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歲,子路死於衛。 孔子病,子貢請見。 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1),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太山壞乎(2)!樑柱摧乎!哲人萎乎(3)!」因以涕下(4)。 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5)。 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 昨暮予夢奠兩柱之間(6),予始殷人也。 」後七日卒。 (1)方:正。 負杖:拄著枴杖。 逍遙:悠閒自在。 (2)太山:即泰山。 太同「泰」。 (3)哲人:這裡指孔子自己。 萎:枯槁。 這裡指人的死亡。 (4)涕:眼淚。 (5)宗予:尊奉我的主張。 予,我。 (6)坐奠:坐著受人祭奠。 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1)。 哀公誄之曰(2):「旻天不吊(3),不憖遺一老(4),俾屏余一人以在位(5),煢煢余在疚(6)。 嗚呼哀哉!尼父(7),毋自律(8)!」子貢:「君其不沒於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9),名失則愆 十。 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生不能用,死而之,非禮也。 稱『余一人』(11),非名也。 」 (1)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2)誄:一種用於哀的文體。 (3)旻天:天。 吊:善。 (4)憖(yin,印):願: 遺:留下。 一老:一位老人,指孔子。 (5)俾:使。 屏:扔下。 (6)煢(qiong,窮)煢:狐獨無依的樣子。 (7)尼父:對孔子的尊稱。 (8)毋自律:《集解》引王肅曰:「律,法也。 言毋以自為法也。 」意思是說,沒有可以作為自己學習的楷模了。 毋,通「無」。 十愆(qi□n,千):過失錯誤。 (11)一人:即寡人,只有天子才能這樣自謂,諸侯不得用此,所以子貢謂魯哀公稱「余一人」不合名分。 孔子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1)。 三年心喪畢(2),相訣而去(3),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 唯子贛廬於塚上,凡六年,然後去。 弟子及魯人往從塚而家者百有餘室(4),因命曰孔裡。 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塚,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塚(5)。 孔子塚大一頃。 故所居堂弟子內(6),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7),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8)。 高皇帝過魯(9),以太祠焉十。 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11)。 (1)服:指服喪。 (2)心喪:在心中悼念,不穿喪服。 (3)訣:告別。 (4)百有餘室:一百多家。 室,家。 (5)講禮:講習禮儀。 鄉飲:鄉學結業的儀式。 (6)故所居堂:孔子原來居住的堂屋,即故居。 弟子內:弟子們所居住的房室。 內,內室。 (7)冠:帽子。 (8)絕:廢棄。 (9)高皇帝:指漢高祖劉邦。 十太牢:牛羊豬三牲俱備的祭祀。 (11)謁:祭拜。 孔子生鯉(1),字伯魚。 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 嘗困於宋。 子思作《中庸》(2)。 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 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 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 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 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嘗為魏相。 (1)據《孔子家語》說:「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並官氏之女,一歲而生伯魚。 伯魚之生,魯昭公使人遺之鯉魚。 夫子榮君之賜,因以名其子也。 」(2)《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儒家經典之一。 南宋以後將與《禮記》中的另一篇《大學》,以及《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四書」。 在儒家看來,「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子慎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1),死於陳下。 鮒弟子襄,年五十七。 嘗為都惠皇帝博士,遷為長沙守(2)。 長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年五十七。 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 安國為今皇帝博士(3),至臨淮太守,蚤卒(4)。 安國生卬生卬。 (1)陳王涉:即陳涉。 (2)遷:陞官。 (3)今皇帝:指漢武帝劉徹。 (4)蚤:通「早」。 太史公曰:《詩》有之(1):「高山仰止(2),景行行止(3)。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4),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5)。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孔子布衣(6),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7),可謂至聖矣! (1)以下兩句詩,見《詩經·小雅·車轄(xia,匣)》。 (2)仰止:敬仰。 (3)景行:大道。 (4)以時:按時。 (5)祗:敬。 (6)布衣:平民。 (7)折中:這裡是判斷的意思。 回目錄 《史記》譯注 陳涉世家第十八 宋尚齋 何 平 譯注 【說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結束了戰國二百多年的紛爭局面,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 統一之後,他又採取了一些厚今薄古的措施,進行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中國歷史的前進起到了進步的作用。 但是,秦始皇為了加強統一帝國的統治,加重了對農民的削和壓迫。 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殘酷的刑罰,逼得廣大農民走投無路。 終於在公元前209年爆發了由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 由於各地紛紛響應,使這次起義迅速發展成燎原大火。 陳勝、吳廣雖在起義後不久身死,但各地紛起響應的起義部隊終於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陳涉世家》是記這次起義的領袖陳涉、吳廣的傳記。 文中真實、具體、完整地記述了爆發這次農民大起義的原因、經過和結局,從中反映了農民階級的智慧、勇敢和大無畏的鬥爭精神。 文章也比較生動的描寫了陳涉和吳廣的形象。 陳涉出身雇農,胸懷大志,有政治遠見,他要求人民從「苦秦」中解放出來;他聰明果斷,具有組織群眾、制定策略、指揮戰爭的卓越才幹,不愧是農民階級的傑出領袖。 吳廣雖然刻畫簡略,但從他與謀起義、誘殺將尉等事跡中,也表現了非凡的機智勇敢和反抗精神。 在他們身上,都充分地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不甘忍受黑暗統治而「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英雄氣概。 文章也寫到了起義軍內部的不和及自相殘殺,陳涉稱王后的貪圖享受、信用奸邪、脫離群眾,表明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本文在寫作上按事件的發展順序記事。 寫起義過程,先寫起義的原因,起義前的謀劃,再寫起義的爆發和發展,直至政權的建立,肪絡非常清晰。 在記述中,則採取了先因後果的寫法。 寫起義的動議,則先寫暴秦的嚴刑峻法;寫起義的發生,則又先寫將尉的殘酷等等。 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義的正義性。 文中還通過典型細節的描寫,對起義的過程、轟轟烈烈的聲勢以及起義領袖的精神面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展現,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按《史記》體例,「世家」是王侯的傳記,陳涉不屬王侯,也把他列入「世家」,這是因為司馬遷認為:「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發難」(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司馬遷敢於為陳涉立傳,並破格將其事跡列入「世家」,表明他對陳涉歷史地位及起義作用的重視和肯定,也表現了他卓越的見識。 【譯文】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 吳廣,是陽夏人,字叔。 陳涉年輕的時侯,曾經和別人一起被僱用耕田,一次當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時,感慨惱恨了好一會兒,說:「假如誰將來富貴了,大家相互不要忘記了。 」和他一起受僱傭的夥伴們笑著回答說:「你是被雇給人家耕田的,哪能富貴呢?」陳涉歎息著說:「唉!燕子、麻雀這類小鳥怎麼能理解大雁、天鵝的遠大志向呢!」 第2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