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蔽(1),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 高祖箕踞詈(2),甚慢易之(3)。 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 生平為氣(4),乃怒曰:「吾王孱王也(5)!」說王曰:「夫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6),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嚙其指出血(7),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8),賴高祖得復國,德流子孫,秋毫皆高祖力也(9)。 願君無復出口。 」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 吾王長者,不倍德十。 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主,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 (1)袒:解去外衣露出短襦。 以示恭敬。 蔽:帶上套袖。 :革制的袖套,用以束衣袖、射箭或操作。 (2)箕踞:席地而座,伸開兩足,狀如簸箕。 這是傲慢不敬的坐式。 詈(li,力):罵,責罵。 (3)慢易:輕慢不恭。 (4)為氣:性格豪爽,易於衝動。 (5)孱(chan,禪):軟弱。 (6)今王事高祖甚恭:事出漢七年,而在直接引語中稱高祖,殊失當。 蓋高祖為劉邦死後的廟號,當比謚號更晚。 這種情況下文尚有多處。 《漢書》同傳中稱之為「皇帝」或「帝」是對的。 (7)嚙(nie,聶):咬。 (8)先人:對死去的長輩的稱呼。 (9)秋毫:鳥獸入秋新長出來的細微之毛。 以喻微細。 十倍:通「背」,違背。 污:玷污,連累。 坐:入罪,定罪。 這裡指擔當所犯的罪責。 漢八年,上從東垣還(1),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2),要之置廁(3)。 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 」「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 (1)上:皇帝。 (2)壁人:把人藏於夾壁牆中。 (3)要之置廁:欄截殺死放置在隱蔽處。 要:半途攔截。 廁:通「側」,旁邊。 引申為隱蔽處。 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1)。 於是上皆並逮捕趙王、貫高等。 十餘人皆爭自剄(2),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並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3)!」乃車膠致(4),與王詣長安(5)。 治張敖之罪。 上乃詔趙群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 貫高與客孟舒等十餘人(6),皆自髡鉗(7),為王家奴,從來。 貫高至,對獄(8),曰:「獨吾屬為之(9),王實不知。 」吏治榜笞數千十,剌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 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 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 」中大夫洩公曰:「臣之邑子(13),素知之。 此故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14)。 」上使洩公持節問之箯輿前(15)。 仰視曰:「洩公邪?」洩公勞苦如生平歡,與語,問張王果有計謀不(16)。 高曰:「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17),豈以王易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 」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18)。 於是洩公入,具以報,上乃赦趙王。 (1)上變告之:向皇帝秘密報告貫高謀反。 (2)剄:用刀割脖子。 (3)白:辯白,洗刷。 (4)車:帶有籠子的囚車。 膠致:囚籠柵檻密切牢固。 致,密。 (5)詣:前往;到……去。 (6)貫高與:《史記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說,此三字疑為衍文。 (7)髡(k□n,昆)鉗:一種剃去頭髮而用鐵圈束頸的刑罰。 (8)對獄:回答審問。 (9)屬:等人,等輩。 十榜笞:捶擊,鞭打。 剌剟(du□,多)剌。 而:你。 (13)邑子:同鄉人。 (14)不侵:不受侵辱。 然諾:答應,允諾。 (15)節:符節,憑證。 箯輿:竹編的輿床,類現在竹床。 (16)不:相當於「否」。 (17)三族:說法不一。 一說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說父、子、孫。 此處從父母,兄弟、妻子。 論:依法判處。 以:通「已」,已經。 (18)本指:原意。 指,通「旨」。 狀:情況。 