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濟:成功。 (2)就:成。 (3)市賈:商人。 (4)主:依靠力量。 (5)釁:間隙,可乘之機。 (6)羈:作客在外。 (7)涉:經歷。 (8)濟:幫助。 (9)君:統治。 十慝(te,特):邪惡。 (11)私慾不違:《集解》曰:「不以私慾違民心。 」 (12)季:排行最小的。 (13)從善如流:聽從好的像流水一樣。 (14)彌:更加。 (15)民從而與之:《正義》曰:「以惠、懷棄民,故民相從而歸心於文公。 」 (16)施:給予。 平王二年,使費無忌如秦為太子建取婦(1)。 婦好,來,未至,無忌先歸,說平王曰(2):「秦女好,可自娶,為太子更求。 」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 更為太子娶。 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無忌為少傅。 無忌無寵於太子,常讒惡太子建。 建時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無寵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3)。 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 無忌又日夜讒太子建於王曰:「自無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能無望於王,王少自備焉。 且太子居城父,擅兵(4),外交諸侯,且欲人矣。 」平王召其傅伍奢責之。 伍奢知無忌讒,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無忌曰:「今不制,後悔也。 」於是王遂囚伍奢。 (而召其二子而告以免父死)乃令司馬奮揚召太子建,欲誅之。 太子聞之,亡奔宋。 (1)取:通「娶」。 (2)說(shui,稅):勸說。 (3)稍:逐漸; 益:更加。 外:疏遠。 (4)擅:專,獨攬。 無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 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 」於是王使使謂奢:「能致二子則生,不能將死。 」奢曰:「尚至,胥不至。 」王曰:「何也?」奢曰:「尚之為人,廉,死節,慈孝而仁,聞召而免父,必至,不顧其死。 胥之為人,智而好謀,勇而矜功(1),知來必死,必不來。 然為楚國憂者必此子。 」於是王使人召之,曰:「來,吾免爾父。 」伍尚謂伍胥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2),知也(3)。 子其行矣,我其歸死。 」伍尚遂歸。 伍胥彎弓屬矢(4),出見使者,曰:「父有罪,何以召其子為?」將射,使者還走,遂出奔吳。 伍奢聞之,曰:「胥亡,楚國危哉。 」楚人遂殺伍奢及尚。 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開吳(5)。 吳使公子光伐楚,遂敗陳、蔡,取太子建母而去。 楚恐,城郢(6)。 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鍾離小童爭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梁人。 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 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梁。 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鍾離、居巢。 楚乃恐而城郢。 十三年,平王卒。 將軍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當娶也。 」欲立令尹子西。 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義。 子西曰:「國有常法,更立則亂,言之則致誅。 」乃立太子珍,是為昭王。 (1)矜:崇尚。 (2)度(duo,奪):估計、圖謀。 任:擔當,承擔。 (3)知:通「智」。 (4)屬:佩、系。 (5)開:暗通。 (6)城:此作動詞,修築加固。 昭王元年,楚眾不說費無忌(1),以其讒亡太子建,殺伍奢子父與郤宛。 宛之宗姓伯氏子嚭及子胥皆奔吳,吳兵數侵楚(2),楚人怨無忌甚。 楚令尹子常誅無忌以說眾,眾乃喜。 四年,吳三公子奔楚(3),楚封之以扞吳(4)。 五年,吳伐取楚之六、灊。 七年,楚使子常伐吳,吳大敗楚於豫章。 十年冬,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與唐、蔡俱伐楚,楚大敗,吳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 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5),夾漢水陣。 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 楚兵走,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 己卯,昭王出奔。 庚辰,吳人入郢。 (1)說:同「悅」。 (2)數:屢次。 (3)三公子:《索隱》曰:「昭三十年,二公子奔楚,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燭庸奔鍾離。 此言三公子,非也。 」 (4)嚭:通「捍」。 抵禦。 (5)迎:迎擊。 昭王亡也至雲夢。 雲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 王走鄖。 鄖公之弟懷曰:「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止之,然恐其弒昭王,乃與王出奔隨。 