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1),而發兵擊趙。 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2)。 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 」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系武臣等家宮中(3),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1)族:滅族。 (2)又生一秦:又樹立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 (3)徙系:遷移囚禁。 陳王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1)。 張耳、陳餘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2)。 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 願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 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 」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 韓廣至燕,燕人因立廣為燕王。 趙王乃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 趙王間出(3),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與分趙地半,乃歸王。 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 張耳、陳餘患之。 有廝養卒謝其捨中曰(4):「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 」捨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餘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5)。 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趙王耳。 」曰:「君知張耳、陳餘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 」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 」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 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箠下趙數十城(6),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己邪?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顧其勢初定,未敢參分而王(7),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 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 今君乃囚趙王。 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 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8),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 」燕將以為然,乃歸趙王,養卒為御而歸。 (1)趣:通「促」。 急促,趕快。 (2)計:策略。 (3)間出:空暇外出。 (4)廝養卒:干雜活的兵。 (5)壁:營壘。 指軍營。 (6)杖馬箠:拿著馬鞭子。 杖:持,拿著。 箠:鞭子。 (7)參:三。 (8)左提右挈:相互扶持,協助。 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復使良略太原。 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 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1),不封,曰:「良嘗事我得顯幸。 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 」良得書,疑不信。 乃還之邯鄲,益請兵。 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 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2)。 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 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 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 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 」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 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 趙人多為張耳、陳餘耳目者,以故得脫出。 收其兵,得數萬人。 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3),而欲附趙,難;獨立趙後(4),扶以義,可就功。 」乃求得趙歇,立為趙王,居信都。 李良進兵擊陳餘,陳餘敗李良,李良走歸章邯。 (1)遺:給予,贈送。 (2)伏謁:拜見尊者,伏地而通姓名。 (3)羈旅:寄居作客。 (4)獨:唯,只能。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1)。 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2)。 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3),餉王離(4)。 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 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 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黶、陳澤往讓陳餘曰(5):「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6)。 」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 且余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 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黶、陳澤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7),安知後慮!」陳餘曰:「吾死顧以為無益(8)。 必如公言。 」乃使五千人令張黶、陳澤先嘗秦軍(9),至皆沒。 (1)夷:蕩平,摧毀。 (2)軍:駐紮、駐軍。 (3)甬道:通道,戰壕。 屬:連接。 (4)餉:運輸軍糧。 (5)讓:責備,責怪。 (6)十一二相全:十分之一二的獲勝希望。 (7)要:需要。 (8)顧:顧惜,顧念。 (9)嘗:嘗試,試探。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 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1),未敢擊秦。 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 章邯引兵解(2),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 涉間自殺。 卒存鉅鹿者(3),楚力也。 (1)壁:營壘。 這裡是駐紮、安營紮寨的意思。 (2)解:潰退。 (3)存:保全。 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 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 陳餘怒曰:「張黶、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 」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餘。 陳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1)!豈以臣為重去將哉?」乃脫解印綬(2),推予張耳。 張耳亦愕不受。 陳餘起如廁。 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3)』。 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 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4)。 而陳餘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5)。 張耳遂收其兵。 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 由此陳餘、張耳遂有郤(6)。 (1)望:怨恨,責備。 (3)印綬:印信,權力憑證。 綬:系印紐帶。 (3)以上二句,語見《國語·越語》,當是俗語。 意思是上天賜予的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 咎:災禍。 (4)麾下:將帥的大旗之下,即部下。 麾:古代用以指揮作戰的旗幟。 (5)趨:疾走,快步而行。 (6)郤:縫隙。 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趙王歇復居信都。 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 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游(1),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國。 陳餘客多說項羽曰:「陳餘、張耳一體有功於趙。 」項羽以陳餘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2),而徙趙王歇王代。 (1)雅游:久習於交遊。 雅,一向,素來。 (2)《史記會注考證》引錢泰吉曰:「『縣』下『以』字衍。 《漢書》無。 」 張耳之國,陳餘愈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 」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餘乃使夏說說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1),請以南皮為扞蔽(2)。 」田榮欲樹黨於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餘。 陳餘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 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3),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 」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4)。 東井者,秦公也(5)。 先至必霸。 楚雖強,後必屬漢。 」故耳走漢。 漢王亦還定三秦(6),方圍章邯廢丘。 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1)假:借。 (2)扞蔽:遮擋護衛的屏障。 扞:護衛,遮擋。 (3)歸故:老交情。 (4)五星聚:也叫五星連珠。 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時見於一方,附會為吉祥徵兆。 (5)以上二句的意思是,井宿的分野是秦國。 古人認為地上區域的劃分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 天區的變化預兆地上區域的吉凶。 天上為分星,地上叫分野。 (6)還定三秦:回師平定三秦。 三秦:原秦地,後分為雍王、塞王、翟王所治。 陳餘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 趙王德陳餘(1),立以為代王。 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王(2),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1)德:感念恩德。 (2)傅:輔佐。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 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 」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餘。 陳餘乃遣兵助漢。 漢之敗於彭城西,陳餘亦復覺張耳不死,即背漢。 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 漢立張耳為趙王。 漢五年,張耳薨,謚為景王(1)。 子敖嗣立為趙王。 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 (1)謚:古代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後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封號。 第4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