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天下非小弱也(1);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2)。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3);耰棘矜(4),非銛於句戟長鎩也(5);適戍之眾(6),非儔於九國之師也(7);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8),非及鄉時之士也(9)。 然而成敗異變十,功業相反也。 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長(11),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12)。 然而秦以區區之地(13),致萬乘之權,抑八州而朝同列(14),百有餘年矣(15)。 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墮(16),身死人手(17),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18),而攻守勢之異也(19)。 」 (1)且:再說。 (2)自若:跟過去一樣。 (3)非尊於:並不比……更尊貴。 (4):即「鋤」。 耰:無齒的耙。 棘:同「戟」。 矜:戟的柄。 (5)銛:鋒利。 鎩:長矛。 (6)適(zhe,折)同「謫」。 (7)儔:同類。 (8)道:辦法。 (9)鄉:同「向」。 十成敗異變:成功失敗,大不相同。 (11)度(duo,奪)長絜大:量量長短,比比大小。 度、絜,均指測量。 (12)同年而語:猶同日而語。 相提並論的意思。 (13)區區:小的樣子。 (14)抑:控制。 八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據雍州,其他六國據八州。 朝同列:使從前與秦同列的諸侯來朝拜他。 (15)百有餘年: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強盛至秦始皇統一中國,有一百三十多年。 (16)一夫:一人,指陳涉。 作難:發難,指陳涉起義。 七廟:古代帝王的宗廟,奉祀七代祖先。 (17)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 (18)仁義不施:不實行仁義的政策。 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沒有順應形勢的需要推行仁政,而繼續用暴力來統治人民。 (19)這句的意思是,秦始皇吞併六國時,處於攻勢,不用暴力無法奪取勝利。 但天下統一後,形勢就不同了,人民希望過安定生活,要隨形勢的變化推行仁政。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外戚世家第十九 支菊生 譯注 【說明】 本篇記述漢高祖至武帝五代漢皇的后妃,以正後為主,兼及妃賓,並涉及后妃的親族,所以稱為《外戚世家》。 記后妃,自然要反映宮廷內部的一些情況,這就能使讀者看到帝王生活的一個重要的側面。 后妃之間為爭寵、爭權勢而進行的明爭暗鬥,構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鬥爭的一部分。 后妃一旦得寵,其父母兄弟立即青雲直上,這些皇親新貴往往成為影響王朝政局的重要勢力。 劉邦死後,諸呂擅權,幾乎取代了劉家王朝。 這個歷史教訓司馬遷是很重視的。 在寫到竇皇后的兩位兄弟受封後,特意記述了周勃和灌嬰的一次談話,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竇氏兄弟會不會「又復效呂氏大事」,所以要為兩人選擇師傅賓客。 這裡作者顯然是要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個重要的教訓,這也是作者對本篇的命意之一吧。 或許是某種巧合,篇中的幾位皇后都是出身微賤,而她們能當上皇后又都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有的是陰差陽錯,有的則事出偶然。 一個微賤女子,一覺醒來變成了天下最尊貴的婦人,實在令人不可思議,司馬遷則用了一個「命」字來作答案,並且還記載了一些異夢、占卜等以自圓其說。 從寫作角度而論,一個「命」字貫穿全篇,使文章骨節通靈,顯出了章法的高妙。 但從觀點方面來說,卻反映了司馬遷思想的局限,這種局限在開篇的序言裡表現得更為集中。 序言的基本觀點是,夏、商、週三代之興在於后妃,三代之亡也在於后妃;婚姻是人道之大倫,所以必須謹慎;婚姻的後果如何是命裡注定的。 這段序言自然是要告戒當朝天子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但其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把三代興亡的原因歸之於女人,不僅表現出對婦女的偏見,更主要的是這種歷史觀極不科學。 