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澤在秦國做了幾個月的相國,就有人惡語中傷,他害怕被殺,便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他被賜給封號叫綱成君。 蔡澤在秦國居住了十多年,曾奉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最後奉事秦始皇,曾為秦國出使燕國,三年後燕國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 太史公說:韓非子說「袖子長的人善於舞蹈,錢多的人善於做生意」。 這話說的很實在啊!范睢、蔡澤是人們所說的一代辯士,然而那些遊說諸侯直至白髮蒼蒼也沒遇到知音的,並不是計策謀略拙劣,而是使遊說獲得功效的條件不夠。 到了他們二人寄居秦國,能夠相繼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傳天下,其原因本是國家強弱的形勢不同啊。 但是辯士也有偶然的機遇,許多象范睢、蔡澤一樣賢能的人,由於沒有機遇,不盡施展才能,這些人哪能說得盡呢!然而他們二人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麼能奮發有為呢? 【原文】【註解】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 遊說諸侯(1),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2),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須賈為魏昭王使於齊,范睢從。 留數月,未得報(3)。 齊襄王聞睢辯口(4),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辭謝不敢受。 須賈知之,大怒,以為睢持魏國陰事告齊(5),故得此饋(6),令睢受其牛酒,還其金。 既歸,心怒睢,以告魏相。 魏相,魏之諸 公子,曰魏齊。 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7),折脅摺齒(8)。 睢詳死(9),即卷以簀十,置廁中。 賓客飲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 睢從簀中謂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 」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 魏齊醉,曰:「可矣。 」范睢得出。 後魏齊悔,復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聞之,乃遂操范睢亡(13),伏匿(14),更名姓曰張祿。 (1)遊說:古時策士奔走各國,憑口才勸說君主接受其政治主張。 說:勸說。 (2)自資:自己籌集費用。 (3)報:回報,結果。 (4)辯口:有口才。 (5)陰事:密秘事情。 (6)饋:贈送的禮物。 (7)笞:用竹板、荊條抽打。 (8)摺(l□,拉):折斷,毀掉。 (9)詳:通「佯」。 假裝。 十簀(ze,責):竹蓆。 溺:同「尿」。 僇:通「戮」,羞辱。 〔13〕操:攜帶。 〔14〕伏匿:躲藏。 當此時,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 鄭安平詐為卒(1),侍王稽。 王稽問:「魏有賢人可與俱西遊者乎?」鄭安平曰:「臣裡中有張祿先生,欲見君,言天下事。 其人有仇,不敢晝見(2)。 」王稽曰:「夜與俱來。 」鄭安平夜與張祿見王稽。 語未究(3),王稽知范睢賢,謂曰:「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4)。 」與私約而去。 王稽辭魏去,過載范睢入秦。 至湖(5),望見車騎從西來。 范睢曰:「彼來者為誰?」王稽曰:「秦相穰侯東行縣邑(6)。 」范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惡內諸侯客(7),此恐辱我,我寧且匿車中。 」有頃,穰侯果至,勞王稽(8),因立車而語曰(9):「關東有何變?」曰:「無有。 」又謂王稽曰:「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十?無益,徒亂人國耳。 」王稽曰:「不敢。 」即別去。 范睢曰:「吾聞穰侯智士也,其見事遲,鄉者疑車中有人,忘索之。 」於是范睢下車走,曰:「此必悔之。 」行十餘里,果使騎還索車中,無客,乃已。 王稽遂與范睢入咸陽。 已報使,因言曰:「魏有張祿先生,天下辯士也。 曰『秦王之國危於累卵〔13〕得臣則安。 然不可以書傳也』。 臣故載來。 」秦王弗信,使捨食草具〔14〕。 待命歲余。 當是時,昭王已立三十六年〔15〕。 南拔楚之鄢、郢,楚懷王幽死於秦〔16〕。 秦東破齊。 湣王嘗稱帝〔17〕,後去之。 數困三晉〔18〕。 厭天下辯士,無所信。 (1)詐:假裝。 卒:差役。 (2)見:同「現」。 出現,出來。 (3)究:到底,完了。 (4)三亭南:三亭岡的南邊。 三亭:岡名。 一說「三亭南」當為「三亭岡」。 《正義》按:「三亭岡在山部中名也,蓋『岡』字誤為『南』。 」(5)湖:函谷關西側城邑名。 (6)穰侯:即魏冉。 行:巡行。 (7)內:同「納」。 收容。 (8)勞:慰問。 (9)立車:停車。 十諸侯客子:指諸侯國中的說客遊子。 含輕蔑之意。 見事遲:處事多疑。 遲:猶疑。 鄉者:剛才。 鄉,同「向」。 〔13〕危於累卵:比喻情況十分危險。 累:堆;卵:蛋。 〔14〕捨:安置在客舍。 食(si,寺)草具:給粗劣的飯食吃。 草:粗劣;具:飯食。 〔15〕昭王已立三十六年:指前271年。 〔16〕幽:囚禁。 