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遊說者最重要的,在於懂得美化君主所推崇的事情,而掩蓋他認為醜陋的事情。 他自認為高明的計策,就不要拿以往的過失使他難堪;他自認為是勇敢的決斷,就不要用自己的意願使他激怒;他誇耀自己的力量強大,就不必用他為難的事來拒絕他。 遊說的人謀劃另一件與君主相同的事,讚譽另一個與君主同樣品行的人,就要把那件事和另一個人加以美化,不要壞其事傷其人。 有與君主同樣過失的人,遊說者就明確地粉飾說他沒有過失。 待到遊說者的忠心使君主不再牴觸,遊說者的說辭,君主不再排斥,此後,遊說者就可以施展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了。 這就是與君主親近不被懷疑,能說盡心裡話的難處啊!等到歷經很長的時間之後,君主對遊說的人恩澤已經深厚了,遊說者深遠的計謀也不被懷疑了,交相爭議也不被加罪了,便可以明白地計議利害關係達到幫助國君立業建功,可以直接指出君主的是非以正其身,用這樣的辦法扶持君主,就是遊說成功了。 伊尹作廚師,百里奚當俘虜,都是由此求得君上的任用。 所以,這兩個人都是聖人。 他們仍然不得不做低賤的事而經歷世事如此地卑污,那麼智能之士就不把這些看作是恥辱的了。 宋國有個富人,因為天下雨毀壞了牆。 他兒子說:「不修好將會被盜」,他的鄰居有位老人也這麼說。 晚上果然丟了很多財物,他全家的人都認為他兒子特別聰明卻懷疑鄰居那位老人。 從前鄭武公想要攻打胡國,反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的君主。 就問大臣們說:「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誰?」關其思回答說:「可以攻打胡國。 」鄭武公就把關其思殺了,並且說:「胡國,是我們兄弟之國,你說攻打它,什麼居心?」胡國君主聽到這件事,就認為鄭國君主是自己的親人而不防備他,鄭國就趁機偷襲胡國,佔領了它。 這兩個說客,他們的預見都是正確的,然而言重的被殺死,言輕的被懷疑,所以知道某些事情並不難,如何去處理已知的事就難了。 從前彌子瑕被衛國君主寵愛。 按照衛國的法律,偷駕君車的人要判斷足的罪。 不久,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知道這件事,就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詐稱主的命令駕著君主的車子出去了。 君主聽到這件事反而讚美他說:「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願犯下斷足的懲罰!」彌子瑕和衛君到果園去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桃子,沒吃完就獻給衛君。 衛君說:「真愛我啊,自己不吃卻想著我!」等到彌子瑕容色衰退,衛君對他的寵愛也疏淡了,後來得罪了衛君。 衛君說:「這個人曾經詐稱我的命令駕我的車,還曾經把咬剩下的桃子給我吃。 」彌子瑕的德行和當初一樣沒有改變,以前所以被認為孝順而後來被治罪的原因,是由於衛君對他的愛憎有了極大的改變。 所以說,被君主寵愛時就認為他聰明能幹,愈加親近。 被君主憎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就愈加疏遠。 因此,勸諫遊說的人,不能不調查君主的愛憎態度之後再遊說他。 龍屬於蟲類,可以馴養、遊戲、騎它。 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 君主也有倒鱗,遊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於遊說的了。 有人把韓非的著作傳到秦國。 秦王見到《孤憤》、《五蠹》這些書,說:「唉呀,我要見到這個人並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遺憾了。 」李斯說:「這是韓非撰寫的書。 」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韓國。 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吃緊,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 秦王很喜歡他,還沒被信用。 李斯、姚賈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毀他說:「韓非,是韓國貴族子弟。 現在大王要吞併各國,韓非到頭來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啊。 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這是給自己留下的禍根啊。 不如給他加個罪名,依法處死他。 」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 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藥,叫他自殺。 韓非想要當面向秦王陳述是非,又不能見到。 後來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死了。 申子、韓子都著書立說,留傳到後世,學者大多有他們的書,我唯獨悲歎韓非撰寫了《說難》而本人卻逃脫不了遊說君主的災禍。 太史公說:老子推重的「道」,虛無,順應自然,以無所作為來適應各種變化,所以,他寫的書很多措辭微妙不易理解。 莊子宣演道德,縱意推論,其學說的要點也歸本於自然無為的道理。 申子勤奮自勉,推行於循名責實。 韓子依據法度作為規範行為的繩墨,決斷事情,明辨是非,用法嚴酷苛刻,絕少施恩。 都原始於道德的理論,而老子的思想理論就深邃曠遠了。 【原文】【註解】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 (1)藏室:國家的藏書室。 即圖書館。 孔子適周(1),將問禮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2),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3),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4)。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5),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6),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7),游者可以為綸(8),飛者可以為矰(9)。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1)適:往,到……去。 (2)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3)時:機會,時運。 駕:坐車,引申為外出去做官。 (4)蓬累而行:像飛蓬飄轉流徙而行,轉停皆不由已。 蓬,一種根葉俱細的小草,風吹根斷,隨風飄轉。 累,轉行的樣子。 (5)賈:商人,古代指坐商。 深藏若虛:隱藏其貨,不讓別人知道,好像空虛無物地樣子。 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露鋒芒。 (6)態色:情態神色。 淫志:過大志向。 淫,過分。 (7)罔:捕具。 同「網」。 (8)綸:釣魚的絲線。 (9)矰:系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 老子修道德(1),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2)。 居周之久,見周之衰,迺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3)。 」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4)。 (1)道德:此指道家學派的術語。 道,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宇宙的精神的本原。 德,宇宙萬物所含有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 (2)自隱:隱匿聲跡,不顯露。 無名:不求聞達。 務:宗旨。 (3)強:勉力。 (4)莫:沒有人。 或曰(1):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2),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3)。 (1)或曰:有的人說。 (2)有:又。 (3)養壽:修養身心以求長壽。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1)。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2)。 老子,隱君子也。 (1)「始秦與周合」三句:《索引》按周秦二本紀並云「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又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 然與此傳離合正反,尋其意義,亦並不相違。 (2)然:是,是這樣。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1),假仕於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2)。 (1)玄孫:曾孫的兒子。 (2)家:居住。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1),儒學亦絀老子。 「道不同不相為謀」(2),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3)。 (1)絀:通「黜」,貶斥。 (2)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主張、原則不同,彼此不相商議、合作。 語見《論語·衛靈公》。 (3)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語本《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魏源《老子本義》本第五十章)。 這是主張緩和社會矛盾,讓事物保持原狀的保守思想。 無為,一任自然,無所作為。 清靜,內心清虛明靜,無所索求。 第3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