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五年,吳軍攻打越國。 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在姑蘇打敗吳軍,擊傷了吳王闔廬的腳趾,吳軍退卻。 闔廬創傷發作,很嚴重,快要死的時候對太子夫差說:「你能忘掉勾踐殺你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 」當天晚上,闔廬就死了。 夫差繼位吳王以後,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練士兵。 二年後攻打越國,在夫湫打敗越國的軍隊,越王勾路就帶關殘兵敗將棲息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用重禮贈送太宰嚭請求媾和,把國家政權托付給吳國,甘心做吳國的奴僕。 吳王將要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規勸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舉殲滅他,今後一定會後悔。 」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而採納了太宰嚭的計策,和越國議和。 和越國議和以後五年,吳王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利,新立的國君軟弱,就出動軍隊向北攻打齊國。 伍子胥規勸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為。 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 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 大王不先剷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的嗎?」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攻打齊國。 在艾陵把齊國軍隊打得大敗,於是懾服了鄒國和魯國的國君而回國。 從此,就越來越少地聽從伍子胥的計謀了。 此後四年,吳王將要北上攻打齊國,越王勾踐採用子貢的計謀,就帶領著他的人馬幫助吳國作戰,把貴重的寶物敬獻給太宰嚭。 太宰嚭多次接受了越國的賄賂。 就特殊地喜歡並信任越國,沒日沒夜地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說好話。 吳王總是相信和採納太宰嚭的計謀。 伍子胥規勸吳王說:「越國,是心腹大患,現在相信那虛飾浮誇狡詐欺騙之詞,貪圖齊國。 攻克齊國,好比佔領了一塊石田,絲毫沒有用處。 況且《盤庚之誥》上說:『有破壞禮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徹底割除滅絕他們,使他們不能夠傳宗接代,不要讓他們在這個城邑里把好人影響壞了。 』這就是商朝興盛的原因。 希望大王放棄齊國,先攻打越國;如不這樣,今後悔恨也來不及了。 」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卻派他出使齊國。 子胥臨行,對他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 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和吳國一毀滅,沒有好處。 」就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牧,而返回吳國向吳王報告。 吳國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產生裂痕以後,就趁機在吳王面前說他的壞說:「子胥為人強硬兇惡,沒有情義,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 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終於發兵並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子胥因自己計謀沒被採用感到羞恥,反而產生了怨恨情緒。 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諫阻,敗壞、詆毀大王的事業,只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自己的計謀高明。 現在大王親自出征,出動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採納,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裝有病不隨大王出征。 大王不可不戒備,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 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 做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諸侯,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鬱鬱不樂,產生怨恨情緒。 希望大王對這件事早日想辦法。 」吳王說:「沒有你這番話,我也懷疑他了。 」就派使臣把屬鏤寶劍賜給伍子胥,說:「你用這把寶劍自殺。 」伍子胥仰望天空歎息說:「唉!讒言小人伯嚭要作亂,大王反來殺我。 我使你父親稱霸。 你還沒確定為王位繼承人時,公子們爭著立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爭,幾乎不能得到太子的位職。 你立為太子後,還答應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卻不存在你報答的希望,可現在你竟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長輩。 」於是告訴他親近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 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 」於是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 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後,就攻打齊國。 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輔佐陽生作國君。 吳王打算討伐鮑氏,可是,沒有取得勝利,就撤兵回去了。 此後二年,吳王召集魯國、衛國的國君在橐皋會盟。 第二年,就勢北上,在黃池大會諸侯,來號令周天子。 這時,越王勾踐襲擊吳國,殺死吳太子,打敗吳國軍隊。 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就回國了,派出使者用豐厚貴重的禮物和越國媾和。 過後九年,越王勾踐終於滅掉吳國,殺死吳王夫差,又殺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於他的國君,接受外國的貴重賄賂,私下親近越國。 當初,跟隨伍子胥一塊逃亡在楚國原來的太子建的兒子勝,在吳國。 吳王夫差在位時,楚惠王要召勝回到楚國。 葉公規勸說:「勝愛好勇武而暗中尋訪敢死的勇士,大概有私心!」惠王不聽他的進諫,終於把勝召回來,讓他居住在楚國的邊邑鄢。 號稱白公。 白公回楚三年而吳王殺了伍子胥。 白公勝回楚國不久,怨恨鄭國殺死他的父親,於是暗地裡收養敢死的勇士向鄭國報仇。 回到楚國五年,請求楚王攻打鄭國,楚國令尹子西答應了他的要求。 可是,還沒發兵而晉國已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派人到楚國請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鄭,和鄭國訂立了盟約才回國。 白公勝發怒說:「我的仇敵不是鄭國,我的仇敵是子西!」白公勝親自磨礪寶劍,有人問他:「用它幹什麼?」白公勝回答說:「要用它殺死子西。 」子西聽到這件事,笑著說:「白公勝如同鳥蛋,能有什麼作為呢?」 此後四年,白公勝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殺了令尹子西及司馬子綦。 石乞說:「不殺掉楚惠王,不行。 」於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 石乞的隨從屈固背負著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宮室。 葉公聽說白公勝作亂,帶領著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勝。 白公勝一夥人戰敗,白公勝逃到山裡自殺了。 石乞被俘,審問他白公勝的屍首在哪裡,不說出來就要把他煮死。 石乞說:「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來是應盡的職分。 」最終不肯說出白公勝屍首在什麼地方。 於是,把石乞煮死了。 找回楚惠王,再立他為國君。 太史公說:怨毒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隨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 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 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討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氣性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 【原文】【註解】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 員父曰伍奢。 員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舉(1),以直諫事楚莊王(2),有顯(3),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1)先:祖先。 按據《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伍員之「先」,可推到其曾祖父伍參;伍舉即椒舉,乃其祖父也。 (2)「以直諫楚莊王」句恐失確。 按伍舉當康王、靈王時,其父伍參乃事莊王。 卷四十《楚世家》謂伍舉以隱語諫莊王亦誤。 《史記會注考證》謂「伍舉當作伍參」,是;又引張照語雲,伍舉直諫不見於《左傳》。 按伍參諫楚子,《左傳》固有之,然不及伍舉為多為直。 《國語·楚語》載,靈王為章華之台,與伍舉共登。 靈王曰:「台美夫?」伍舉對曰:「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雕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 ……」此「諫」不可謂不「直」。 要之,太史公謂伍舉直諫不誤,而謂「以直諫楚莊王」則失確。 (3)顯:顯貴。 第3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