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洩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 」因赦貫高。 貫高喜曰:「吾王審出乎(1)?」洩公曰:「然。 」洩公曰:「上多足下(2),故赦足下。 」貫高曰:「所以不死一身無餘者,白張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吾責已塞(3),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殺之名,何面目復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於心乎?」乃仰絕骯(4),遂死。 當此之時,名聞天下。 張敖已出,以尚魯元公主故(5),封為宣平侯。 於是上賢張王諸客,以鉗奴從張王入關(6),無不為諸侯相、郡守者。 及孝惠、高後、文帝、孝景時,張王客子孫皆得為二千石。 (1)審:確實。 (2)多:推重,讚美。 (3)塞:得到補救。 引申為盡到責任。 (4)絕:斷。 骯:喉嚨。 (5)尚:高攀婚姻。 這裡特指娶公主為妻。 (6)鉗奴:遭受剃髮,用鐵圈束頸的人。 張敖,高後六年薨。 子偃為魯元王。 以母呂後女故,呂後封為魯元王。 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 高後崩,諸呂無道(1),大臣誅之,而廢魯元王及樂昌侯、信都侯。 孝文帝即位,復封故魯元王偃為南宮侯,續張氏。 (1)諸呂:指呂後的侄兒呂產、呂祿等人。 太史公曰:張耳、陳餘,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1),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 然張耳、陳餘始居約時(2),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3)。 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4),後相倍之戾也(5)!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太伯、延陵季子異矣(6)。 (1)廝役:為人驅使的奴僕。 指干勤雜活計的奴僕。 (2)始居約時:當初貧賤不得意時。 約:緊縮節儉。 引申為貧賤。 (3)顧問:顧慮,顧及。 (4)鄉:同「向」。 從前,過去。 (5)戾:乖張,暴戾。 (6)殆:大概,恐怕。 回目錄 《史記》譯注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王學孟 譯注 【說明】 這一篇是魏豹、彭越的合傳。 《史記》中的合傳,多以類相從。 他們都曾在魏地,都曾「固賤」,「南面稱孤」,心懷二志導致身首異地:這是他們命運的相似之處。 但是,作者對二人的處理,其筆法卻有明顯的差異。 首先,是詳略不均。 敘魏豹略,有如蜻蜓點水,筆墨極省。 寫彭越詳,婉若潑墨成畫,筆墨飽和而酣暢,是極富功力的。 彭越出身江洋大盜,卻極富軍事才能。 起初「少年」勸他起事,他以「兩龍相鬥,且待之」而拒絕。 一年後,在「澤間少年」及其眾人強請之下方才答應。 面對一夥烏合之眾,他以「後期者斬」予以約束;以「誅最後者一人」殺一儆百,震懾了這伙亡命之徒。 作者通過幾個特定的細節,表現了他的深謀遠慮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其次,是側重點不同。 寫魏豹側重於反覆無常,時反時從。 酈生說魏豹一節,則通過魏豹之口,道出漢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禮節」的待人態度,正與豹之反覆叛漢為因果。 寫彭越重在記述其功。 從沛公擊昌邑始,他就助漢擊楚,於濟陰大破楚軍,得魏地十餘城。 其後又復下昌邑二十餘城,「得谷十餘萬斛,以給漢王食」。 最後率師大會垓下,攻破楚軍,立為梁王。 他「席捲千里,南面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 太史公的贊語,對功名聞天下的彭越是十分中肯的。 《史記》中的許多故事寫得悲壯慘烈,從而帶有濃重的悲壯色彩和悲壯的氣氛,形成悲劇性的歷史人物。 彭越以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攻城略地,屢立戰功,不怕挫折,輾轉南北,一生轟轟烈烈,僅僅因漢王徵兵未親自前往,就獲罪漢王,又被呂後設下圈套,遭到夷其宗族的可悲下場。 作者給予悲壯美的描寫,產生悲壯美的效果。 而魏咎,在兵臨城下的緊迫關頭,他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著想,提出降服條件,談判成功後自焚而死,給人以氣概豪邁、悲壯慷慨的感受。 【譯文】 魏豹,原是六國時魏國的公子。 他的哥哥叫魏咎,原來魏國時被封為寧陵君。 秦國滅亡魏國,就把他放逐外地廢作平民百姓。 陳勝起義稱王,魏咎前往追隨他。 陳王派魏國人周市帶兵奪取魏國的土地,魏地被攻佔後,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擁立周市為魏王,周市說:「天下混亂,忠臣才能顯現出來。 現在天下都背叛秦國,從道義上講,一定要擁立魏王的後代才可以。 」齊國、趙國各派戰車五十輛,協助周市做魏王。 周市辭謝不肯接受,卻到陳國迎接魏咎。 往返五次,陳王才答應把魏咎放回去立為魏王。 第4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