吳王聞昭王往,即進擊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封於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 」欲殺昭王。 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謂隨人曰:「以我予吳。 」隨人卜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1):「昭王亡,不在隨。 」吳請入自索之,隨不聽,吳亦罷去。 (1)謝:推辭。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鮑胥請救於秦,秦以東五百乘救楚,楚亦收余散兵,與秦擊吳。 十一年六月,敗吳於稷。 公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為王。 闔閭聞之,引兵去楚,歸擊夫概。 夫概敗,奔楚,楚封之堂谿,號為堂谿氏。 楚昭王滅唐。 九月,歸入郢。 二十年,吳復伐楚,取番。 楚恐,去郢,北徙都鄀。 十六年,孔子相魯。 二十年,楚滅頓,滅胡。 二十一年,吳王闔閭伐越。 越王句踐射傷吳王,遂死。 吳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 二十七年春,吳伐陳,楚昭王救之,軍城父。 十月,昭王病於軍中,有赤雲如鳥,夾日而蜚。 昭王問周太史(1),太史曰:「是害於楚王,然可移於將相。 」將相聞是言,乃請自以身禱於神。 昭王曰:「將相,孤之股肱也(2),今移禍,庸去是身乎!」弗聽。 卜而河為祟,大夫請禱河。 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而河非所獲罪也。 」止不許。 孔子在陳,聞是言,曰:「楚昭王通大道矣(3)。 其不失國,宜哉!」 (1)此時昭王軍城父,距周室近,故至王城問周太史。 (2)股肱:喻君王左右得力的臣子。 (3)通:通曉。 昭王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1),孤之幸也。 」讓其弟公子申為王,不可。 又讓次弟公子結,亦不可。 乃又讓次弟公子閭(2),五讓,乃後許為王。 將戰,庚寅,昭王卒於軍中。 子閭曰:「王病甚,捨其子讓群臣,臣所以許王,以廣王意也(3)。 今君王卒,臣豈敢忘君王之意乎!」乃與子西、子綦謀,伏師閉塗(4),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為惠王。 然後罷兵歸,葬昭王。 (1)天壽:天年,自然的壽數。 (2)據《左傳,哀公六年》注云:三公子皆昭王兄,此弟誤。 (3)廣:寬慰。 (4)伏師:秘密行軍。 塗:通「途」。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勝天吳,以為巢大夫,號曰白公。 白公好兵而下士,欲報仇。 六年,白公請兵令尹子西伐鄭。 初,白公父建亡在鄭,鄭殺之,白公亡走吳,子西復召之,故以此怨鄭,欲伐之。 子西許而未為發兵。 八年,晉伐鄭,鄭先急楚,楚使子西救鄭,受賂而去。 白公勝怒,乃遂與勇力死士石乞等襲殺令尹子西、子綦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1),欲弒之。 惠王從者屈固負王亡走昭王夫人宮。 白公自立為王。 月餘,會葉公來救楚,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 惠王乃復位。 是歲也,滅陳而縣之。 十三年,吳王夫差強,陵齊、晉,來伐楚。 十六年,越滅吳。 四十二年,楚蔡。 四十四年,楚滅杞。 與秦平。 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2);楚東侵,廣地至泗上。 五十七年,惠王卒,子簡王中立。 (1)高府:楚王別宮。 一說楚府庫名。 (2)正:長,統治、管轄。 簡王元年,北伐滅莒。 八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始列為諸侯(1)。 二十四年,簡王卒,子聲王當立。 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 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 四年楚伐周(2)。 鄭殺子陽。 九年,伐韓,取負黍。 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 楚厚賂秦,與之平。 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肅王臧立。 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 於是楚為扞關以距之。 十年,魏取我魯陽。 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 (1)《史記志疑》引《疏證》曰:「楚簡王八年三家皆初立,未列為諸侯也。 《周本紀》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韓、趙、魏為諸侯,是年為楚聲王五年,蓋後二十二年。 」 (2)楚伐周:據梁玉繩《史記志疑》云:《大事記》曰以「鄭」為「周」,字之誤也。 《年表》亦云「敗鄭師,圍鄭。 鄭人殺子陽。 」 宣王六年,周天子賀秦獻公。 秦始復強,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強。 三十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 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六年,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第2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