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卿聽到這件事,入宮拜見趙王說:「這是虛偽的辯說,大王切切不要給秦國六個縣!」樓緩聽說了,就去拜見趙王。 趙王把虞卿的話告訴了樓緩。 樓緩說:「不對,虞卿知其一,不知其二。 秦、趙兩國結下怨仇引起兵禍而天下諸侯都很高興,這是為什麼?說『我們將借強國來欺弱國』。 如今趙國軍隊被秦國圍困,天下諸侯祝賀獲勝的人必定都在秦國了。 所以不如趕快割讓土地講和,來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已經交好而又能撫慰秦國。 不然的話,天下諸侯將藉著秦國的怨怒,趁著趙國的疲睏,瓜分趙國。 趙國將要滅亡,還圖謀什麼秦國呢?所以說虞卿知其一,不知其二。 希望大王從這些方面考慮決定給它吧,不要再盤算了。 」 虞卿聽到這番議論後,去拜見趙王說:「危險了,樓緩就是為秦國幫忙的,這只是越發讓天下諸侯懷疑我們了,又怎麼能撫慰秦國呢?他為什麼偏偏不說這麼做就是向天下諸侯昭示趙國軟弱可欺呢?再說我所主張不給秦國土地,並不是堅決不給土地就算了。 秦國向大王索取六個城邑,而大王則把這六個城邑送給齊國。 齊國,是秦國的死對頭,得到大王的六個城邑,就可以與我們合力攻打秦國,齊王傾聽大王的計謀,不用等話說完,就會同意。 這就是大王雖然在齊國方面失去六個城邑卻在秦國方面得到補償。 這樣做,齊國、趙國的深仇大恨都可以報復了,而且又向天下諸侯顯示趙王是有作為的。 大王把齊、趙兩國結盟的事聲揚出去,我們的軍隊不必到邊境偵察,我就會看到秦國的貴重財禮送到趙國來而反過來向大王求和了。 一旦跟秦王講和,韓、魏兩國聽到消息,必定盡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貴的寶物爭先向大王致意。 這樣大王的一個舉動可以與韓、魏、齊三國結交親善,從而與秦國改換了處事的位置。 」趙王聽後說:「好極了。 」就派虞卿向東去拜見齊王,與齊王商議攻打秦國的問題。 虞卿還沒返回齊國,秦國的使臣已經在趙國了。 樓緩得知這個消息,立即逃跑了。 趙王於是把一座城邑封給了虞卿。 過了不久,魏國請求與趙國合縱盟約。 趙孝成王就召虞卿來商議這件事。 虞卿先去拜訪平原君,平原君說:「希望聽您論述一下合縱之道。 」虞卿入宮拜見趙王。 趙王說:「魏國請求合縱盟約。 」虞卿說:「魏國錯了。 」趙王說:「我本來也沒答應它。 」虞卿說:「大王錯了。 」趙王說:「魏國請求合縱,您說魏國錯了;我沒有答應它,您又說我錯了。 既然這樣,那麼合縱盟約是終歸不可以了嗎?」虞卿回答說:「我聽說小國跟大國一起辦事,有好處就由大國享用成果,有壞處就由小國承擔災禍。 現在的情況是魏國以小國的地位情願擔當災禍,而您是以大國的地位辭卻享用成果。 我所以說大王錯了,魏國也錯了。 我私下認為合縱盟約有利。 」趙王說:「好。 」於是就同魏國合縱盟約。 虞卿因為魏國宰相魏齊的緣故,寧願拋棄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與魏齊一起從小路逃走,最後離開趙國,在魏國大梁遭到困厄。 魏齊死後,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書立說,採集《春秋》的史實,觀察近代的世情,寫了《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共八篇。 用來批評國家政治的成功與失敗,世上流傳,稱為《虞氏春秋》。 太史公說:平原君,是個亂世之中風采翩翩有才氣的公子,但是不能識大局。 俗話說:「貪圖私利便喪失理智」,平原君相信馮亭的邪說,貪圖他獻出的上黨,致使趙國兵敗長平,趙軍四十多萬人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 虞卿分析事理推測情勢,為趙國出謀劃策,是多麼周密巧妙啊!到後來不忍心看著魏齊被人追殺,終於在大梁遭到困厄,平常人尚且知道不能這麼做,何況賢能的人呢?但是虞卿若不是窮困憂愁,也就不能著書立說而使自己的名聲表露於世,流傳後代了。 【原文】【註解】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1)。 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2)。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封於東武城。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3)。 民家有躄者(4),槃散行汲(5)。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門,請曰:「臣聞君之喜士,士不遠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 臣不幸有罷癃之病(6),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7),臣願得笑臣者頭。 」平原君笑應曰:「諾。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觀此豎子(8),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終不殺。 居歲余,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9)。 平原君怪之,曰:「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而去者何多也?」門下一人前對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為愛色而賤士,士即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十,因謝焉。 其後門下乃復稍稍來。 是時齊有孟嘗,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爭相傾以待士□。 (1)諸公子:眾公子。 這裡指在眾公子之列。 公子,古時稱諸侯國君的兒女或兄弟叫「公子」,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故稱之。 (2)蓋:大概,大約。 (3)臨:居於高處朝向低處。 (4)躄者:兩腿瘸的人,即跛子。 (5)槃散:行走時一瘸一拐的樣子。 也作「蹣跚」。 行汲:出外取水。 (6)罷癃:身體殘疾。 罷,通「疲」,廢置;癃,體弱多病。 (7)後宮:宮中妃嬪居處,借指姬妾。 (8)豎子:如今之蔑稱「小子」、「傢伙」。 (9)門下舍人:指寄食門下派有一定差役的食客。 稍稍:逐漸地。 引去:離去。 十造門:登門。 進:獻。 謝:謝罪,道歉。 孟嘗:指孟嘗君田文。 □信陵:指信陵君魏無忌。 □春申:指春申君黃歇。 □傾:超越。 待:款待,禮遇。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1),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2)。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3),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4),必得定從而還(5)。 士不外索(6),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前(7),自讚於平原君曰(8):「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9)。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十,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1)合從於楚:指擬推楚為盟主,訂合縱盟約以聯兵抗秦。 從,同「縱」。 (2)約:約定。 食客:指投靠強宗貴族並為其服務以謀取食衣的人。 偕:一起去。 (3)使:假使。 文:指客氣地談判。 勝:成功。 (4)歃血:古代舉行盟會時,以口微吸盤中牲畜之血,以表示誠意。 一說,以指蘸血,塗於口旁。 華屋:豪華的廳堂。 指盟會、議事的地方。 (5)定從:確定合縱盟約。 (6)士不外索:(這些)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找。 索,求取。 (7)前:逕自走到前面。 (8)自讚:自我推薦。 (9)備員:湊數,充數。 十錐之處囊中:錐子放在口袋中。 其末立見:錐子的鋒尖立即會露出來。 末,錐尖;見,同「現」,顯露。 以上兩句比喻有才能的人終會顯露頭角,不會長久被埋沒。 稱誦:稱讚薦舉。 稱,稱讚;誦,述說、宣揚。 □蚤:通「早」。 □穎脫而出:指整個錐鋒都脫露出來。 穎,原指禾穗的芒,這裡指錐鋒。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不僅僅露出一點錐尖就罷了。 □目笑之:用眼光示意,暗笑毛遂。 廢:當作「發」,發聲。 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引《正義》:「『發』字或作『廢』者非也。 毛遂不由十九人而得廢棄也。 」 第39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