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謚號崇德元年,太宗受尊號,追封始祖為澤王、高祖慶王、曾祖昌王、祖福王,上太祖武皇帝、孝慈皇後尊謚。 即日躬祀太廟。 翼日,百官表賀。 順治元年,進太祖、孝慈後、太宗玉冊、玉寶,奉安太廟。 冊長八寸八分,廣三寸九分,厚四分。 冊數十,面底二頁鎸升降龍。 寶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紐高二寸七分,長四寸二分,廣三寸五分,寶盝金質。 凡太廟冊、寶皆用玉,色青白,冊文用驪體,寶文如謚號,曰「某祖某宗某皇帝之寶」,後曰「某皇後之寶」。 五年,追尊澤王肇祖原皇帝,妣原皇後;慶王興祖直皇帝,妣直皇後;昌王景祖翼皇帝,妣翼皇後;福王顯祖宣皇帝,妣宣皇後。 奉安訖,致禮如時饗。 越三日,慶賀如儀。 七年,上孝端文皇後尊謚。 九年,進四祖帝後冊寶。 十八年,上世祖尊謚,前期齋戒,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屆日,帝素服禦太和門,閲冊、寶訖,大學士奉安采亭,校尉舁行,導以禦杖,駕從之。 王公百官各於所立位跪俟,隨行。 至壽皇殿大門外降輦,入左門,采亭入右門。 大學士二人跪奉冊寶陳案上,帝就位,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禮。 贊引奏「跪」,奏「進冊」,奉冊大學士跪左,進帝跪獻。 畢,授右跪大學士陳中案。 奏「進寶」,如初。 奏「宣冊」,宣冊官跪宣:「上尊謚曰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 」宣冊訖,奏「宣寶」,儀亦如之。 行禮三跪九叩,致祭同時饗。 畢,奉絹冊、寶、祝帛如燎所焚之。 大學士二人,奉香冊、寶導梓宮奉安,一跪三叩,翼日頒詔天下。 凡上大行帝後尊謚,香冊、香寶獻幾筵後,奉安山陵,絹冊、寶送燎,玉冊、玉寶卜吉藏之太廟,後仿此。 初太祖尊謚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太宗曰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 聖祖纘業,加太祖「睿武弘文定業」六字,更廟號高皇帝;太宗「隆道顯功」四字,廟號如故。 用禮臣言,俟世祖祔饗後行禮。 明年,上慈和皇太後尊謚。 二十七年,上孝莊太皇太後尊謚。 五十七年,上孝惠皇太後尊謚,後,聖祖嫡母也。 祔廟日,命安神位慈和上。 六十一年冬,世宗諭廷臣:「皇考繼統,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宗有德。 皇考手定太平,論繼統為守成,論勛業為開創,宜崇祖號,以副豐功。 其確議之。 」議言:「按禮經: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而舜典雲:舜格文祖。 注曰堯廟。 歸格藝祖,復釋為堯之祖。 合之祖顓頊,則有三祖矣。 宋陳祥道雲:凡配天者皆得稱祖。 國語展禽謂有虞氏祖高陽而郊堯,堯所以稱文祖也。 顓頊至堯,並黃帝子孫,故皆稱祖。 又周禮大宗伯:祫、禘、追享、朝享。 解雲:古者朝廟合群祖而祭焉,故祫曰朝饗,以合群祖為不足,復禘其所自出,故禘曰追饗。 夫祖所自出,始祖也,其下曰群祖,則自始祖以下皆可稱祖矣。 」又謚議:「帝王功業隆盛,得援祖有功古義稱為祖。 竊謂唯聖可揚峻德,唯祖可顯隆功。 」議上,稱旨。 雍正初元,遂上尊謚,廟號聖祖。 復諭:「太祖、太宗、世祖三聖相承,功高德盛;孝莊、孝康、孝惠翼運啟期,懿徽流慶;宜並加謚,俾展孝思。 」於是加謚太祖曰端毅,太宗曰敬敏,世祖曰定統建極,而孝慈、孝端及三後並尊謚焉。 於時工部奉神主廟室,魨漆飾金,中書、翰林官各一人書新謚。 奏遣大學士二人行填青禮,先期祗告天地、社稷。 至日,世宗禮服詣太廟行上尊謚禮。 畢,還宮,易袞服,詣奉先殿致祭,後仿此。 六年,鎸造列聖、列後玉寶、玉冊暨聖祖皇考、妣冊、寶成,奉之太廟。 其儀,太廟潔室設黃案,張采幔兩旁,中陳冊、寶,王大臣朝服將事,帝禦禮服恭閲,一跪三拜,安奉采亭,輿導如前儀。 供案訖,帝入行禮如初。 冊、寶集中殿,分藏金匱。 