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三月戊申朔(1),乙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丞非(2),下御史書到,言:「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3):大司馬去病上疏曰:『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 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 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 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願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唯願陛下幸察 。 』制曰『下御史』。 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等議(4):古者裂地立國,並建諸侯以承天子(5),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6)。 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職,因以宣恩(7),乃道天子卑讓自貶以勞天下(8),慮皇子未有號位。 臣青翟、臣湯等宜奉義遵職,愚憧而不逮事(9)。 方今盛夏吉時,臣青翟、臣湯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昧死請所立國名。 」 (1)六年:指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 (2)丞:指尚書左右丞。 (3)行:兼代官職。 中(zhong,眾)二千石、二千石:均指官職品級。 (5)承:尊奉。 (6)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 封建帝王以天下為一家所有,世代相傳,故以宗廟為朝廷或國家的代稱。 (7)宣恩:宣揚皇恩。 (8)卑讓:卑恭謙讓。 勞天下:為天下事煩勞。 (9)憧:癡呆,愚蠢。 制曰:「蓋聞周封八百,姬姓並列(1),或子、男、附庸(2)。 《禮》『支子不祭』(3)。 雲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朕無聞焉。 且天非為君生民也。 朕之不德,海內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強君連城(4),即股肱何勸(5)?其更議以列侯家之(6)。 」 (1)姬侯:周朝王族姓姬。 (2)或:有。 子、男:封爵名。 附庸:附屬於諸侯的小國。 (3)《禮》:《禮記》,儒家經典之一。 支子:古代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及繼承先祖嫡系之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 (4)強:勉強。 君:統治。 連城:城邑相連,此指諸侯國。 (5)股肱:大腿和胳膊,喻輔佐君主的大臣。 勸:勉勵。 (6)列侯:一般的侯爵,食祿而不建國。 家:以……為家。 諸侯王封邑稱國,列侯食邑稱家。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諫大夫博士臣安等議曰:伏聞周封八百(1),姬姓並列,奉承天子。 康叔以祖考顯(2),而伯禽以周公立(3),鹹為建國諸侯,以相傅為輔(4)。 百官奉憲(5),各遵其職,而國統備矣。 竊以為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諸侯各以其職奉貢祭。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禮也。 封建使守藩國(6),帝王所以扶德施化。 陛下奉承天統,明開聖緒(7),尊賢顯功,興滅繼絕。 續蕭文終之後於酇(8),褒厲群臣平津侯等(9)。 昭六親之序十,明天施之屬,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11),錫號尊建百有餘國(12)。 而家皇子為列侯,則尊卑相踰,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統於萬世(13)。 臣請立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1)伏聞:聽說。 伏,謙敬詞。 (2)康叔:周文王少子,原封於康,故稱康叔。 考:死去的父親。 (3)伯禽:周公長子,封為魯公。 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因封邑在周,故稱周公。 (4)相傅:即傅相。 輔導國君和諸侯之官。 (5)奉憲:遵奉法令。 (6)藩國:亦作「蕃國」,古代稱分封及臣服的各國為藩國。 (7)明開聖緒:光大先聖的遺業。 (8)蕭文終:即蕭何。 死後謚為文終侯。 (9)厲:同「勵」。 平津侯:指公孫弘。 十六親:六種親屬,包括血親和姻親兩類,古說不一,其一指父、母、兄、弟、妻、子。 (11)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12)錫:通「賜」。 (13)垂統:把基業傳給後代子孫。 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1),褒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2),故魯有白牡、騂則之牲(3)。 