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井:打井。 缶:一種肚大口小的瓦器。 (2)《索隱》引《家語》云:「桓子穿井於費,得物如土缶,中有羊焉。 」若,好像。 (3)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詢問孔子時謊稱得到的是羊,以看其是否博學多聞。 (4)夔: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形動物,只有一足。 罔閬(lang,浪):同「罔兩」,古代傳說中的山精怪。 (5)罔象:古代傳話中的水精怪。 (6)墳羊:據《集解》說,是一種雌雄未成的怪手。 又稱土精。 吳伐越,墮稽(1)得骨節專車(2)。 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3),防氏後至(4),禹殺而戮之(5),其節專車,此為大矣。 」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6),其實為神(7),社稷為公侯(8),皆屬於王者。 」客曰:「防何守?」仲尼曰:「江罔氏之守封、禺之山(9),為釐姓。 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客曰:「人長几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十,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之(11),數之極也。 」於是吳客曰:「善哉聖人!」 (1)墮(hu□,毀):同「隳」,毀壞。 (2)謂一節骨頭有一輛車長。 (3):召集。 (4)防氏:部落首領。 (5)戮:陳屍。 (6)綱紀:法則,原則。 這裡是造福的意思。 (7)守:指監守山川按時祭祀的人。 神:指神化了的部落首領。 (8)社稷:指土地和穀物,此指守土神和谷神的人。 (9)汪罔氏:上古部落名。 十僬僥氏:古代傳說中的矮人。 《列子·湯問》:「從中州以東四十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 」 (11)十之:指三尺的十倍,即三丈。 桓子臣曰仲梁懷(1),與陽虎有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 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 桓子怒,陽虎因桓子,與盟而之(3)。 陽虎由此益輕季氏。 季氏亦僭於公室(4),陪臣執國政(5),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6),弟子彌眾(7),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1)嬖臣:寵幸之臣。 (2)隙:裂痕。 (3)(shi,釋):通「釋」,釋放。 (4)僭:超越本分。 指下級冒用上級的名義、禮儀、器物。 (5)陪臣:諸侯國的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 此指季氏。 (6)《詩》:指《詩經》。 《書》:指《書經》,又稱《尚書》。 《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全稱《三禮》。 (7)彌:更加。 定公八年(1),公冊不狃得意於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適(2),更立庶孽陽虎素所善者(3),遂執季桓子。 桓子詐之,得脫。 定公九年,旭虎不勝,奔於齊。 是時孔子年五十。 (1)公元前502年。 (2)三桓: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因都是魯桓公之後,故稱「三桓」。 適(di,嫡):同:「嫡」。 指正妻所生的兒子,為法定繼承人。 (3)庶孽:妾所生的兒子。 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1),使人召孔子。 孔子循道彌久,溫瘟無所試(2),莫能己用(3),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4)!」欲往。 子路不說,止孔子。 孔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5)?如用我,為東周乎(6)!」然亦卒不行。 (1)畔:通「叛」。 反叛。 (2)溫溫:柔和的樣子。 一說同「蘊蘊」,鬱鬱不得志的樣子。 (3)己用:任用自己。 (4)儻:義同「倘」。 或許。 庶幾:差不多。 (5)徒:白費,空。 (6)這句的意思是說,在東方建立一個像周那樣的王朝。 其後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1)。 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2)。 (1)則:傚法。 (2)孔子由中都宰為司空、大司寇不在一年內,此處謂在一年,誤。 定公十年春(1),及齊平(2)。 夏,齊大夫黎言於景公曰:「魯用孔丘,勢危齊。 」乃使使告魯為好會(3),會於夾谷。 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4)。 孔子攝相事(5),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古奢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6)。 請具左右司馬。 」定公曰:「諾。 」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為壇位(7),土階三等(8),以會遇之禮相見(9),揖讓而登十。 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11):「請奏四方之樂(12)。 」景公曰:「諾。 」於是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13)。 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14),不盡一等(15),舉袂而言曰(16):「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 景公心怍(17),麾而去之(18)。 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諾。 」優倡侏儒為戲而前(19)。 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不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20),手足處(21)。 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22),小人有過則謝以文。 若悼之(23),則謝以質。 」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1)公元前500年。 (2)平:和好。 (3)好會:和好的會盟。 (4)好往:毫無戒備地前往赴會。 (5)攝理。 相:此指主持會議的司儀。 (6)具:備。 以:而。 (7)壇:以土所築的高台,用於祭祀、朝會及盟誓等。 位:指壇上的席位。 (8)土階三等:登壇的土台階只有三級。 (9)會遇之禮:指國君相會時的一種簡略禮節。 十揖:拱手為禮。 讓:謙讓。 (11)有司:主管官員。 (12)四方之樂:指邊地少數民族的舞樂。 (13)旍(j□ng,精):同「旌」,古代一種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子,用以指揮或開道。 襏(fu,弗):一種粗糙實的衣服。 (14)歷階而登:指一步一階地往台上走。 按照古代禮法規定,登台階時每上一級,要等雙足取齊,然後才能登另一級台階。 如一隻腳踏上第一級,另一隻腳直接踏上第二級,就叫做「歷階」。 孔子因緊急,不顧忌禮節,就歷階而登了。 (15)不盡一等:還有一級台階沒有上。 (16)袂(mei,昧):衣袖。 (17)怍:慚愧 (18)麾:指揮。 (19)優倡:表演樂舞的藝人。 侏儒:身材敵小的人。 古代常以侏儒為倡優藝人。 (20)加法:依法處罰。 (21)手足異處:指腰斬。 (22)質:指具體實在的東西。 (23)悼:痛心,悔愧。 定公十三年夏(1)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2),大夫毋百雉之城(3)。 」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4)。 於是叔孫氏先墮郈(5)。 季氏將墮費(6),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 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7),登武子之台(8)。 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9)。 孔子命中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十。 國人追之,敗諸姑蔑。 二子奔齊,遂墮費。 將墮成(11)公斂處父謂孟孫曰:「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 且成,孟氏之保鄣(12),無成是無孟氏也。 我將弗墮。 」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1)公元前497年夏天。 (2)甲:指武器。 (3)雉: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4)三都: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人封地的城邑。 (5)郈:叔孫氏屬地。 (6)費季孫氏屬地。 (7)三子: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 (8)武子:指季孫宿。 (9)公側:魯定公所登的台側。 十北:打了敗仗往回跑。 (11)成:孟孫氏屬地。 (12)鄣:同「障」。 定公十四年(1),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2),有喜色。 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樂以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與聞國政三月(3),粥羔豚者弗飾賈(4);男女行者別於塗(5);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6)。 (1)公元前496年。 (2)行攝相事:擔任理相。 相,指處理政務的最高行政官。 (3)與聞:參預。 (4)粥:同「鬻(yu,育)」,賣。 賈:同「價」。 (5)塗:同「途」,道路。 (6)《索隱》云:「《家語》作『皆如歸』。 」意謂都有賓至如歸之感。 第2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