當然這種觀點並非司馬遷的創造,但通過他的宣揚使這種觀點對後世的不良影響更為廣泛。 關於命的議論,與他在許多篇章中對天命的否定與懷疑自相矛盾,表現出他在這個問題上的搖擺不定。 本篇後面附有褚少孫續補的幾段文字,所記的史實與司馬遷原文的精神是一致的。 其中記武帝尋找其同母異父姐姐一段較為生動。 記衛皇后弟衛青及其四子被封,貴震天下,之後引述了一首民歌,正是太史公常用的筆法。 褚先生好為議論,但其見識遠遜於太史公。 武帝為防止呂後專政的歷史重演,竟殺死了太子之母鉤弋夫人。 而褚先生卻認為這是武帝的「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甚至讚揚說「豈可謂非賢聖哉!」真是荒謬至極!難怪後世學者對這種謬論異口同聲地予以指責。 【譯文】 自古以來,受天命的開國帝王和繼承正統遵守先帝法度的國君,不只是內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於有外戚的幫助。 夏代的興起是因為有塗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於末喜。 殷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娀(s□ng,松)氏的女子,商紂王的被殺是因為寵愛妲(da,達)已。 周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為他和褒姒的的淫亂。 所以《易經》以《乾》《坤》兩卦為基本,《詩經》以《關雎》開篇,《書經》讚美堯把女兒下嫁給舜,《春秋》譏諷娶妻不親自去迎接。 夫婦之間的關係,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倫常關係。 禮的應用,只有婚姻最為謹慎。 樂聲協調四時就和順,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變化的統領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揚人倫之道,可是對天命卻無可奈何。 確實啊,配偶的親愛之情,國君不能從大臣那裡得到,父親也不能從兒子那裡得到,何況是更卑下的人呢!夫婦歡合之後,有的不能繁育子孫;能繁育子孫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歸宿。 這難道不是天命嗎?孔子很少談天命,大概是由於很難說清吧。 不能曉陰陽的變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太史公說:秦以前的情況還很簡略,那些詳情沒能記載下來。 漢朝建立,呂娥姁(x□,須)成為漢高祖的正宮皇后,兒子是太子。 到了晚年,容顏衰老就不受寵愛了。 而戚夫人得寵,他的兒子如意幾乎取代太子地位有好幾次。 到高祖去世後,呂後滅了戚氏,殺死趙王如意,而高祖後宮的妃子只有不受寵愛被疏遠的人才能平安無事。 呂後的長女是宣平侯張敖的妻子,張敖的女兒是惠帝的皇后。 呂太后由於親上加親的緣故,用種種辦法想讓她生子,可是始終沒有生子,只得從後宮抱來別人的兒子謊稱是她的兒子。 到孝惠帝去世以後,天下剛剛安定不久,繼承皇位的人還沒有明確。 於是就提高外家的地位,封呂氏兄弟為王以作為輔佐,並讓呂祿的女兒做少帝的皇后,想把根基連結得更牢固,然而毫無益處。 呂後去世,與高祖合葬在長陵。 呂祿、呂產等人害怕被誅殺,就陰謀作亂。 大臣征討他們,上天引導著漢家的皇統,終於消滅了呂氏。 只有孝惠皇后被安置住在北宮。 大臣把代王迎來即位,這就是孝文帝,由他供奉漢家的宗廟。 這難道不是天命嗎?不是天命誰能擔當這樣的使命呢? 薄太后,父親是吳他人,姓薄氏,秦朝時與原魏王宗族的女子魏媼私通,生了薄姬,薄姬的父親死在山陰,於是就葬在那裡。 到諸侯反抗秦朝的時候,魏豹自立為魏王,魏就把她的女兒送入魏王宮中。 魏媼到許姆那裡去看相,讓他給薄姬相面,許姆說她應當生天子。 那時項羽正與漢王劉邦在滎陽相持天下,天下歸誰還沒有一定。 魏豹起初是與漢王一同攻打楚王,等到聽了許姆的話,心裡獨自高興,便背叛漢帝,先是中立,接著又與楚王聯合。 漢王派曹參等進攻並浮虜了魏王豹,把他據有的圭地改為郡,把薄姬送入織造府。 魏王豹死後,有一次漢王進入織造府,看到薄姬美貌,下詔把她收進後宮,一年多也沒有得到寵幸。 當初薄姬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很親密,三人立下誓約說:「誰先富貴不要把別人忘了。 」後來管夫人、趙子兒都先後得到漢王寵幸。 有一次漢王坐在河南宮的成皋台上,這兩位美人談起當初與薄姬的誓約而相互戲笑。 漢王聽到後,問她們緣故,兩人把實情都告訴了漢王。 漢王心中有些傷感,可憐薄姬,這天就召見她並與她同宿。 薄姬說:「昨天夜裡妾夢見蒼龍盤據在我的腹上。 」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徵兆,我來為你成全了吧。 」一次同宿就生了男孩,這就是代王。 此後薄姬就很少見到高祖了。 第27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