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趙攻燕,取貍陽城。 兵未罷,秦攻鄴,拔之。 悼襄王卒,子幽繆王遷立。 (1)大備魏:舉行隆重的禮儀與魏國修好。 (2)文信侯:即秦相呂不韋。 (3)平都:《戰國策·趙策四》作「平都侯」。 (4)禽:同「擒」。 幽繆王遷元年,城柏人。 二年,秦攻武城,扈輒率師救之,軍敗。 死焉。 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 封牧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1)。 六年,大饑,民訛言曰(2)。 :「趙為號,秦為笑。 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3)。 」 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 李牧誅,司馬尚免(4),趙匆及齊將顏聚代之。 趙匆軍破,顏聚亡去。 以王遷降。 八年十月,邯鄲為秦。 (1)坼(che,徹):裂開。 (2)訛言:謠言。 這裡所說的「謠言」,指古代民間流傳的評議時事的民謠。 (3)毛:指地上的草或田中的禾苗。 (4)李牧誅,司馬尚免:秦國用反間計,趙王遷聽信讒言,致使李牧被殺,司馬尚被免職。 見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 太史公曰: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1),嬖於悼襄王(2)。 悼襄王廢適嘉而立遷(3)。 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屈不繆哉!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1)倡:歌女。 (2)嬖:寵愛。 (3)適:通「嫡」。 回目錄 《史記》譯注 魏世家第十四 支菊生 譯注 【說明】 本篇記述戰國時期魏國的世系及其興衰。 文中多簡短記事,但在魏文侯、魏惠王和安釐(x□,西)王三代記事頗詳。 因為魏之興在文侯之世,魏之衰從惠王開始,而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的滅亡。 由於作者緊緊抓住了魏國歷史轉折的關鍵,所以全文篇幅雖長,但綱目清晰,有條不紊,平而不淡,時有波瀾。 魏文侯是戰國初期頗有聲望的國君。 他禮敬賢人,以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為師;重用賢士,文臣有李克、西門豹,武將有軍事家吳起。 文侯支持李克實行政治改革,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 作者沒有具體記述文侯的政績,但引述了秦國人對魏文侯的看法:「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借敵國的看法來評價人物,這種評價更有客觀性,勝過作者的主觀評價。 對李克的改革也沒有具體記述,而是記載了他的兩段談話,中心是選相的五條標準。 這兩段談話已充分顯示了這位政治家品格與才幹。 通過記言來表現人物是司馬遷寫人的主要手法之一。 魏惠王,又稱梁惠王,文中主要通過記事表現其為人。 他在位三十六年,前十八年靠文侯打下的基礎,與諸侯交戰互有勝負;後十八年則連連敗績。 一次是伐趙,被齊國派田忌、孫臏用計大敗於桂陵;再一次是伐韓,又被田忌、孫臏大敗於馬陵;另一次是被商鞅率秦軍打敗,盡失河西之地。 這幾次大敗使魏國兵力耗盡,國力空虛。 惠王到晚年似乎有所覺悟,想廣招賢士以挽回敗局,但為時已晚。 孟子的一席話給惠王作了總結:「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尖銳地指出魏惠王的失敗是只顧爭利,不施仁義的結果。 引用名人的話來評價人物,比作者直接評價更具有權威性。 對安釐王的記述篇幅較長,將近全文的三分之一。 主要內容不在記事,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安釐王的嚴重失策。 首先是通過蘇代對安釐王的批評指出了「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的道理。 