〔17〕湣王嘗稱帝:指前288年,秦魏冉約齊並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 齊湣王稱帝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號。 〔18〕數:屢次。 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穰侯、華陽君(1),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也;而涇陽君、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2)。 穰侯相,三人者更將(3),有封邑(4),以太后故,私家富重於王室。 及穰侯為秦將,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 范睢乃上書曰: (1)華陽君:即羋戎。 (2)涇陽君: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索隱》謂「名悝」;卷五《秦本紀》《索隱》謂「名市」。 高陵君: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索隱》謂「名顯」;卷五《秦本紀》《索隱》謂「悝號高陵君」。 (3)更將:更番擔任將領。 (4)封邑:諸侯國君封賜臣屬的領地。 臣聞明主立政(1),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2)。 故無能者不敢當職焉(3),有能者亦不得蔽隱(4)。 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益利其道(5);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6)。 語曰:「庸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而刑必斷於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7),而要不足以待斧鉞(8),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哉(9)!雖以臣為賤人而輕辱,獨不重任臣者之無反覆於王邪十? 且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綠,梁有縣藜〔13〕,楚有和樸〔14〕,此四寶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15〕,而為天下名器。 然則聖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16〕? 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 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者〔17〕,何也?為其割榮也〔18〕。 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而聖主明於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捨之,疑則少嘗之〔19〕,雖舜、禹復生,弗能改已。 語之至者〔20〕,臣不敢載之於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 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21〕?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22〕?自非然者,臣願得少賜遊觀之間,望見顏色〔23〕。 一語無效,請伏斧質〔24〕。 (1)立政:推行政事。 (2)治眾:指管理事務多。 (3)當職:在位任職。 (4)蔽隱:遮擋,埋沒。 (5)願行:希望推行。 益:更,更加。 利其道:使這種主張達到目的。 利:達。 (6)無為:無作用,無意義。 (7)椹質:砧板,古代一種用作斬首的刑具。 (8)要:同「腰」。 (9)疑事:疑惑不定的事理、主張。 十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難道不重視推薦我的王稽對您的擔保嗎?任臣者,薦任我的人,指王稽;無反覆:指擔保,負責到底。 《戰國策·秦三》鮑彪註:「保任人必保其後,後不如言,則為反覆。 」砥砨(e,厄):美玉名。 結綠:美玉名。 〔13〕縣(xuan,玄)藜:又稱「懸藜」,美玉名。 〔14〕和樸: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 樸,通「璞」。 〔15〕失:指失於鑒別。 〔16〕厚國家:使國家富強。 厚:富。 〔17〕擅厚:獨自豪富。 〔18〕割榮:郭嵩燾《史記札記》:「謂割削其國以自榮。 」〔19〕少:稍,微。 〔20〕至:深。 〔21〕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想來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概,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謂:「概,猶平也。 」〔22〕亡其:還是。 不可用:不足取信。 〔23〕望見顏色:指正面拜見。 〔24〕伏:受到。 斧質:刑具,指斧鉞和椹質。 於是秦昭王大說(1),乃謝王稽(2),使以傳車召范睢(3)。 第4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