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述五人行跡,太史公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墨,而是依傳主的具體情況和行刺行劫的具體緣由,巧為剪裁和佈局。 曹沫劫持齊桓公,有管仲緣情理而諫說,桓公權利害而寬容,使曹沫身名兩全,所以,故事到這裡也就戛然而止,不復枝蔓。 專諸刺王僚,前邊略有鋪敘,但高潮段則由伏甲、具酒、藏刃和王前擘魚行刺幾個精彩細節組成,而以事成身死,其子得封為尾聲。 豫讓刺襄子,故事已近曲折,始終圍繞「義不二心」而襄子偏又義之這個矛盾衝突展開,最後以刺衣伏劍結束對傳主的記述。 聶政刺俠累故事就更曲折一些,前邊鋪敘聶政避仇市井,仲子具酒奉金情事,又在奉金問題上通過仲子固讓、聶政堅謝把「請」和「不許」的矛盾揭示出來,然後再用一段鋪敘聶政的心理活動,而以母死歸葬收束上文,以感恩圖報引起下文,在束上起下的過程中既交代了前段矛盾是如何解決的,又預示了下段行刺活動將怎樣展開。 「杖劍至韓段」是故事的高潮,寫得乾淨利落而又驚心駭目,令人不忍卒讀。 後又一波三折,寫了聶政姊哭屍為弟揚名的情事,從而深化了傳旨。 本傳最後寫荊軻刺秦王,太史公是帶著他的全部感情寫荊軻其人其事的,為我們刻畫出一個十分完整的敘事主人公形象。 一開始先用幾段文字依次交待荊軻身世籍貫,「好讀書擊劍」,曾「以術說衛元君」;曾游榆次,「與蓋聶論劍」;游邯鄲與魯勾前博。 這幾段文字,後兩段還插入兩個精彩的細節描寫。 這些,不僅對認識荊軻全人是必要的,而且對荊軻傳的主體部分起著鋪墊作用。 之後「荊軻既至燕」一段是故事的過渡。 在這一段中既寫了荊軻的交遊細節和生活細節,又引出了與後來故事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兩個人物,即高漸離和田光先生。 從「居頃之」到易水餞行,是故事的發展階段,諸多情事,以時間先後為序,逐一加以交待和描述,使荊軻其人的形象越來越豐滿。 其中易水餞行一段的場面描寫,為突出荊軻的氣質、性格、乃至整個精神風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為故事高潮的到來做好必要的鋪墊。 「遂至秦」段是故事的高潮,驚心動魄、流傳千古的「圖窮匕首見」的壯烈場面,就在本段。 「舞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舞陽」,「倚柱而笑,箕踞而罵」,以及「秦王環柱而走」等等細節,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把荊軻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形象質感化地突現出來。 其後是故事的結尾。 雖系結尾,也有深化傳旨的作用。 統觀所記五人文字,一人長似一人,而以荊軻的文字最長。 全傳凡五千餘字,而荊軻一人就佔去三千多字。 不僅長,而且故事性最強,即使用現代觀念和小說概念去分析衡量,說它是一篇精悍的短篇小說,恐怕也不會有多少爭議的。 太史公「遇一種題,便成一種文字」,本傳堪稱《史記》全書中「第一種激烈文字」(吳見思《〈史記〉論文》)。 從文學的角度看,這篇「最激烈文字」至今有它的巨大審美價值,特別是荊軻其人的傳記。 【譯文】 曹沫,是魯國人,憑勇敢和力氣侍奉魯莊公。 莊公喜愛有力氣的人。 曹沫任魯國的將軍,和齊國作戰,多次戰敗逃跑。 魯莊公害怕了,就獻出遂邑地區求和。 還繼續讓曹沫任將軍。 齊桓公答應和魯莊公在柯地會見,訂立盟約。 桓公和莊公在盟壇上訂立盟約以後,曹沫手拿匕首脅迫齊桓公,桓公的侍衛人員沒有誰敢輕舉妄動,桓公問:「您打算幹什麼?」曹沫回答說:「齊國強大,魯國弱小,而大國侵略魯國也太過分了。 如今魯國都城一倒塌就會壓到齊國的邊境了,您要考慮考慮這個問題。 」於是齊桓公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佔的土地。 說完以後,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壇,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談吐從容如常。 桓公很生氣,打算背棄盟約。 管仲說:「不可以。 貪圖小的利益用來求得一時的快意,就會在諸侯面前喪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對您的支持,不如歸還他們的失地。 」於是,齊桓公就歸還佔領的魯國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丟失的土地全部回歸魯國。 此後一百六十七年,吳國有專諸的事跡。 專諸,是吳國堂邑人。 伍子胥逃離楚國前往吳國時,知道專諸有本領。 伍子胥進見吳王僚後,用攻打楚國的好處勸說他。 吳公子光說:「那個伍員,父親、哥哥都是被楚國殺死的,伍員才講攻打楚國,他這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並不是替吳國打算。 」吳王就不再議伐楚的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殺掉吳王僚,就說:「那個公子光有在國內奪取王位的企圖,現在還不能勸說他向國外出兵。 」於是就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 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 諸樊知道季子札賢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遞下去,最後好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子札。 諸樊死去以後王位傳給了余祭。 余祭死後,傳給夷眛。 夷眛死後本當傳給季子札,季子札卻逃避不肯立為國君,吳國人就擁立夷眛的兒子僚為國君。 公子光說:「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麼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 」所以他常秘密地供養一些有智謀的人,以便靠他們的幫助取得王位。 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後,像對待賓客一樣地好好待他。 吳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 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余、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城,派延陵季子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 楚國出動軍隊,斷絕了吳將蓋余、屬庸的後路,吳國軍隊不能歸還。 這時公子光對專諸說:「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況且我是真正的繼承人,應當立為國君,季子即使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呀。 」專諸說:「王僚是可以殺掉的。 母老子弱,兩個弟弟帶著軍隊攻打楚國,楚國軍隊斷絕了他們的後路。 當前吳軍在外被楚國圍困,而國內沒有正直敢言的忠臣。 這樣王僚還能把我們怎麼樣呢。 」公子光以頭叩地說:「我公子光的身體,也就是您的身體,您身後的事都由我負責了。 」 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鎧甲的武士,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王僚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裡,門戶、台階兩旁,都是王僚的親信。 夾道站立的侍衛,都舉著長矛。 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匕首放到烤魚的肚子裡,然後把魚進獻上去。 到王僚跟前,專諸掰開魚,趁勢用匕首刺殺王僚,王僚當時就死了。 侍衛人員也殺死了專諸,王僚手下的人一時混亂不堪。 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擊王僚的部下,全部消滅了他們,於是自立為國君,這就是吳王闔閭。 闔閭於是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 此後七十多年,晉國有豫讓的事跡。 豫讓,是晉國人,以前曾經侍奉范氏和中行氏兩家大臣,沒什麼名聲。 他離開那裡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別地尊重寵幸他。 等到智伯攻打趙襄子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滅了智伯;消滅智伯以後,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 趙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 豫讓潛逃到山中,說:「唉呀!好男兒可以為瞭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應該為愛慕自己的人梳妝打扮。 現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報仇而獻出生命,用以報答智伯,那麼,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沒有什麼可慚愧的了。 」於是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身上藏著匕首,想要用它刺殺趙襄子。 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裡面還別著利刃,豫讓說:「我要替智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 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迴避他就是了。 況且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人啊。 」最後還是把他走了。 第4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