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 」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1),武安屋瓦盡振。 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2),趙奢立斬之。 堅壁(3),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 秦間來入(4),趙奢善食而遣之。 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5),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而趨之(6),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 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7)。 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曰:「內之(8)。 」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9)。 不然,必敗。 」趙奢曰:「請受令十。 」許歷曰:「請就質之誅。 」趙奢曰:「胥後令邯鄲。 」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 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 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 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1)鼓噪:擂鼓吶喊。 勒兵:檢閱軍隊或操練軍隊。 (2)候:即軍候,負責偵查敵情的軍士。 (3)堅壁:堅守營壘。 (4)間:間諜。 (5)國:國都。 (6)卷甲:卸去鐵甲。 趨:快速前進。 (7)悉甲:全副裝備。 (8)內:同「納」。 (9)厚集其陣:交戰的隊列陣形要重點集中。 十受令:接受指教。 質:義同「斧質」,見前注。 :鍘刀或斧頭。 胥:通「須」,等待。 這句的意思是,等以後回到邯鄲聽趙王的命令。 按:《索隱》斷「胥後令」為一句,認為「邯鄲」是「欲戰」的誤字,並應連下句讀為「欲戰,許歷復請戰。 」《資治通鑒》則斷「邯鄲」與「胥後令」連為一句。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引錢大昕的意見說:「『胥後令邯鄲』是五字句。 趙都邯鄲,謂當待趙王之令也。 」 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1),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2),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趙王信秦之間。 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3),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 」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4)。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5),不知合變也(6)。 」趙王不聽,遂將之。 (1)距:通「拒」,抵禦。 (2)病篤:病重,病危。 篤:重。 (3)惡:憎恨,畏忌。 (4)膠柱:柱是琴瑟類樂器上卷弦的木柱。 「膠柱」就是把卷弦的木柱粘死,不能轉動,也就無法調節弦的高低。 「膠柱鼓瑟」比喻但守死法,不知變通。 (5)書傳:書本。 (6)合變:應變。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1)。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2),然不謂善。 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趙不將括即已(3),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 」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4),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5),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 」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6),妾得無隨坐乎(7)?」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8),易置軍吏(9)。 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 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十,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 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余,幾不得脫。 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 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1)當:抵敵。 (2)難(去聲):駁難,反駁。 「不能難」的意思是不能駁倒。 (3)將括:讓趙括為將。 即:通「則」。 (4)身:親身。 奉:通「捧」。 進:進獻。 這句指的是被趙奢當做老師尊敬的人。 (5)東向:坐西面東。 古時帝王以南向為尊,公侯將相則以東向為尊。 (6)稱:稱職。 (7)隨坐:連坐。 (8)約束:此指軍中的各種規定。 (9)易置:撤換。 十銳卒:精兵。 阬:坑殺,活埋。 以上關於長平之戰的情況,卷五《秦本紀》、卷四十三《趙世家》有簡略記載,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有更為詳盡的記載,可參看。 □楚軍來救指的是平原君趙勝帶領門客到楚國求救,楚春申君答應派兵。 見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魏軍來救即指信陵君竊符救趙事,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1)」,舉兵擊趙。 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栗腹,遂圍燕。 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2)。 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3)。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 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 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4)?夫天下以市道交(5),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1)孤:指死於長平之戰的趙軍士卒的遺孤。 (2)栗腹伐趙兵敗事,可參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趙世家》及《戰國策.燕策三》。 (3)假:代理。 (4)見:見解。 晚:遲鈍,落後。 (5)市道:商人做生意的手段。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 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 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 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 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1)。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2),以示尚可用。 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3)。 」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 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 」廉頗卒死以壽春。 (1)毀:詆毀,說壞話。 (2)被:同「披」。 (3)矢:同「屎」。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 常居代雁門(1),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2),市租皆輸入莫府(3),為士卒費。 日擊數牛饗士(4),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 為約曰:「匈奴即入盜(5),急入收保(6),有敢捕虜者斬。 」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7),不敢戰。 如是數歲,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 趙王讓李牧(8),李牧如故。 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余,匈奴每來,出戰。 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9)。 復請李牧。 牧杜門不出,固稱疾。 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十。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 匈奴數歲無所得。 終以為怯。 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 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 大縱畜牧,人民滿野。 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 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 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21),單于奔走。 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第4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