帝以次上香,一跪三拜,禮成。 高宗踐阼,加列聖、列後尊謚,諭言:「宗廟徽稱有制,報本忱悃靡窮。 藉抒至情,不為恆式。 」 乾隆四十五年,以列朝冊、寶玉色參差,命選工琢和闐精璆。 越二年工竣,祗閲訖,奉太廟如禮。 其舊藏十六分,命賚送盛京太廟,尊藏玉檢金繩。 自是帝、後祔廟,皆別備冊、寶送盛京,永為制。 嘉慶四年,仁宗守遺訓,著制,凡列聖尊謚已加至二十四字、列後尊謚已加至十六字不覆議加。 功臣配饗,所以顯功,宗親郡王配東廡,文武大臣配西廡。 崇德元年,追封皇伯祖禮敦巴圖魯為武功郡王,巴圖魯其名也,配東廡,福晉與焉。 並以直義公費英東、弘毅公額亦都配西廡。 順治元年,西廡增祀武勛王揚古利,位直義上。 九年,復增祀忠義公圖爾格、昭勛公圖賴,昭勛為直義子,忠義為弘毅子,父子配侑,世尤榮之。 十一年,東廡增祀通達郡王雅爾哈齊、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通達位武功上,而慧哲、宣獻兩福晉亦並侑雲。 康熙九年,定祀東廡用太牢,歲以為常。 雍正二年,西廡增祀文襄公圖海。 定功臣配饗儀,前期告太廟。 屆日陳采亭,列引仗,奉主至廟西階。 拜位在階下,三跪九拜。 奉主大臣攝行,還納龕位,一跪三拜。 八年,怡親王允祥配東廡。 定王配饗儀,奉主以郡王,迎主用采亭吾仗,至廟東階,拜位在階上。 代行禮畢,降自東階,餘如西廡。 九年,進加費英東信勇公,圖爾格果毅公,圖賴雄勇公,圖海忠達公。 乾隆中,西廡增祀襄勤伯鄂爾泰,超勇親王策淩,大學士張廷玉,蒙古王、漢大臣侑食自此始。 四十三年,詔:「祖宗創業艱難,懿親藎臣,佐命殊功,從古未有。 當時崇封錫爵,酬答從優。 以後有及身緣事降削者,有子孫承襲易封者,不為追複舊恩,心實未愜。 」於是睿親王多爾袞以元勛懿戚,橫被流言,特旨昭雪。 禮烈親王代善,後人改封為巽,已復改為康,鄭獻親王濟爾哈朗改為簡,豫通親王多鐸改為信,肅裕親王豪格改為顯,克勤郡王嶽託改為衍禧,又改為平,均非初號。 悉命複舊,並配祀東廡。 禮王位宣獻下,睿王等以次列序,位怡王上,而徙策淩列怡王次。 嘉慶元年,西廡增大學士傅恆、福康安、協辦大學士兆惠。 福康安即傅忄互子,並封郡王,異姓世臣,被恩最渥。 道光三年,復增大學士阿桂,功臣凡十有二人。 同治四年,東廡增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功王凡十有三人。 凡時饗,帝上香時,分獻官上香配位前,各分獻不拜。 三獻畢,退。 祫祭同。 醇賢親王廟光緒十六年,醇賢親王奕枻薨,中旨引高宗濮議辨,應稱所生曰「本生父」,沒稱「本生考」,立廟不祧,祀以天子之禮,合乎「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古義,斯尊親兩全矣。 乃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 復定廟祀典,建廟新賜邸第,額曰醇賢親王廟。 正殿七楹,東、西廡殿,後寢室,各五楹。 中門三。 門內焚帛亭、祭器亭,其外宰牲亭、神庫、神廚。 大門三。 殿宇正門中覆黃琉璃,殿脊及門四周上覆綠琉璃。 其祀儀、樂舞、祭器、祭品視天子禮。 凡時饗以四仲月朔,襲王承祭。 帝親行,則襲王陪祀。 誕辰、忌日,帝親詣行禮。 謁陵有清肇跡興京,四祖陵並在京西北,稱興京陵。 太祖定遼陽,景祖、顯祖二陵徙盛京東南,稱東京陵。 嗣是太祖陵當盛京東北,稱福陵;太宗陵當盛京西北,稱昭陵。 崇德間,定歲暮、清明祭興京陵,用牛一,遣守陵官行禮。 東京陵用牛二,遣宗室、覺羅大臣行禮。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行禮。 國忌、誕辰、孟秋望日,燃香燭,獻酒果,奠帛、讀祝、行禮。 朔、望用牛一,具香燭、酒果,遣守陵官致祭,不讀祝、奠帛。 順治八年,封興京陵山曰啟運,東京陵山曰積慶,福陵山曰天柱,昭陵山曰隆業,並從祀方澤,置陵官、陵戶。 定祀儀,冬至用牛一、羊一、豕一,餘同前。 清明、歲暮、孟秋望日亦如之。 十三年,詔立界碑,禁樵採。 十五年,移東京陵改祔興京,罷積慶山祀。 明年,尊稱為永陵,饗殿、暖閣如制。 第3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