群公不毛(4),賢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向之』(5),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 (1)親屬:此指兄弟。 (2)周公祭天命郊:周成王為褒揚周公的功德,特許周公在外祭祀天神。 (3)白牡:白色公畜。 騂剛:古代祭祀用的赤色牛。 (4)不毛:指毛色不純的祭牲。 (5)高山仰之,景行向之:語本《詩·小雅·車轄》。 高山,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喻行為正大光明。 後因以「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四月戊寅,奏未央宮。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青翟等與列侯、吏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慶等議:昧死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 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褒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故魯有白牡、騂剛之牲。 群公不毛,賢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向之」,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臣青翟、臣湯、博士臣將行等伏聞康叔親屬有十,武王繼體(1),周公輔成王(2),其八人皆以祖考之尊建為大國。 康叔之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據國於魯,蓋爵命之時,未至成人。 康叔後扞祿父之難(3),伯禽殄淮夷之亂(4)。 昔五帝異制(5),周爵五等(6),春秋三等(7),皆因時而序尊卑。 高皇帝撥亂世反諸正(8),昭至德(9),定海內,封建諸侯,爵位二等十。 皇子或在襁褓而立為諸侯王(11),奉承天子,為萬世法則,不可易。 陛下躬親仁義,體行聖德(12),表裡文武(13)。 顯慈孝之行,廣賢能之路。 內褒有德,外討強暴。 極臨北海(14),西(湊)〔溱〕月氏(15),匈奴、西域,舉國奉師(16)。 輿械之費(17),不賦於民。 虛御府之藏以賞元戎(18),開禁倉以振貧窮(19),減戍卒之半。 百蠻之君(20),靡不鄉風(21),承流稱意(22)。 遠方殊俗,重譯而朝(23),澤及方外(24)。 故珍獸至,嘉谷興(25),天應甚彰(26)。 今諸侯支子封至諸侯王,而家皇子為列侯,臣青翟、臣湯等竊伏孰計之,皆以為尊卑失序,使天子失望,不可。 臣請立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四月癸未,奏未央宮,留中不下(27)。 (1)繼體:繼位。 (2)成王:周成王。 (3)扞(han,悍):抵禦。 祿父之難:祿父(商紂之子武庚,字祿父)在武王滅商後,受封為殷君,仍都朝歌,周派管叔、蔡叔監視他。 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不服,武庚乘機勾結管、蔡叛周。 事見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卷 三十三《魯周公世家》。 (4)殄:消滅。 淮夷之亂:淮夷、徐戎兩地反叛,伯禽興師伐之於肸(x□,西)。 (5)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有三說。 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二、伏羲、炎帝、黃帝、少皞、顓頊;三、少皞、顓頊、高辛、唐堯、虞舜。 異制:體制各不相同。 (6)五等:公、侯、伯、子、男。 (7)三等:公、侯、伯。 (8)撥:治理。 (9)昭:彰明,顯示。 十二等:指王和列侯。 (11)襁褓:裹嬰兒的小布被,引申為嬰兒時期。 (12)體行:身體力行。 (13)表裡:內外互相配合。 (14)極:邊境,邊遠的盡頭。 (15)溱(zh□n,真):通「臻」,至,到。 (16)奉師:貢奉傚法。 (17)輿械:指車輛和武器等軍用裝備。 (18)御府:皇帝的府庫。 元戎:大的兵車,此指將士。 (19)禁倉:宮禁的倉庫。 振:通「賑」。 (20)百蠻:指華夏族以外的各部族。 (21)鄉:同「向」,面向。 (22)承流:承受漢朝的教化。 (23)重譯:輾轉翻譯。 遠方言語不通,故必須輾轉翻譯才能通其意。 (24)方外:中原以外的地區,邊遠的地方。 (25)嘉:美好。 (26)天應:天道感應。 (27)留中不下: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承相臣青翟、太僕臣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言:臣青翟等奏大司馬臣去病上疏言,皇子未有號位,臣謹與御史大夫臣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慶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閎等為諸侯王。 陛下讓文武(1),躬自切(2),及皇子未教。 群臣之議,儒者稱其術(3),或悖其心。 陛下固辭弗許,家皇子為列侯。 臣青翟等竊與列侯臣壽成等二十七人議,皆曰以為尊卑失序。 高皇帝建天下,為漢太祖,王子孫,廣支輔(4)。 先帝法則弗改,所以宣至尊也。 臣請令史官擇吉日,具禮儀上(5),御史奏輿地圖(6),他皆如前故事(7)。 」制曰:「可。 」 (1)讓:謙讓,辭讓。 (2)切:懇切,深切。 (3)術:學說,理論。 (4)廣:擴大,增加。 (5)具:開列。 (6)輿地圖:即地圖。 (7)故事:舊例,先例,即先前舊有的典章制度。 第3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