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死後,二世任命趙高任中丞相,無論大事小事都由趙高決定。 趙高自知權力過重,就獻上鹿,稱它為馬。 二世問左右侍從說:「這是鹿吧?」左右都說:「是馬」。 二世驚慌起來,以為自己迷惑,就把太卜召來,叫他算上一卦。 太卜說:「陛下春秋兩季到郊外祭祀,供奉宗廟鬼神,齋戒時不虔誠,所以才到這種地步。 可依照聖明君主的樣子再虞誠地齋戒一次。 」於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去齋戒。 整天在上林苑中遊玩射獵,一次有個行人走進上林苑中,二世親手把他射死。 趙高就讓他的女婿咸陽令閻樂出面彈劾,說是不知誰殺死了人,把屍體搬進上林苑中。 趙高就勸諫二世說「天子無緣無故殺死沒有罪的人,這是上帝所不允許的,鬼神也不會接受您的祭祀,上天將會降下災禍,應該遠遠地離去皇宮以祈禱消災。 」二世就離開皇宮到望夷宮去居住。 二世在望夷宮裡住了三天,趙高就假托二世的命運,讓衛士們都穿著白色的衣服,手持兵器面向宮內,自己進宮告訴二世說:「山東各路強盜大批大批地來了!」二世上樓台觀看,看到衛士拿著兵器朝向宮內,非常害怕,趙高立刻逼迫二世讓他自殺。 然後取過玉璽把它帶在自己身上,身邊的文武百官無一人跟從;他登上大殿時,大殿有好幾次都像要坍塌似的。 趙高自知上天不給予他皇帝之位,群臣也不會答應,就把秦始皇弟弟的弟弟叫來,把玉璽交給了他。 子嬰即位之後,擔心趙高再作亂,就假稱有病而不上朝處理政務,與宦官韓談和他的兒子商量如何殺死趙高。 趙高前來求見,詢問病情,子嬰就把他召進皇宮,命令韓談刺殺了他,誅滅了他的三族。 子嬰即位三個月,劉邦的軍隊就從武關打了進來,到達咸陽,文武百官都起義叛秦,不抵抗沛公。 子嬰和妻子兒女都用絲帶繫在自己脖子上,到軹道亭旁去投降。 劉邦把他們交給部下官吏看押。 項羽到達咸陽後把他們殺死,秦就這樣失去了天下。 太史公說:李斯以一個里巷平民的身份,遊歷諸侯,入關奉事秦國,抓住機會,輔佐秦始皇,終於完成統一大業。 李斯位居三公之職,可以稱得上是很受重用了。 李斯知道儒家《六經》的要旨,卻不致力於政治清明,用以彌補皇帝的過失,而是憑仗他顯貴的地位,阿諛奉承,隨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聽信趙高的邪說,廢掉嫡子扶蘇而立庶子胡亥。 等到各地已經群起反叛,李斯這才想直言勸諫,這不是太愚蠢了嗎!人們都認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細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 否則的話,李斯的功績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並論了。 【原文】【註解】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捨廁中鼠食不絜(1),近人犬,數驚恐之。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2),居大廡之下(3),不見人犬之憂。 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4),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5),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辭於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6),今萬乘方爭時(7),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8)。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9),人面而能強行者耳。 故詬莫大於卑賤十,而悲莫甚於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 (1)絜:同「潔」。 (2)積粟:存糧。 (3)大廡:堂下周圍有走廊的大房子。 (4)不肖:不才,沒本事,不正派。 (5)度:揣測,估計。 事:侍奉,服侍。 (6)時:時機,機會。 下文「馳騖之時」之「時」同此。 (7)萬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 因此以萬乘稱天子,本文中實用以指諸侯。 (8)布衣:指平民百姓。 馳騖:奔走。 (9)禽鹿:猶「禽獸」。 十詬:恥辱。 非:責難,反對。 無為:道家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 至秦,會莊襄王卒(1),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呂不韋舍人。 不韋賢之,任以為郎。 李斯因此得說,說秦王曰:「胥人者(2),去其幾也(3)。 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4)。 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5),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 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6),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7),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繼持金玉以遊說諸侯(8)。 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9),不肯者,利劍刺之。 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 秦王拜斯為客卿。 (1)會:恰巧,正逢。 (2)胥人:小人,平庸的人。 (3)幾:同「機」。 事情的跡兆,有「時機」、「機會」的意思。 (4)瑕釁:空隙,可乘之機。 忍:下狠心。 (5)五伯:即五霸。 對此古來有多種說法,但最為流行的是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6)由:通「猶」。 如同,好像。 騷除:即掃除。 騷,通「掃」。 (7)從:通「縱」。 即「合縱」。 戰國時東方六國聯合抵抗秦國的聯盟。 (8)繼(j□,機):攜帶。 (9)厚遺:多贈送禮品。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1),以作注溉渠,已而覺。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2)。 」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諫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3)。 昔繆公求士(4),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不產於秦(5),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6),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7),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8),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9)。 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十,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1)間:伺侯,刺探。 (2)一切:一概,一律。 (3)過:過失,錯誤。 (4)繆公:即秦穆公。 繆,同「穆」。 (5)產:出生。 (6)舉:攻克,佔領。 (7)包:吞併之意。 (8)膏腴:肥沃,肥美。 (9)施(yi,意):延續。 十杜:堵塞,杜絕。 內(na,吶):通「納」。 今陛下致昆山之王(1),有隨、和之寶(2),垂明月之珠(3),服太阿之劍(4),乘纖離之馬(5),建翠鳳之旗(6),樹靈鼉之鼓(7)。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8),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壁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不實外廄(9),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十。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治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擊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第4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