其次是通過秦國大臣中旗對形勢的分析指出,魏如能與韓聯合起來,其力量是不可輕視的。 最後記述了無忌反對魏王伐韓的談話,這段談話長約千言,對親秦之害、存韓之利的分析極為精闢。 三段談話雖然出自不同人之口,但連繫起來恰似一篇完整的談話,層層深入地揭示了問題的要害。 作者對這些史料的選擇與安排是頗具匠心的。 篇末的論贊,後人多所指摘,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太史公憤激之極的反語。 如果我們把這裡所說的「天」理解為大勢所趨,形勢發展的必然,是否更貼近太史公的本意呢! 【譯文】 魏氏的祖先是畢公高的後代。 畢公高和周天子同姓。 武王伐紂之後,高被封在畢,於是就以畢為姓。 他的後代中斷了封爵,變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 他的後代子孫有個叫畢萬的,侍奉晉獻公。 晉獻公十六年(前661),趙夙駕車,畢萬為車右護衛,去征討霍、耿、魏,把它們都滅了。 獻公把耿封給趙夙,把魏封給畢萬,二人都成了大夫。 主管占卜的卜偃說:「畢萬的後代一定很興旺。 『萬』是滿數;『魏』是高大的名稱。 用這樣的名稱開始封賞,這是上天對他的贊助。 天子所統治的叫做兆民,諸侯所統治的叫做萬民。 如今封他的名稱是大,後邊又跟著滿數,他一定會擁有民眾。 」當初,畢萬占卜侍奉晉君的吉凶,得到屯(zh□n,陰平「准」)卦變為比卦。 辛廖推斷說:「吉利。 屯卦象征堅固,比卦象征進入,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吉利的呢?將來必定繁盛興旺。 」 畢萬受封後十一年,晉獻公去世,他的四個兒子互相爭奪君位,晉國內亂。 而畢萬的子孫越來越多,隨他們的國名稱為魏氏。 畢萬生了武子。 魏武子以魏氏諸子的身份侍奉晉公子重耳。 晉獻公二十一年的時候,魏武子跟隨重耳外出流亡,十九年之後回國,重耳即位為晉文公,讓魏武子承襲魏氏後代的封爵,升到了大夫的地位,他的官府設在魏邑。 魏武子生了悼子。 魏悼子把官府遷到了霍邑。 他生了魏絳。 魏絳侍奉晉悼公。 悼公三年(前570),同諸侯盟會。 悼公的弟弟楊干搞亂隊列,魏絳殺了楊干的僕人羞辱他。 悼公怒沖沖地說:「會合諸侯是以此為榮的,如今卻侮辱我的弟弟!」將要誅殺魏絳。 有人勸說悼公,悼公才作罷。 後來終於任用魏絳執政,派他去同戎、狄修好,戎、狄從此親近依附晉國。 悼公十一年,悼公說:「自從我任用了魏絳,八年之中,九次會合諸侯,戎、狄同我們合睦,這全靠您的努力呀!」賜給魏絳樂器和樂隊,魏降三次辭讓,然後才接受了。 魏絳把官府遷到安邑。 魏絳去世後,謚號是昭子。 他生了魏贏,魏贏生了魏獻子。 魏獻子侍奉晉昭公。 昭公去世後,晉國的六卿強盛起來,公室衰微下去。 晉頃公十二年(前514),韓宣子告老,魏獻子主持國政。 晉國宗族祁氏和羊舌氏互相誹謗,六卿把他們誅殺了,收回他們的全部封地分為十個縣,六卿分別派他們的兒子去十縣為大夫。 魏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范獻子同任晉國的卿。 此後十四年,孔子在魯國代理宰相。 再過四年,趙簡子由於晉陽之亂,同韓氏、魏氏一起攻打范氏和中行氏。 魏獻子生了魏侈,魏侈同趙鞅一起攻打范氏和中行氏。 魏侈的孫子是魏桓子,他和韓康子、趙襄子一起討伐除滅了知伯,並瓜分了他的領地。 桓子的孫子是文侯魏斯。 魏文侯元年(前424),正是秦靈公元年。 魏文侯和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烈王同時。 文侯六年,在少梁築城。 十三年,派子擊去圍攻繁和龐兩地,遷出那裡的百姓。 十六年,進攻秦國,在臨晉、元裡築城。 文侯十七年,攻滅中山國,派子擊在那裡駐守,讓趙倉唐輔佐他。 子擊在朝歌遇到了文侯的老師田子方,他退車讓路,下車拜見。 田子方卻不還禮。 子擊就問他說:「是富貴的人對人傲慢呢還是貧賤的人對人傲慢呢?」田子方說:「也就是貧賤的人對人傲慢罷了。 諸侯如果對人傲慢就會失去他的封國,大夫如果對人傲慢就會失去他的家。 貧賤的人,如果行為不相投合,意見不被採納,就離開這裡到楚、越去,好像脫掉草鞋一樣,怎麼能和富貴者相同呢!」子擊很不高興地離開了。 向西進攻秦國,到鄭國就回來了,在雒陰、合陽築城。 文侯二十二年(前403),魏國、趙國、韓國被承認為諸侯。 文侯二十四年,秦軍攻伐魏國,打到了陽狐。 文侯二十五年,子擊生子(ymg,英)。 第2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