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澤抓住了應侯「稱善」的這個縫隙,趁勢說:「商鞅、吳起、大夫文種,他們作為臣子竭盡忠誠建立功績那是令人仰慕的,閎夭奉事周文王,周公輔佐周成王,難道不也是竭盡忠誠極富智慧嗎?按君臣的關係而論,商鞅、吳起、大夫文種他們令人仰慕比起閎夭、周公來怎麼樣呢?」應侯說:「商君、吳起、大夫文種比不上閎夭、周公。 」蔡澤說:「既然這樣,那麼您的人主慈愛仁義信用忠臣,厚道誠實不忘舊情,他賢能智慧跟那些有才能明大理的人士關係極為密切,情義深厚不背棄功臣,在這些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來怎麼樣呢?」應侯不便回答就說:「不知道怎麼樣。 」蔡澤說:「如今您的人主親近忠臣,是超不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您施展才能,努力替人主解決危難,整治國家,平定叛亂,增強兵力,排除禍患,消除災難,拓寬疆域,增種穀物,使國家富強,百姓富足,加強人主的權力提高國家的地位,顯示王族的高貴,天下諸侯沒有哪一個敢於侵凌冒犯自己的人主,人主的威勢壓倒一切諸侯,震動海內四方,功勞顯揚於萬里以外的地方,聲名光輝燦爛,流傳千秋萬代,在這些方面您比起商鞅、吳起、大夫文種來怎麼樣?」應侯說:「我比不上。 」蔡澤說:「如今您的人主親近忠臣,不忘舊情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踐,而您的功績以及受到的信任、寵愛又比不上商鞅、吳起、大夫文種,可是您的官職爵位顯貴至大,自家的富有超過了他們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恐怕您遭到禍患要比他們三位更慘重,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險。 俗話說『太陽升到正中就要逐漸偏斜,月亮達到圓滿就要開始虧缺』。 事物發展到鼎盛就要衰敗,這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常規。 進退伸縮,附合時勢的變化,這是聖人恪守的常理。 所以『國家政治清明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就隱退不干』。 聖人說『明君在位,有作為的人就應當輔佐以施展報負』。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如同浮雲一樣』。 現在您的怨仇已經報復,恩德已經報答,心願滿足了,可是卻沒有應變的謀劃,我私下認為您不該採取這種態度。 再說了,翠鳥、鴻鵠、犀牛、大象這些動物,它們所處的形勢位置,不是不遠離死亡的,可是它們之所以死亡,其原因就是被誘餌所迷惑。 像蘇秦、智伯那樣的機智多謀,不是不能夠避開恥辱遠離死亡,可是他們之所以死於非命,其原因就是被貪得無厭所迷惑。 因此聖人才制定禮法,節制慾望,向百姓徵收財物要有限度,使用百姓要按時節,也要有節制,所以心志不過分強求,行動不驕橫無理,時時事事嚴守制禮節欲的原則而不失掉它,因此天下才承繼他們的事業而永不斷絕。 從前,齊桓公曾九次盟會諸侯,制止混戰使天下歸正,但到葵丘盟會時,他有驕橫自大之意,結果許多國家叛離了他。 吳王夫差的軍隊無敵於天下,依仗勇猛強悍而輕視各個諸侯,侵犯齊國、晉國,所以終於自己被殺,國家滅亡。 夏育、太史嗷勇猛異常一聲呼喊可以嚇退大軍,但是最後死在平庸之輩的手下。 這些都是到了名功極為□赫時而不能回到常規常理上來,不能自甘謙下、自我節制所造成的禍患啊。 商鞅為秦孝公製法令昭示全國,禁絕奸邪的根源,崇尚封爵制度有功必定獎賞,有罪必定懲罰,劃一權、衡,統一度、量,調節商品、貨幣流通等輕重關係,剷除縱橫交錯的田埂,允許認墾荒田,使百姓生活安寧而一民同俗,鼓勵百姓耕作,使土地發揮效益,一家不操二業,努力種田積貯糧食,平時演練軍事戰陣,因此軍隊發動就能擴展領土,軍隊休整就可使國家富足,所以秦國無敵於天下,在諸侯中揚威,奠定了秦國的基業。 功業告成,結果身遭車裂而死。 楚國地域方圓幾千里,士兵有百萬之多,白起率領幾萬人的部隊與楚軍交戰,第一次交戰就攻克了鄢、郢,燒燬了夷陵祖墳,第二次交戰在南面兼併了蜀漢地區。 後來又越過韓國和魏國去進攻強大的趙國,在北面坑殺了馬服子趙括的軍隊,把四十多萬人,全部屠殺在長平城下,血流成河,血水咆哮如同雷鳴,進而圍攻邯鄲,使秦國形成帝王的事業。 