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 盍致地焉,(1)?」黎曰:「請先嘗沮之(2);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3)!」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4),文馬三十駟(5),遺魯君(6)。 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 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7),往觀終日,怠於政事。 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魯今且郊(8),如致膰乎大夫(9),則吾猶可以止。 」桓子卒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 而師己送。 曰:「夫子則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善優哉游哉,維以卒歲!」師已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 桓子然歎曰十:「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11)!」 (1)盍:何不。 (2)沮:阻撓。 (3)庸:難道。 (4)文衣:指華麗的衣服。 《康樂》:舞曲名。 (5)文馬:身披彩飾的馬。 駟:古時一車駕四匹馬,駟馬為一乘。 (6)遺:贈送。 (7)周道游:指環遊各地。 (8)郊:在南郊祭天。 (9)膰:祭祀用的烤肉。 祭祀束之後將所用烤肉分送大臣是符合當時禮節的,這樣表示對大臣的尊重。 十喟然:長歎的樣子。 (11)群婢:指女樂。 孔子遂適衛,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1)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六萬(2)。 」衛人亦致粟六萬。 居頃之,或譖孔子於衛靈公(3),靈公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4)。 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 (1)主:居住。 (2)奉:同「俸」,俸祿。 六:據《正義》解釋,為六萬小鬥,計二千石。 (3)譖:進讒言,中傷。 (4)一出一入:指用兵仗跟蹤子出入,進行威脅。 將適陳,過匡,顏刻為僕(1),以策指之曰(2):「昔吾入此,由彼缺也(3)。 」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4),匡人於是遂止孔子(5)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6)。 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7)?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8),匡人如予何(9)!」孔子使從者為武子臣於衛十,然後得去。 (1)僕:駕車的人。 (2)策:馬鞭。 (3)缺:缺口。 這一城牆上的缺口是往昔被陽虎攻破的。 (4)暴:殘害。 (5)據《孔子家語》說是匡人簡子以甲士圍孔子。 (6)焉:那裡,指匡地。 (7)文:指周代的禮樂制度。 茲:這裡,指孔子自己。 (8)斯:此。 (9)如予何:他們能把我怎麼樣。 十這句記可能有誤,因武子在時,孔子尚未出生。 參見《史記會注考證》。 去即過蒲,月餘,反乎衛,主蘧伯玉家。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1),必見寡小君(2)。 寡小君願見。 」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夫人在帷中(3)。 孔子入門,北面稽首(4)。 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然(5)。 孔子曰:「吾鄉為弗見(6),見之祀答焉。 」子路不說。 孔子矢之曰(7):「予所不者(8),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參乘(9),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於是醜之,去衛,過曹。 是歲,魯定公卒。 (1)不辱:不以為辱。 (2)寡小君:對他國稱國夫人的謙辭。 此指南子。 (3)(ch□,吃)帷:細葛布帳子。 (4)稽首:古代的一種恭敬的禮節,叩頭觸地。 (5)璆(qiu,球)美玉。 此指美玉相發出的聲音。 (6)鄉:同「向」,向來,一向。 (7)矢:發誓。 (8)所:如果。 不(f□u,否):《論語·雍也》中作「否」。 不對。 (9)參乘:古代乘車,御者居中,尊者居左,參乘居右,是陪乘。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1),拔其樹。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1)桓魋欲殺孔子的原因,據《曲禮·子貢問解》說:桓魋奢侈,曾奴役工匠為自己造石槨,受到孔子的責備,是懷恨在心,要殺孔子。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1)。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顙似堯(2),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3),纍纍若喪家之狗(4)。 」子貢以實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5)。 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1)郭:外城。 在城的外圍所加築的城牆。 (2)顙:額。 (3)要:同「腰」。 (4)纍纍:頹喪悴的樣子。 (5)末:不重要。 一說是不對之意。 孔子遂至陳,主於司城貞子家。 歲余,吳王夫差伐陳,取三邑而去。 趙鞅伐朝歌。 楚圍蔡,蔡遷於吳。 吳敗越王句踐會稽(1)。 有隼集於陳廷而死(2),楛矢貫之(3),石砮(4),矢長尺有咫(5)。 陳湣公使使問使尼。 仲尼曰:「 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6),使名以方賄來貢(7),使無忘職業(8)。 於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9),以肅慎矢分大姬十,配胡公而封諸陳。 分同姓以珍玉,展親(11);分異姓以遠方職(12),使無忘服。 故分陳以肅慎矢。 」試求之故府(13),果得之。 (1)句:同「勾」。 (2)隼(s□n,損):一種兇猛的鳥,又叫鶻(hu,胡)。 (3)楛(hu,戶):樹名。 (4)石砮(n□,努):用石頭制做的箭鏃。 (5)咫:長度單位,周制八寸。 (6)九夷百蠻:泛指各少數民族。 (7)方賄:指地方特產。 (8)職業:指貢之事。 (9)昭:表彰。 令德:美德。 十大姬:周武王長女。 (11)展親:重視新族。 (12)異姓:指姬姓以外的諸侯。 (13)故府:指過去收藏各方貨物的倉庫。 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及吳侵陳,陳常被寇(1)。 孔子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2),進取不忘其初。 」於是孔子去陳。 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3),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 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巳。 吾與夫子再罹難(4),寧斗而死。 」斗甚疾。 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5)。 」與之盟,出孔子東門。 孔子遂適衛。 子貢曰:「盟可負邪(6)?」孔子曰:「要盟也(7),神不聽。 」。 (1) 被寇:指遭受侵犯。 (2)狂簡:志大而疏略於事。 (3)會:恰遇 (4)罹:遭遇。 (5)出:釋放。 (6)負:違犯。 (7)要盟:要挾之下訂立的盟約。 要:要挾,脅迫。 衛靈公聞孔子來,喜,郊迎。 問曰:「蒲可伐乎?」對曰:「可。 」靈公曰:「吾大夫以為不可。 今蒲,衛之所以待晉、楚也(1),以衛伐之,無乃不可乎(2)?」孔子曰:「男子有死之志(3), 婦人有保西河之志(4)。 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5)。 」靈公曰:「善。 」然不伐蒲。 靈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 孔子喟然歎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6),三年有成(7)。 」孔子行。 (1)待:防備。 (2)無乃:大概,豈不是。 (3)公叔氏叛亂後,想將蒲改屬他國,而蒲人堅決反對,所以說:「其男子有死之志。 」 (4)西河是衛國的地方,所以衛國「婦人有保西河之志。 」 (5)四五人:指與公叔氏一道反叛的人。 (6)期月:一整年。 (7)成:指成效。 佛肸為中牟宰。 趙簡子攻范、中行,伐中牟。 佛肸畔,使人召孔子。 孔子欲往。 子路曰:「由聞諸夫子:『身親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1)』。 今佛肸親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2);不曰白乎,涅而不淄(3)。 我豈匏瓜也哉(4),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擊磬(5)。 有荷蕢而過門者(6),曰:「有心哉,擊磬乎!硜硜乎(7)莫己知也夫而已矣(8)!」 (1)不入:指不入其國。 (2)磷:薄。 (3)涅:一種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礦物。 此處作動詞用,印染。 淄:黑色。 (4)匏瓜:葫蘆的一種。 這句孔子說自己有才能,不像那中看不中吃的匏瓜。 (5)磬:用石或玉製成的一種打擊樂器。 (6)荷:扛、擔。 蕢(kui,愧):用草編的盛土器具。 (7)硜(keng,坑)硜:象聲詞。 擊石聲。 (8)己知:即「莫知己」,沒有人知道自己。 第2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