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范睢乃得見於離宮(4),詳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5)。 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繆為曰(6):「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 」欲以感怒昭王(7)。 昭王至,聞其與宦者爭言,遂延迎(8),謝曰:「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9),會義渠之事急十,寡人旦暮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 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 」范睢辭讓。 是日觀范睢之見者〔13〕,群臣莫不洒然變色易容者〔14〕。 (1)說:同「悅」。 (2)謝:道歉。 (3)傳車:載送賓客的車。 (4)離宮:帝王在正式宮殿之外所築供游處的宮室。 (5)永巷:通往內宮的道路。 (6)繆為:亂說。 繆,通「謬」;為,通「謂」。 (7)感怒:激怒。 (8)延迎:迎接進來。 延:引進。 (9)身:親身。 受命:接受教導。 十義渠之事:《戰國策·秦三》吳師道補正鮑彪注曰:「《大事記》,赧王四十四年,秦滅義渠。 《漢·匈奴傳》,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太后計殺王於甘泉。 」義渠,古西戎國名。 閔然:昏昧,糊塗。 敏:聰敏。 執:行。 〔13〕見:謁見。 〔14〕灑(xi□n,顯)然:敬畏的樣子。 秦王屏左右(1),宮中虛無人。 秦王跽而請曰(2):「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3)。 」有間(4),秦王復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 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 若是者,交疏也(5)。 已說而立為太師(6),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尚而卒王天下(7)。 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8),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今臣羈旅之臣也(9),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十,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 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 臣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不敢避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13〕,漆身為厲被發為狂不足以為臣恥〔14〕。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15〕,三王之仁焉而死〔16〕,五伯之賢焉而死〔17〕,烏獲、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荊、孟賁、王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又何患哉!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18〕,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其口,膝行蒲伏〔19〕,稽首肉袒〔20〕,鼓腹吹篪〔21〕,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伯〔22〕。 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之說行也,臣又何憂?箕子、接輿漆身為厲,被發為狂,無益於主。 假使臣得同行於箕子〔23〕,可以有補於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有何恥?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24〕,莫肯鄉秦耳〔25〕。 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於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26〕,終身迷惑,無與昭奸〔27〕。 大者宗廟滅覆〔28〕,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是臣死賢於生〔29〕。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辟遠〔30〕,寡人愚不肖〔31〕,先生乃幸辱至於此,是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32〕。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是!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 」范睢拜,秦王亦拜。 (1)屏:使退避。 (2)跽:長跪,挺直上身兩腿跪著。 (3)唯:表應答的聲音,相當於「嗯」、「是」。 (4)有間:隔了一會兒。 (5)疏:生疏。 (6)已說:《戰國策·秦三》作「已一說」。 說,陳述、述說。 (7)收功:得到輔佐之力。 (8)鄉使:假使先前。 鄉,通「向」,早先、以前。 (9)羈旅:寄居異國他鄉。 十匡:扶正、補救。 處人骨肉之間:指處在昭王同其母宣太后、其舅穰侯的骨肉關係之間。 信:果真。 〔13〕亡:流亡。 〔14〕漆身為厲(lai,賴):以漆塗身,使遍生癩瘡。 厲,同「癩」。 被發為狂:披頭散髮,裝瘋賣傻。 被,同「披」。 〔15〕五帝:傳說中的五個帝王。 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五伯:又作「五霸」。 春秋時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 其說不一,通行的手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橐:口袋。 □膝行蒲伏:用手和膝在地上爬行。 膝,一作「膝」;蒲伏,同「匍匐」。 □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禮。 肉袒:脫去上衣露出肢體。 (21)篪(chi,池):古代竹管樂器,似笛。 (22)伯:諸侯盟主。 (23)同行:同路。 指同樣遭遇。 (24)杜口裹足:閉口不言,止步不前。 杜:堵塞。 (25)鄉:同「向」,面向。 (26)阿保:指近臣。 (27)昭奸:辨明邪惡。 昭:顯明。 (28)宗廟:指代國家。 (29)賢:勝過。 (30)辟:偏僻。 (31)不肖:不賢。 (32)慁(hun,諢):煩勞。 范睢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1),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2),戰車千乘(3),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民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此王者之民也。 王並此二者而有之(4)。 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眾,以治諸侯(5),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兔也(6),霸王之業可致也,而群臣莫當其位。 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於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秦王跽曰:「寡人願聞失計。 」 然左右多竊聽者,范睢恐,未敢言內(7),先言外事(8),以觀秦王之俯仰(9)。 因進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 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於秦。 臣意王之計十,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也,則不義矣。 今見與國之不親也,越人之國而攻,可乎?其於計疏矣□。 且昔齊湣王南攻楚,破軍殺將,再闢地千里□,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 諸侯見齊之罷□,君臣之不和也,興兵而伐齊,大破之。 士辱兵頓,皆咎其王□,曰:『誰為此計者乎?』王曰:『文子為之□。 』大臣作亂,文子出走。 故齊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 此所謂借賊兵而繼盜糧者也□。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21),天下莫之能害也。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22),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 楚強則附趙(23),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 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24)。 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25)。 」昭王曰:「吾欲親魏久矣,而魏多變之國也,寡人不能親。 請問親魏奈何?」對曰:「王卑詞重幣以事之;不可,則割地而賂之;不可,因舉兵而伐之。 」王曰:「寡人敬聞命矣。 」乃拜范睢為客卿,謀兵事。 卒聽范睢謀,使五大夫綰伐魏,拔懷。 後二歲,拔邢丘。 客卿范睢復說昭王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26)。 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27),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於韓乎?王不如收韓。 」昭王曰:「吾固欲收韓,韓不聽,為之奈何?」對曰:「韓安得無聽乎?王下兵而攻滎陽,則鞏、成皋之道不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 王一興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28)。 夫韓見必亡,安得不聽乎?若韓聽,而霸事因可慮矣(29)。 」王曰:「善。 」且欲發使於韓。 第4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