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受此土」的意思,即諸侯王開始受封時,一定受土於天子祭祀土神的地方,回到封國再建立自己的國社,每年祭祀它。 《春秋大傳》記載:「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為青色,南方為赤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 」所以將分封於東方的取青土,分封於南方的的取赤土,分封於西方的取白土。 分封於北方的取黑土,分封於中央京畿的取黃土。 各取自己的色土,用白茅草包裹起來,封好以後以之為社。 這就是最初受封於天子的情形。 這叫做主土。 對於主土,要建立社壇祭祀它。 「朕承祖考」的意思,「祖」是祖先,「考」是先父。 「維稽古」的意思,「維」是忖度,是考慮,「稽」是應當,即應當順從古人之道的意思。 齊地的人多變奸詐,不通禮義,所以天子告誡齊王說:「敬受朕的詔令,要想到天命是固定不變的。 人能愛好善德,才能昭顯光明。 若不圖道義,則使輔臣懈怠。 竭盡你的心力,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祿。 如有邪曲不善,就會傷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 」齊王到了封國,左右大臣能以禮義維繫護持,不幸齊王中年夭折。 然而他一生無過失,遵照了給他的策文之意。 古書上說「靛(dian店)青從藍草中提取,而顏色比藍草更青」,指的是教化使之如此。 富有遠見的賢主,有獨到的真知灼見:警誡齊王對內要謹慎;警誡燕王不要與人結怨,不要做敗德之事;警誡廣陵王對外要謹慎,不要作威作福。 廣陵在吳越之地,這個地方的人精明而輕浮,所以天子告誡廣陵王說:「江湖之間,這一帶的人輕浮。 楊州是保衛中原的邊疆,三代之時迫使他們隨從中原風俗服飾,但政教不大達到,只能用心意來駕御罷了。 不要童蒙無知,不要貪圖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照法則行事。 不要好逸樂馳騁遊獵過度安樂,而接近小人。 經常想到法度,就不會有羞辱之事了。 」三江、五湖一帶有魚鹽的收益,銅山的財富,是天下人所羨慕的。 所以天子告誡說「臣不作福」,其用意是說不要濫用財貨錢幣,賞賜過分,以此來樹立聲謄,使四方之人前來歸附。 又說「臣不作威」的用意,是不讓他利用當地人的輕浮而背棄禮義。 適逢孝武帝去世,孝昭帝繼位,對前朝廣陵王劉胥,多多賜賞金錢財物,價值三千多萬,增加封地百里,食邑萬戶。 又適逢昭帝去世,宣帝初即位,因骨肉恩情,施行道義,在本始元年(前73)中,割裂漢地,全用來分封廣陵王劉胥的四個兒子:一個封為朝陽侯;一個封為平曲侯;一個封為南利侯;最受寵愛的小兒子劉弘,立為高密王。 此後劉胥果然作威作福,派使者勾結楚王。 楚王揚言說:「我的祖先元王,是高祖的小弟弟,封有三十二城。 現在封地城邑越來越少,我要與廣陵王共同起兵。 擁立廣陵王為皇上,我要恢復當年元王封給我楚王的三十二城,像元王時一樣。 」這件事被發覺,公卿官史請求執行誅罰。 天子因骨肉之故,不忍心對劉胥執法,下詔書不處治廣陵王,只誅殺了惡首楚王。 古書上說:「蓬草生長在麻中,不必扶持自然挺直;白沙處在污泥中,與污泥同黑」,指的是水土教化使它如此的。 此後劉胥又祈神降殃禍謀劃反叛,結果事發自發,封國被廢除。 燕國的土地貧瘠,北近匈奴,這一帶的人勇敢但缺少謀略,所以天子告誡燕王說「葷粥氏沒有孝行而有禽獸之心,以盜竊侵犯邊民為事。 朕命將軍往征其罪,統帥萬人的將官,統帥千人的將官,三十二個君長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而逃。 葷粥氏遠涉他處,北方因此安定。 」「悉若心,無作怨」的用意,是不讓他隨從當地習俗而產生怨恨。 「無俷德」的用意,是不讓燕王背棄恩德。 「無廢備」的用意,是不要削減軍備,而要經常防備匈奴。 「非教士不得從征」的用意,是說凡不習禮義之士,不得召之身邊使用。 正逢武帝年老,而太子不幸早亡,還沒有再立太子,劉旦派使者前來上書,請求到長安來擔任皇上的宿衛。 武帝看到他的信,扔到地上,發怒說:「生子應當把他放到齊魯禮義之地,竟將他放在燕趙之地,果然有爭奪之心,不謙讓的端倪表現出來了。 」於是派人在宮闕之下斬了劉旦的使者。 適逢武帝駕崩,昭帝新登位,劉旦果然生怨而責恨議事大臣。 劉旦自以為當立長子,與齊王之子劉澤等人圖謀叛亂,揚言說:「我哪裡能讓弟弟在!如今登位的是大將軍的兒子。 」想要發兵。 事情被發覺,應該處死。 