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布爾什維克的主要對手是西伯利亞的高爾察克海軍將軍、克里米亞和烏克蘭的鄧尼金將軍和愛沙尼亞的尤登尼奇將軍。 從他們發動的戰役中可看出一種共同的格局。 他們首先從基地發動突然進攻;輕易地取得最初的勝利,進入距全面勝利不遠的階段,然後,他們被阻擋住了,漸漸被擊退,最後被擊潰和「肅清」,「肅清」是布爾什維克最喜歡用的一個字眼。 1919年3月,高爾察克攻佔了烏拉爾山脈西面的烏法城;8月,鄧尼金已向北推進到基輔;到10月時,尤登尼奇已深入到彼得格勒郊區。 這時,列寧的政權被限制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地區,這一地區大約相當於15世紀的莫斯科大公國。 然而,到1919年年底時,形勢已轉變:鄧尼金已被迫撤退到克里米亞,尤登尼奇被迫撤退到波羅的海地區,高爾察克不僅被迫退到烏拉爾山脈另一邊,而且被捕獲和處決。 1920年初,這場嚴峻的考驗似乎終於結束了。 但是,由於波蘭人的出現和法國人重新開始的大規模干涉,戰爭又進行了整整一年。 波蘭人決心儘可能地向東擴展他們的邊界,于1920年4月趁俄國人混亂和疲憊之際侵入烏克蘭。 前一年作戰的格局這時又再次出現。 波蘭人快速推進,5月7日便佔領了基輔,但5個星期後他們就被趕出了這座城市;到7月中旬時,他們已後撤到自己的國土上。 得勝的布爾什維克繼續向前推進,8月14日到達華沙郊外。 但是,波蘭人得到了法國人的有力支持。 阻止了俄國人的前進,並設法將他們趕了回去。 這場戰役于10月中旬結束,1921年3月18日的《里夫條約》規定了一直存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波-蘇邊界。 其時,弗蘭格爾將軍已取代鄧尼金,在法國人的慷慨援助下,佔領了俄國南部大部分地區。 布爾什維克在結束了同波蘭人的戰爭之後,便將軍隊掉轉過來對付弗蘭格爾,向南把他趕到了克里米亞半島。 這座半島從前是沙皇和大公的遊樂地,這時卻擠滿了大批混雜的難民——高級教士、沙皇的官員、貴族地主和白軍的殘存者。 法國軍艦將儘可能多的人撤走,疏散到從君士坦丁堡至馬賽的各個港口,剩下的人只好聽憑得勝的紅軍任意擺佈。 這時,唯一留在俄國國土上的外國軍隊是以符拉迪沃斯托克為基地進行軍事活動的日本人。 原先,西伯利亞東部除日本的分遣隊外,還有美國和英國的分遣隊,但後兩者已于1920年撤走。 日本人則繼續留下來,希望通過傀儡政權來控制這些幅員遼闊但人口稀少的地區。 美國曾再三嚮日本人施加外交壓力,要他們離開,最後,在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上,終於說服他們撤走。 布爾什維克獲勝的根源 隨着日本人的撤離,進行內戰和干涉的這一悲慘時期順利地漸近結束。 列寧領導的共產黨這時控制了全國。 1919年時,几乎沒有人會預言這一結果,當時,受圍困的共產黨似乎注定要被得到協約國軍隊支持的反革命武裝力量所消滅。 但事實是,與蘇聯歷史學家所斷言的相反,協約國從未將它們的注意力和財力集中到在俄國繼續進行的那場鬥爭上。 除了某些擔任次要職務的、狂熱的反布爾什維克分子外,協約國領導人認為干涉只不過是枝節問題,因此,他們懷着各種相衝突的動機斷斷續續地支持干涉。 他們的確為白軍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軍用物資,但卻很少派遣軍隊。 只是在俄國北部,這些協約國的分遣隊才有效地參加了實際的戰鬥。 事實上,在西伯利亞東部,日本、美國和英國軍隊更經常參與的是互相爭斗的陰謀,而不是反對紅軍的戰鬥。 美國外交家和歷史學家喬治·凱南已斷言,干涉「在各地起了損害布爾什維克的敵人、加強共產黨人本身力量的作用。 這一因素非常重要,因此我認為,如果西方政府沒有通過這種設想欠妥的干涉幫助布爾什維主義逐步獲得力量,布爾什維主義是否會在整個俄國占上風,是很值得懷疑的。 」 協約國的不團結和優柔寡斷是布爾什維克取勝的一個原因。 白軍中不團結的情形更為嚴重,這不僅是因為各領導人的互相衝突的野心,而且是因為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和各種右翼分子的根本對立。 相形之下,共產黨人享有某些最終證明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優勢。 他們的堅如磐石的黨組織強行建立了一種其反對派未曾有過的團結和紀律。 共產黨得到了卓有成效的秘密警察組織——契卡的有力支持,契卡無情地查獲了種種反對派集團。 軍事人民委員列甫·托洛斯基巧妙地將無產階級自願兵的熱情與前沙皇軍官的不可或缺的技術知識結合起來,締造了一支新的、強大的紅軍。 而且,這支軍隊還享有控制國內交通綫的巨大優勢,這與白軍的情況截然不同,白軍各部隊之間、白軍同其西歐和美國的補給品供應地之間相隔着極大的距離。 最後,布爾什維克在爭取農民群眾的支持方面通常做得更成功。 這並不意味着布爾什維克已說服俄國農民贊成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實際上,大多數農民對紅軍和白軍都極其不滿,他們寧願獨自獃着。 但是,當不得不作出選擇時,他們常常決定支持紅軍,他們認為,紅軍站在他們這一邊,允許他們保留從地主那裡奪得的土地。 第3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3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