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北)〔外〕迫蠻貉(1),內措齊,晉(2),崎嶇強國之間(3),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 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4),於姬姓獨後亡(5),豈非召公之烈邪(6)! (1)蠻貉:又作「蠻貊」。 古代對我國東北部少數民族的蔑稱。 迫:迫近,逼近。 (2)措:通:「錯」。 交錯、夾雜。 (3)崎嶇:道路險阻不平。 這裡用來比喻處境困難艱險。 (4)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社稷便成為國家的代稱。 血食:指享受祭祀。 古代殺牲取血用來祭祀,稱為「血食」。 (5)關於燕國「於姬姓獨後亡」,《史記會注考證》引了兩種說法。 其一:梁玉繩曰:「姬姓之國,衛最後絕,燕先滅矣。 何雲後亡?」其二:中井積德曰:「燕獨後亡者,以其在邊陲最遠也。 且以此頌召公,則將置周公於何地也?太史公之論未得當。 」瀧川資言只認為這兩種說法「失於鑿」(即不確鑿),並未說明原因。 按:燕、衛都是姬姓國。 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為庶人,看來衛之亡後於燕。 但是,在公元前353年,衛君就由公自貶為侯,公元前320年,又自貶為君,僅僅有濮陽一縣之地。 至公元前242年,秦國將濮陽並為東郡,而把衛君徙往野王。 這時的衛君,已在秦國掌握之中,衛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因而《史記》關於燕國「於姬姓獨後亡」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6)烈:事業,功績。 回目錄 《史記》譯注 管蔡世家第五 趙季 譯注 【說明】 司馬遷在本書《太史公自序》一篇中介紹了本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意圖。 他說:「管蔡相武庚,將寧舊商;及旦攝政,二叔不饗;殺鮮放度,周公為盟;太妊十子,周以宗強。 嘉仲悔過,作《管蔡世家第五》。 」本篇主要敘述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事跡及蔡、曹二國的興滅歷程,兼及武王兄弟的概括介紹。 西周立國,實行以血緣關係維繫統治的宗法制度,即把王室宗族分封為諸侯國,作為輔弼國王統治的政治力量。 但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旦攝政,引起了管叔、蔡叔的懷疑不滿。 他們利用自己封地內殷族余民的力量叛周,後被武力平息。 在本篇裡,司馬遷既從維護統一的立場出發,批評了管叔蔡叔的分裂行為,又委婉辯證地指出了二人叛國的真實思想根源:「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 」司馬遷沒有像那些極端的衛道者一樣,把管蔡之亂完全歸咎於管蔡個人品質的頑劣,表現出太史公尊重史實、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和具有真知灼見的高度史識。 其次,本篇通過對曹、蔡兩國幾度興亡的簡練敘述,生動地再現出這兩個小國在激烈兼併形勢下的窘迫處境,以及兩國統治階級內部弒殺無已的尖銳鬥爭。 從一個特定的側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劇烈動盪和破國亡家相繼的殘酷現實。 另外,本篇不拘成法,體圓用神,筆有繁簡,表明了司馬遷對歷史編纂體例的靈活運用。 本篇名為「世家」,原應記載流傳數世的諸侯。 太史公卻把伯邑考、成叔武、霍叔處、冉季載、管叔鮮等無後或其後人不明的都連帶介紹。 一是因為這些人與蔡叔度、曹叔振鐸均為武王兄弟;二來這些人又不同於武王的其他兩個弟弟周公旦、衛康叔那樣傳國久遠。 從有利於記敘史實的角度看,把這些有一定聯繫(兄弟關係)而又史實不多、影響不大的人物論列在一起,以免失考,體現了太史公在結構設計上的匠心:以介紹十兄弟起,以管蔡之亂承,然後分述蔡曹兩國以結。 篇中照應十兄弟的下落。 全篇脈絡清晰、井然有序。 【譯文】 管叔鮮和蔡叔度,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 武王一母同胞的兄弟共有十人。 他們的母親名叫太姒,是文王的正妻。 