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郎中令循病,眾醫皆以為蹶入中(1),而刺之。 臣意診之,曰:「湧疝也(2),令人不得前後溲(3)。 」循曰:「不得前後溲三日矣。 」臣意飲以火齊湯(4),一飲得前〔後〕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疾愈。 病得之內。 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右口氣急(5),脈無五臟氣,右口脈大而數(6)。 數者中下熱而湧,左為下(7),右為上(8),皆無五臟應,故曰湧疝。 中熱,故尿赤也。 (1)蹶入中:從下厥起向上逆行進入腹胸之中的病。 蹶,通「厥」。 (2)湧疝:指腹疼痛大小便困難的疾病。 (3)前後溲:前溲即小便,後溲即大便。 (4)火齊湯:湯劑名,原方已佚。 (5)右口:右手寸口脈。 寸口,在兩手橈骨頭內側橈動脈流經處。 (6)脈大:指脈象壯盛有力。 數:屢次,頻繁。 (7)左為下:指左手寸口脈大而數那麼熱邪向下行。 (8)右為上:指右手寸口脈大而數那麼熱邪向上逆行。 齊中御府長信病,臣意入診其脈,告曰:「熱病氣也(1)。 然暑汗,脈少衰(2),不死。 」曰:「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已則熱(3)。 」信曰:「唯(4),然!往冬時,為王使於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樑頗壞,信則車轅未欲渡也(5),馬驚,即墮,信身入水中,幾死,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6),有閒而身寒(7),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 」臣意即為之液湯火齊逐熱(8),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身無病者。 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並陰(9)。 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十」。 切之不交,並陰。 並陰者,脈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活也。 腎氣有時閒濁,在太陰脈口而希(11),是水氣也。 腎固主水(12),故以此知之。 失治一時,即轉為寒熱。 (1)熱病氣:熱病的脈氣。 (2)少衰:稍有減弱。 少,通「稍」。 (3)已:止,停止。 (4)唯:應答之聲,猶如「是」、「嗯」。 (5)(l□n,覽):通「攬」。 (6)濡:沾濕。 (7)有閒:頃刻,一會兒。 閒,通「間」。 (8)液湯火齊:古方劑名,已亡佚。 液湯,藥液。 (9)並陰:指熱併入於內。 陰,裡,內部。 十陽:指外表。 (11)太陰脈口:即「寸口」。 (12)固:本來,原來。 齊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癉客脬(1),難於大小溲,尿赤。 」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再飲病已,尿如故。 病得之流汗出(2)。 者,去衣而汗晞也(3)。 所以知齊王太后病者,臣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濕然風氣也。 脈法曰:「沉之而大堅(4),浮之而大緊者(5),病主在腎。 」腎切之而相反也,脈大而躁。 大者,膀胱氣也;躁者,中有熱而尿赤。 (1)風癉客脬(p□o,拋):風熱侵入膀胱。 癉,熱症。 客,中醫稱風寒侵入為客。 脬,通「胞」,膀胱。 (2):王念孫《讀書雜誌》認為通「滫(x□u,朽),臭水:尿。 (3)晞:干,乾燥。 (4)沉:用力較重切脈,手指重按至骨。 (5)浮:用力較輕切脈,手指觸及皮膚表面。 齊章武裡曹山跗病,臣意診其脈,曰:「肺消癉也(1),加以寒熱。 」即告其人曰:「死,不治。 適其共養(2),此不當醫治。 」法曰「後三日而當狂,妄起行,欲走;後五日死。 」即如期死。 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內。 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肺氣熱也。 脈法曰:「不平不鼓(3),形(4)」。 此五臟高之遠數以經病也,故切之時不平而代(5)。 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並至,乍躁乍大也。 此兩絡脈絕,故死不治。 所以加寒熱者,言其人屍奪(6)。 屍奪者,形;形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飲毒藥也(7)。 臣意未往診時,齊太醫先診山跗病,炙其足少陽脈口,而飲之半夏丸(8),病者即洩注,腹中虛;又灸其少陰脈(9),是壞肝剛絕深十,如是重損病者氣,以故加寒熱。 所以後三日而當狂者,肝一絡連屬結絕乳下陽明(11),故絡絕,開陽明脈,陽明脈傷,即當狂走。 後五日死者,肝與心相去五分(12),故曰五日盡(13),盡即死矣。 (1)肺消癉:即肺消,是一種口渴、尿黃的內熱病症。 (2)適:適合,滿足。 共,通「供」。 (3)不平不鼓:脈搏的搏動時起時伏,搏動無力。 (4)形:身形羸弱。 ,通「弊」。 (5)代:代脈。 (6)屍奪:精神渙散軀體如屍。 (7)關:由,通過。 灸:用燃燒的艾絨熏烤穴位來治病。 