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進讀《資治通鑒》,至蘇秦約六國從事,帝曰:「蘇秦、張儀掉三寸舌,乃能如是乎?」光對曰:「縱橫之術,無益於治。 臣所以存其事于書者,欲見當時風俗,專以辯說相高,人君悉國而聽之,此所謂利口覆邦者也。 」帝曰:「聞卿進讀,終日忘倦。 」 帝謂文彥博等曰:「天下敝事至多,不可不革。 」彥博對曰:「譬如琴瑟不調,必解而更張之。 」韓絳曰:「為政立事,當有大小先後之序。 」帝曰:「大抵威克厥愛,乃能有濟。 」 丁卯,遼主巡行北方。 三月,癸酉朔,帝謂文彥博等曰:「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大臣宜共留意節用。 」又曰:「漢文身衣弋綈,非徒然也,蓋亦有為為之耳,數十年間,終有成效。 以此言之,事不可不勉也。 」 庚辰,夏遣薛宗道等來告哀。 帝問殺楊定事,宗道言:「殺人者先已執送之矣。 」乃賜詔慰之,並諭令上大首領數人姓名,當爵祿之,俟李崇貴至,即行冊禮。 及崇貴至,云:「定奉使諒祚,嘗拜稱臣,且許以歸沿邊熟戶,諒祚遺之寶劍、寶鑒及金銀物。 」初,定之歸,上其劍、鑒而匿其金銀,言諒祚可刺,帝喜,遂擢知保安。 既而夏人失綏州,以為定賣己,故殺之。 至是事露,帝薄崇貴等罪而削定官,沒其田宅萬計。 夏亦遣使告哀于遼,遼遣人弔祭。 甲申,遼賑應州饑民。 先是遼禁南京種稻,民病之。 乙酉,命除軍行之地,並許民種稻。 丙戌,詔恤刑。 戊子,作太皇太后慶壽宮,皇太后寶慈宮。 庚寅,遼賑朔州饑民。 乙未,詔河北轉運司預計置賑濟饑民。 丁酉,潭州雨毛。 夏,四月,壬寅朔,新判汝州富弼入見,以足疾,許肩輿至殿門。 帝特為禦內東門小殿見之,令其子紹庭掖以進,且命毋拜。 坐語從容至日昃,問以治道。 弼知帝鋭于有為,對曰「人君好惡,不可令人窺測,可窺測則奸人得以傅會其意。 陛下當如天之鑒人,善惡皆所自取,然後誅賞隨之,則功罪無不得其實矣。 」又問邊事,弼曰:「陛下臨禦未久,當先布德澤。 願二十年口不言兵,亦不宜重賞邊功,干戈一起,所繫禍福不細。 」帝默然良久。 又問為治所先,弼曰:「阜安宇內為先。 」帝稱善,欲以集禧觀使留之。 弼力辭,赴郡。 乙巳,詔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 安石素與韓絳、韓維及呂公着相友善,帝在籓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輒曰:「此維友王安石之說也。 」及為太子庶子,又薦以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至是始造朝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 」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耳。 」帝曰:「卿可謂責難於君矣。 」 又問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無大變,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安石退而奏書,其略曰:「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偽,指揮付託,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扞夷狄,內以平中國。 於是除苛政,止虐刑,廢強橫之籓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為天下先,其于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 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 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義,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未嘗如古大有為之君,與學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 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而精神之運有所不加,名實之間有所不察。 君子非不見貴,然小人亦得廁其間;正論非不見容,然邪說亦有時而用。 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以科名資格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 監司無檢察之人,守將非選擇之吏;轉徙之亟,既難於考績;而游談之眾,因得以亂真;交私養望者,多得顯官;獨立營職者,或見排沮。 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雖有能者在職,亦無以異於庸人。 農民壞於差役,而未嘗特見救恤,又不為之設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雜于疲老,而未嘗申敕訓練,又不為之擇將而久其疆埸之權。 宿衛則聚卒伍無賴之人,而未有以變五代姑息覊縻之俗;宗室則無教訓選舉之實,而未有以合先王親疏隆殺之宜。 其於理財,大抵無法,故雖儉約而民不富,雖勤憂而國不強。 賴非夷狄昌熾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于百年,雖曰人事,亦天助也。 伏惟陛下知天助之不可常,知人事之不可急,則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明日,帝謂安石曰:「昨閲卿奏書,所條眾失,卿必已一一經畫,試為朕詳言施設之方。 」安石曰:「遽數之不可盡,願陛下以講學為事,講學既明,則施設之方不言而自喻矣。 」 辛亥,同天節,群臣及遼使初上壽于紫宸殿。 禮官議,欲用唐故事,以五月朔請禦大慶殿受朝,因上尊號。 翰林學士呂公着言:「五月會朝,始於唐德宗,取術數厭勝之說,憲宗以不經罷之。 況尊號非古典,不繫人主重輕。 」陛下方追復三代,何必于陰長之日為非禮之會,受無益之名!”從之。 戊午,回鶻貢于遼。 第3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3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