昭帝本於骨肉恩情予以寬容,就把這件案子壓下來不讓張揚。 公卿派大臣請求處理,朝廷派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兩個御史,一齊到燕國去,諷勸曉諭燕王。 到了燕國,各在不同的時間,輪流去會見並責問燕王。 宗正是執掌劉氏皇族戶籍的,首先會見燕王,給他列舉昭帝確實是武帝兒子的事實。 之後,侍御史再去見燕王,用國法責備他,問道:「燕王你欲要起兵造反,罪狀甚明,應當辦罪。 漢朝有大法,諸王只要犯下一點兒小罪過,就得依法判處,怎能寬恕大王你。 」用法律條文使他恐懼震動。 燕王情緒逐漸低落,心裡恐懼。 公戶滿意熟悉儒經義理,最後會見燕王,引述古今道義,國家大禮,言辭華美,喻理莊正。 對燕王說:「古來天子,在朝內必有異姓大夫,這是用來匡正王族子弟的;在朝外有同姓大夫,用來匡正姓諸侯。 周公輔佐成王,誅殺了他兩個弟弟,所以天下太平。 武帝在時,還能寬容大王。 現今昭帝剛繼位,年幼,春秋正富,尚未親自執政,一切大權委任大臣。 古來誅殺懲罰不褊袒內親外戚,所以天下太平。 現在大臣輔佐政事,奉行法律率直辦事,不敢有所褊袒,恐怕不能寬恕你燕王。 大王可要自己謹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 」這時燕王劉旦才恐懼認罪,叩頭認錯。 大臣們想使他們骨肉和好,不忍用法律制裁他。 後來劉旦又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揚言說「我是次太子,太子不在了,我應當繼位,大臣們壓抑我」等等。 大將軍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們商議道:「燕王劉旦不改過歸正,仍舊為惡不改。 」於是按法直斷,將行誅殺懲罰。 劉旦自殺,封國被廢,正如給他的策文所指出的。 有關官員請求處死劉旦的妻子和兒女。 昭帝因為他們是骨肉之親,不忍執法,寬赦了劉旦的妻子兒女,削為平民。 古籍說「蘭根和白芷,把它浸泡在臭水裡,君子人就不再接近它,平民也不再佩帶它」,這是浸泡使它如此的。 宣帝新登位,廣推恩澤,弘揚德化,在本始元年(前73年)中又都賜封燕王劉旦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封為安定侯;把燕王原來的太子劉建封為廣陽王,讓他承奉燕王的祭祀。 【原文】【註解】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1):陛下過聽(2),使臣去病待罪行間(3)。 宜專邊塞之思慮(4),暴骸中野無以報(5),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6),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7),損郎員(8)。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9),至今無號位師傅官十。 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 臣竊不勝犬馬心(11),昧死願陛下詔有司(12),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唯陛下幸察(13)。 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14)。 制曰(15):「下御史(16)。 」 (1)昧死:冒死,不避死罪。 再拜:一拜之後,接著再拜一次,表示恭敬。 疏:向皇帝陳述意見的奏章。 (2)過聽:誤聽。 意思是因誤聽而錯用無才之人。 謙辭,相當於「承蒙錯愛」。 (3)待罪:供職的謙辭。 行間:行伍之間,即軍中。 (4)邊塞之思慮:即思慮邊塞,思慮邊防事務。 (5)中野:荒野之中。 (6)惟:思,考慮。 干:打擾,干預。 (7)貶:減少。 (8)損:減少。 (9)勝衣:謂兒童稍長,能穿戴成人的衣冠。 十號:封號。 位:爵位。 師傅官:教導輔佐皇子的官員。 (11)犬馬心:為主人效犬馬之勞的心思。 謙辭。 (12)有司:指有關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13)幸:對方這樣做使自己感到幸運。 敬辭。 (14)守:官吏試用或兼理稱「守」。 (15)制:皇帝命令。 (16)下:下交。 第3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