毒藥:藥性猛烈的藥物。 (8)半夏丸:丸劑名,原方已佚。 (9)少陰脈:即足少陰腎經,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十肝剛:肝臟的陽氣。 (11)絕:橫穿,橫過。 陽明:即足陽明胃經,此經脈經過乳房下面。 (12)肝與心相去五分:肝脈和心脈相距五分。 中醫診脈法,左右手橈骨莖突處稱「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 左手關部可得肝病脈象,左手寸部可得心病脈象。 (13)盡:耗盡。 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1),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2)。 」臣意即謂齊太僕臣饒、內史臣由曰:「中尉不復自止於內,則三十日死。 」後二十餘日,溲血死(3)。 病得之酒且內。 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4),是脾氣也。 右脈口氣至緊小(5),見瘕氣也(6)。 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 三陰俱摶者(8),如法;不俱摶者,決在急期(9);一摶一代者,近也十。 故其三陰摶,溲血如前止。 (1)少腹:小腹。 (2)遺:遺存。 積瘕:腹腔內有腫塊的病。 (3)溲血:尿血。 (4)卒然:猝然。 卒,通「猝」。 (5)右脈口:即右手寸口脈。 緊:緊脈,脈搏動緊張有力,形如轉索。 (6)見:出現,顯現。 (7)以次相乘:中醫學說認為,五臟之間有著相生相剋的關係,如相互克制太過,叫做相乘,這裡潘滿如的病是脾乘腎,腎乘心,心乘肺,肺乘肝,肝乘脾。 (8)三陰俱摶:指太陰、少陰、厥陰三陰脈一齊出現。 摶,會合在一起。 (9)急期:指短期。 十近:指死期臨近。 陽虛侯相趙章病(1),召臣意。 眾醫皆以為寒中(2),臣意診其脈曰:「迵風」。 迵風者,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2)。 法曰「五日死」,而後十日乃死。 病得之酒。 所以知趙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脈來滑(3),是內風氣也(4)。 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為前分界法。 後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髒實(5),中髒實故過期。 師言曰「安谷者過期(6),不安谷者不及期」。 (1)相:丞相。 (2)寒中:寒氣入侵於內裡。 (3)迵風:古病名,是風氣入侵內臟,使腸胃不能容留消化食物。 (2)嗌:咽喉。 (3)滑:即滑脈,切脈時手指感到往來流暢圓滑的脈象。 (4)內風氣:內風病的脈氣,這種脈象是因體內臟腑功能失調而形成。 (5)中髒實:指腸胃能容留消化食物。 實,指被米粥充實。 (6)安谷:指腸胃能容留食物。 濟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蹶胸滿(1)。 」即為藥酒,盡三石(2),病已。 得之汗出伏地。 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心脈濁。 病法「過入其陽(3),陽氣盡而陰氣入」。 陰氣入張(4),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胸滿。 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 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5)。 (1)風蹶:中醫指外界風、寒、濕氣入侵體內向上逆行所造成的疾病。 (2)石:漢代度量單位,一石重一百二十斤。 一說「石」當為「日」字。 (3)過:過失,這裡指病邪。 (4)入張:入侵擴張,意指陰氣內盛。 張,擴張,囂張。 (5)出及瀺水:病邪隨著淋漓汗液流出。 及,隨著。 瀺,流水聲,這裡指汗液淋漓而出。 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1),眾醫皆以為風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陽脈。 臣意診其脈,曰:「病氣疝(2),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溲,而尿赤。 病見寒氣則遺尿(3),使人腹腫。 」出於病得之欲尿不得,因以接內。 所以知出於病者,切其脈大而實,其來難,是蹶陰之動也(4),脈來難者,疝氣之客於膀胱也。 腹之所以腫者,言蹶陰之絡結小腹也。 蹶陰有過則脈結動,動則腹腫。 臣意即灸其足蹶陰之脈,左右各一所(5),即不遺尿而溲清,小腹痛止。 即更為火齊湯以飲之,三日而疝氣散,即愈。 (1)命婦:有封號的婦女。 出於:命婦名。 (2)氣疝:腹中時時脹痛的疾病。 (3)遺尿:小便失禁。 (4)蹶陰:經脈名。 動:變動,變化。 (5)所:處,指穴位。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1),臣意告曰:「熱蹶也(2)。 」則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無出血(3),病旋已(4)。 病得之飲酒大醉。 第5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