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入內都知麥允言卒,贈司徒、安武節度使。 又詔:「允言有軍功,特給鹵簿,今後不得為例。 」同知禮院司馬光言:「孔子謂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夫爵位尊卑之謂名,車服等威之謂器。 今允言近習之臣,非有元勛大勞過絶於人,贈以三公之官,給以一品鹵簿,其為繁纓,不亦大乎!陸下欲寵秩其人,適足增其罪累耳。 」光,池之子也。 冬,十月,丙辰,宰相文彥博以下進官有差。 樞密使王貽永,加鎮海節度使,進封鄧國公。 初,議覃恩,高若訥謂文彥博曰;「官濫久矣,未有以節止,今又啟之,何也?」彥博不聽。 丙寅,大宴集英殿,以明堂禮成飲福也。 庚午,遼主還上京。 辛未,詔文彥博、宋庠、高若訥、王洙編修《大享明堂記》。 夏國主諒祚母沒藏氏遣使于遼,乞依舊稱籓。 遼因其使還,詔別遣信臣至,當徐圖之。 壬申,遼釋臨潢府徒役。 甲戌,遼主如中會川。 乙亥,宴京畿父老一百五十人于錫慶院。 是月,美人楊氏為婕妤。 景佑初,聽入道,居瑤華宮,至是復進位號。 詔:「自今諸處無得申奏及發遣唸書童子赴闕。 」 十一月,乙酉,召太子中舍致仕胡瑗赴大樂所,同定鐘磬制度。 先是親閲大樂,言者以為釒尃鐘、特磬,大小與古制度未合;詔令改作,而太常言瑗素曉音律,故召之。 戊子,命權御史中丞郭勸、知諫院包拯放天下欠負。 壬辰,賜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金部員外郎許元進士出身。 帝嘗謂執政曰:「發運使總領六路八十八州、軍之廣,其財貨調用,幣帛穀粟歲千百萬,宜得其人而久任。 今許元累上章求去,朕思之,不若獎勵以盡其才。 」故特有是賜。 戊戌,權御史中丞郭勸,罷為翰林侍讀學士。 勸初就明堂齋次,帥眾御史求對,論群臣不當遷官,不許。 又上疏極言之,訖不從。 於是以老求解台任,許之。 召知益州田況權御史中丞。 益州守臣得便宜從事,多擅殺以為威,雖小罪,輒並妻子徙出蜀,至有流離死道路者。 況在蜀逾二年,拊循教誨,非有甚惡,不使東遷。 蜀人愛之,以比張詠。 庚戌,遼錄囚。 壬子,遼以南府宰相韓知白、樞密副使楊績擅給進士堂帖,出知白為武定軍節度使,績為長寧軍節度使。 是月,詔:「觀察使以上,自今依大兩省、待制例,經兩次郊禮,許一次將弟侄子孫恩澤奏補異姓骨肉。 」 閏月,乙卯,遼漢王特布為中京留守。 丙辰,出內藏庫緡錢四十萬,絹六十萬,下河北使糴糧草。 先是河北頻年水災,朝廷蠲民稅幾盡。 至秋,禾稼將登,而鎮、定復大水,沿邊尤被其害。 帝憂軍儲不給。 故特出內府錢帛以助之。 戊午,河南府言前觀文殿學士、尚書左丞張觀卒。 贈吏部尚書,謚文孝。 觀初為秘書郎,其父居業從事坊州,因上言願以官授父,真宗嘉之,以居業為京官。 及觀貴,居業由恩至太府卿。 嘗過洛,嘉其山川風物,曰;「吾得老于此足矣。 」觀於是買田宅,營林榭,以適其意。 觀早起奉藥膳,然後出視事,未嘗一日易也。 居喪,哀毀過人,既練而卒。 己未,以三司使、戶部侍郎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節度使、景靈宮使,以資政殿學士、尚書左丞王舉正兼御史中丞,改命田況權三司使。 是日,詔:「后妃之家,無得除二府職位。 」庚申,又加堯佐同群牧制置使。 辛酉,賜貴妃張氏從弟衛尉寺丞希脯、太堂寺太祝及甫併進士出身,堯佐之子也。 是夜,秀州地震,有聲如雷。 癸亥,知諫院包拯等言:「陛下即位僅三十年,未有失德。 乃五六年間,超擢張堯佐,群臣皆竊議于下;然而其過不在陛下,在女謁近習及執政大臣也。 蓋女謁近習,動伺陛下之所為,知陛下繼嗣未立而有所私,莫不潛有趨向而附結之。 執政大臣不思規陛下以大誼,乃從諛順指,高官要職,惟恐堯佐不滿其意,使陛下有私昵後宮之過,此豈愛君之心哉!伏望斷以大義,追寢堯佐過越之恩;必不得已,宣徽、節度使擇與其一,仍罷群牧制置使之命,畀之外郡以安全之。 」 初,執政希上旨,一日除堯佐四使;又以王舉正重厚寡言,同日授御史中丞。 朝議意舉正或迤麗退避,動經旬浹,則堯佐之命必遂行,論諫弗及矣。 甲子,舉正遂告謝上殿,力言擢用堯佐不當。 其疏曰:「近者台諫論列,陛下雖罷其使任,而復加崇寵,轉逾于前,並授四使,又賜二子科名。 賢愚一詞,無不嗟駭。 昔漢元帝時,馮野王以昭儀之兄,在位多舉其行能,帝曰:『吾用野王,後世必謂我私後宮親戚。 』本朝太宗皇帝孫妃之父,止授南班散秩。 蓋保全後宮戚屬,不令僭盛以取顛覆。 伏望陛下遠鑒前古美事,近守太宗聖范,追取堯佐新命,除與一郡,以息中外之議。 」不報。 戊辰,朝退,舉正留百官班廷諍,復帥殿中侍御史益都張擇行、江陵唐介及諫官包拯、陳旭、吳奎于帝前極言,且于殿廡切責宰相。 帝聞之,遺中使諭旨,百官乃退。 第26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2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