入鹽亭,即古馳水也。 西北:九曲水,源出龍安洞子口,九轉入潼江。 一驛:武連。 羅江 沖,繁。 州西南九十里。 北:潺山。 南:天台山。 西南:龍池山。 黑水、冷水俱自安縣入,東南流,至縣東北合,是為羅江。 又折南,逕縣東入中江。 南:芙蓉溪,源出白馬關下,東南流,至縣南,與羅江合,一名三紫水。 西南:白馬關。 一驛:羅江。 第2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