她的長子是伯邑考,以下依次是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振、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最小的是冉季載。 十兄弟中只有武王發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輔助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文王不立伯邑考,而立次子發為太子。 文王死後,太子發即位,就是武王。 這以前伯邑考已經死了。 武王戰勝商朝的紂王、平定天下以後,大封功臣和兄弟。 於是把管地分封給叔鮮,把蔡地分封給叔度;並讓二人做紂子武庚祿父的相,一起治理殷族遺民。 把魯地分封給叔旦,同時讓叔旦做周王朝的相,故稱周公。 叔振鐸封於曹 地,叔武封於成地,叔處封於霍地。 當時康叔和冉季載年齡幼小,未受分封。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旦掌握國家大權。 管叔和蔡叔懷疑周公的作為不利於成王,於是扶持武庚一起叛亂。 周公旦按成王旨意征伐叛軍,誅斬武庚,殺死管叔而流放蔡叔,流放時只給了蔡叔十乘車和刑徒七十人為隨從。 又把南朝遺民分為二部:宋地一部分封給微子啟,以接續殷人香火;衛地一部,命康叔做衛國國君,就是衛康叔。 又把冉地分封給季載。 冉季、康叔品行美善,因此周公舉報康叔為周王的司寇,冉季做司空。 二人輔佐成王治理國家,美名傳於天下。 蔡叔度流放後死去。 其子名胡,胡一改其父舊行,尊德向善。 周公聽說後,舉薦他做魯國的卿士,魯國大治。 周公向成王建議,又把胡封在蔡地,以行蔡叔的歲時祭祀之禮,就是蔡仲,其餘五叔各回封國,沒有在周朝廷做官的。 蔡仲死,其子蔡伯荒繼位。 蔡伯荒死,其子宮侯繼位。 宮侯死,其子厲侯繼位。 厲侯死,其子武侯繼位。 武侯時,周厲王丟了王位,逃到彘地,周公、召公共同執政,有許多諸侯背叛周室。 武侯死,其子夷侯繼位。 夷侯十一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二十八年(前810),夷侯死,其子釐(x□,西)侯所事繼位。 釐侯三十九年(前771),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周室衰落東遷。 秦國開始被列為諸侯。 四十八年(前762),釐侯死,其子共侯興繼位。 共侯二年(前760)死,其子戴侯繼位。 戴侯十年(前750)死,其子宣侯措父繼位。 宣侯二十八年(前722),魯隱公即君位。 三十五年(前715),宣侯死,其子桓侯封人繼位。 桓侯三年(前712年),魯國人殺了魯隱公。 二十年(前695),桓侯死,其弟哀侯獻舞繼位。 哀侯十一年(前684),先前,哀侯從陳國娶的夫人,這一年,息侯也從陳國娶了夫人,息夫人出嫁路過蔡國,哀侯表現極不尊重。 息侯怒,請求楚文王:「你帶兵來征伐我國,我向蔡國求救,蔡兵必來援救,楚國藉機攻打蔡國,必獲勝利。 」楚文王照計而行,把蔡哀侯俘獲帶回楚國。 哀侯被扣留在楚九年,死於楚國。 共在位二十年,蔡人擁立哀侯之子肸(x□,西)為國君,就是繆(mu,木)侯。 繆侯把妹妹嫁給齊桓公做夫人。 十八年(前657),齊桓公和夫人蔡女乘船遊玩,夫人使勁晃船,桓公制止她,她還是晃個不停。 桓公大怒,把她送回娘家卻並不斷絕關係。 蔡侯也很生氣,把其妹嫁了別人。 齊桓公一怒之下討伐蔡國;蔡國大敗,繆侯被俘,齊國向南進軍至楚國邵陵。 後來諸侯替蔡侯向齊桓公道歉,齊桓公才放蔡侯回國。 二十九年(前646),繆侯死,其子莊侯甲午繼位。 莊侯三年(前643),齊桓公死。 十四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 二十年(前626),楚國太子商臣殺其父成王,代立為君。 二十五年(前621),秦穆公死。 三十三年(前613),楚莊王即位。 三十四年(前612),莊侯死,其子文侯繼位。 文侯十四年(前598),楚莊王討伐陳國,殺夏徵舒。 十五年(前597),楚圍鄭國,鄭君投降,楚國又釋放鄭君。 二十年(前592),文侯死,其子景侯固繼位。 景侯元年(前591),楚莊王死。 四十九年(前543),景侯給太子般從楚國娶來媳婦,景侯又與兒媳通姦,太子殺死景侯,自立為君,就是靈侯。 靈侯二年(前541),楚公子圍殺國君郟(jia,陽平「家」)敖自立為楚王,就是靈王。 九年(前534),陳國司徒招殺死陳哀公。 楚國派公子棄疾佔領陳國,陳國滅亡。 十二年(前531),楚靈王借口蔡靈侯殺父,誘騙蔡靈侯到申地,預先埋伏甲兵,用酒宴招待靈侯。 靈侯醉後被楚人殺死,跟隨靈侯的七十名士兵也遭刑受害。 楚靈王又命公子棄疾圍住蔡國。 十一月,楚滅掉蔡國,任命棄疾做蔡公。 第1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