楚國、趙國是天下的強大國家卻是秦國的仇敵,從此之後,楚國、趙國都因恐懼而屈服不敢再進攻秦國,這是白起殺出的威風啊。 他親自征服了七十多座城邑,功業告成,卻終於在杜郵被賜劍自殺。 吳起為楚悼王制定法令降低削弱大臣的權力,罷免庸才,廢黜無用之輩,裁減可有可無的官員,杜絕豪門貴族的請托,整飭劃一了楚國風俗,禁止遊民無業遊蕩,選練既能耕田又能作戰的農民士兵,向南收取了楊越,向北兼併了陳、蔡兩小國,拆穿縱橫機謀的無用辯說,讓那些往來遊說的人無法開口,禁止結黨營私而鼓勵百姓為國耕戰,使楚國政治安定,兵力震動天下,威懾諸侯各國。 功業告成,可是最後慘遭肢解而死。 大夫文種為越國國君深謀遠慮,避免了會稽被困亡國在即的危急,採用屈降計策來圖謀生存,藉著君臣受辱而求得復國的光榮,開墾荒地,招募遊民充實城邑,開闢農田,種植穀物,率領全國各地的民眾,把上上下下的力量集中起來,輔助勾踐這樣賢能的君王,報了夫差滅越的仇恨,終於滅掉了強勁吳國,使越國成為霸主。 功業彰明而獲得信望,可是勾踐終於忘恩負義把他殺了。 這四位先生,功業告成卻不離開官職,遭禍竟至於如此悲慘。 這就是所說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 范蠡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超脫世俗遠避世事,永做個悠然自樂的陶朱公。 您難道沒見過那些賭博的人嗎?有時要下大賭注,有時要分次下小賭注,這些都是您所明明白白知道的。 現在您任秦國相國,出計不必離開座位,策劃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揮即可控制諸侯,謀取三川之地,展開威勢,用來增強宜陽實力,打通羊腸阪道的天險,堵塞太行山的通路,切斷范、中行氏這些韓、魏領土上的要道,使六國諸侯不能聯合,棧道連綿千里,可通往蜀漢地區,使天下諸侯都畏懼秦國,秦國的慾望滿足了。 您的功業也到了頂點了,這也就到了秦國要分次下小賭注的時候了。 若在這個時候卻不引退,那麼您就是商鞅、白起、吳起、大夫文種的結局。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用水來照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別人作借鑒,可以明知事情的凶吉』。 《書》上說『功成名就之下,是不能久留的』。 這四位先生的災禍,您何必再去經受呢?您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送回相印,把它讓給賢能的人,自己引退而隱居山林觀覽流水,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潔的美名,長享應侯爵位,世世代代稱侯,而且有許由、延陵季子謙讓的聲譽,像王喬、赤松子一樣的高壽,這麼做比起終遭災禍來怎麼樣?那麼您看處於哪種情況好呢?忍耐不能自動離去,猶疑不能自我決斷,必定會遭到四位先生的災難。 《易經》上說『龍飛得過高達到頂點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後悔』,這句話說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往不能自覺返回所造成的狀態,讓人們警惕。 希望仔細考慮這個問題!」應侯說:「好的。 我聽說『有慾望而不知道滿足,就會失去慾望;要佔有而不知節制,就會喪失佔有』。 承蒙先生教導,我恭聽從命。 」於是便請蔡澤入坐,待為上客。 幾天之後,應侯上朝,對秦昭王進言說:「有位新從山東過來的客人叫蔡澤,此人是個很有口才的人,對三王的典事,五霸的業績以及世俗的變遷他都瞭如指掌,秦國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給他。 我見到的人很多,還沒有誰趕得上他,我也不如。 我冒昧地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您。 」秦昭王便召見了蔡澤,跟他談話後,很喜歡他,授給他客卿職位。 應侯趁機推托有病請求送回相印。 昭王還是竭力讓他執事,應侯於是稱說病重。 范睢被免掉了相國官職,昭王初次召見蔡澤就很賞識他的謀劃,於是任命蔡澤擔任秦國相國。 向東滅掉了周朝。 第4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