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從前。 (2)熱蹶:病名,因受邪熱,阻礙陽氣運行,而使手足厥冷的病。 (3)案:通「按」。 (4)旋:旋即,很快。 濟北王召臣意診脈諸女子侍者,至女子豎,豎無病。 臣意告永巷長曰(1):「豎傷脾,不可勞,法當春嘔血死。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2)?」王曰:「是好為方,多伎能(3),為所是案法新(4),往年市之民所(5),四百七十萬,曹偶四人(6)。 」王曰:「得毋有病乎?」臣意對曰:「豎病重,在死法中。 」王召視之,其顏色不變,以為不然,不賣諸侯所。 至春,豎奉劍從王之廁(7),王去,豎後,王令人召之,即僕於廁,嘔血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同)法病內重,毛髮而色澤(8),脈不衰,此亦(關)內〔關〕之病也。 (1)永巷:宮女所居的長巷。 (2)才人:指才女。 (3)伎:通「技」。 (4)為所是案法新:《史記索隱》認為此句是「謂於舊方技能生新意也」。 案,通「按」,查考。 法,舊例,過去的方法。 新,指新方法,新花樣。 (5)市:買。 民所:民間。 (6)曹偶:儕輩,同類,指同樣的人。 (7)奉:通「捧」。 (8)色澤:面色潤澤。 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1),即為苦參湯(2),日嗽三升(3),出入五六日,病已。 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1)左大陽明脈:即左手陽明大腸經,其循行路線經牙齒。 (2)苦參湯:原方已佚。 苦參性味苦寒,可清熱除濕,祛風殺蟲。 (3)嗽:通「漱」,含漱。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1),來召臣意。 臣意往,飲以莨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 臣意複診其脈,而脈躁。 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齊(3),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4)。 (1)美人:妃嬪的名稱之一。 不乳:難產。 乳,生孩子。 (2)莨:即「莨菪」,藥性苦寒、有毒,服少量可以有解痙、鎮靜作用。 (3)消石:即朴硝,能破瘀通滯。 (4)比:類似。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1),臣意見之食閨門外(2),望其色有病氣。 臣意即告宦者平(3)。 平好為脈,學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傷脾氣也,當至春鬲塞不通(4),不能食飲,法至夏洩血死。 」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 」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時入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5),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 」相即召舍人(奴)而謂之曰:「公奴有病不(6)?」舍人曰:「奴無病,身無痛者。 」至春果病,至四月,洩血死。 所以知奴病者,脾氣周乘五臟(7),傷部而交(8),故傷脾之色也,望之殺然黃(9),察之如死青之茲十。 眾醫不知,以為大蟲(11),不知傷脾。 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氣黃(12),黃者土氣也(13),土不勝木(14),故至春死。 所以至夏死者,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內關(15)」,內關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16)。 若加以一病,死中春(17);一愈順(18),及一時(19)。 其所以四月死者,診其人時愈順。 愈順者,人尚肥也(20)。 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灸)〔炙〕於火而以出見大風也(21)。 (1)舍人奴:家臣的奴僕。 舍人,門客,家臣。 (2)閨門:宮中小門。 (3)宦者:宦官。 (4)鬲塞:阻塞。 鬲,通「隔」。 (5)盡食:沒完沒了吃飯。 盡,竭盡。 (6)不:通「否」。 (7)周乘:遍乘,遍傳。 (8)傷部而交:傷脾的色澤交錯出現在臉上某些部位。 部,色部,臉上某些部位的色澤能反映五臟的病變,醫家稱之為色部。 (9)殺然黃:枯黃色。 殺,凋落。 十死青之茲:死草般的青色。 茲:草蓆,意謂死草。 (11)大蟲:蛔蟲。 (12)胃氣黃:脾胃病臉色發黃。 (13)黃者土氣也: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屬土,色黃,所以說黃色是脾土的顏色。 (14)土不勝木: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屬土,肝屬木,肝在春天時功能最強,於是患病的脾臟難以耐受,故說「土不勝木」。 (15)脈順清:脈搏正常。 順,和順。 清,清正,無濁邪。 (16)急然:一說「急」當作「忽」,古代長度單位,形容極小。 (17)中春:即仲春,陰曆二月。 (18)愈:通「愉」,愉快。 (19)及:延及,延長。 (20)人尚肥:指人形體豐滿。 (21)炙於火:受到火的烘烤。 菑川王病,召臣意診脈,曰:「蹶上為重(1),頭痛身熱,使人煩懣。 」臣意即以寒水拊其頭(2),刺足陽明脈(3),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病得之沐發未干而臥。 診如前,所以蹶,頭熱至肩。 (1)上為重:上部症狀嚴重、明顯。 (2)拊:拍。 (3)足陽明脈:這條經脈循行經過頭部,所以針刺這條經脈的穴位能治頭疼。 齊王黃姬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 諸客坐,未上食。 臣意望見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1),君要脅痛不可俛仰(2),又不得小溲。 不亟治,病即入濡腎(3)。 及其未捨五臟(4),急治之。 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痺』也(5)。 」宋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 往四五日,天雨,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6),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復置之。 暮,要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 」建病得之好持重。 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見其色,太陽色干(7),腎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8),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 臣意即為柔湯使服之(9),十八日所而病癒。 (1)往四五日:四五天前。 (2)要:通「腰」。 俛(f□,府):同「俯」。 (3)濡:浸漬,浸潤。 (4)捨:住宿,猶言滯留。 (5)腎痺:病名,因風寒濕氣滯阻於腎所造成的腰疼。 (6)倩:女婿。 京:倉廩。 (7)太陽色干:太陽穴處色澤枯乾。 (8)腎部:腎臟在臉上的色部,在兩頰處。 要:通「腰」。 枯四分所:指腎部有四分左右的位置色澤枯乾,據此可推斷出腰疼已四五天。 (9)柔湯:方劑名,原方已佚。 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要背痛,寒熱(1),眾醫皆以為寒熱也(2)。 臣意診脈,曰:「內寒,月事不下也(3)。 」即竄以藥(4),旋下,病已。 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嗇而不屬(5)。 嗇而不屬者,其來難(6),堅(7),故曰月不下。 肝脈弦,出左口(8),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1)寒熱:指惡寒發熱的病症。 (2)寒熱:寒熱病。 (3)月事不下:閉經。 月事,月經。 (4)竄:熏灸使藥力達到患處。 (5)嗇而不屬:澀滯不連續。 嗇,通「澀」。 (6)難:艱難。 (7)堅:堅實有力。 (8)出左口:肝脈在左手寸口脈的關部,韓女的脈象超出寸口的位置,是肝氣鬱盛的表現。 臨菑氾裡女子薄吾病甚,眾醫皆以為寒熱篤(1),當死,不治。 臣意診其脈,曰:「蟯瘕(2)。 」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慼慼然(3)。 臣意飲芫華一撮(4),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 病蟯得之於寒濕,寒濕氣宛篤不發(5),化為蟲。 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6),其尺索刺粗(7)而毛美奉發,是蟲氣也。 其色澤者,中髒無邪氣及重病。 (1)篤:病勢沉重。 (2)蟯瘕:蟯蟲聚積形成的腫塊。 (3)循:指觸按患病的部位。 慼慼然:憂懼的樣子,形容病人因疼痛拒按。 (4)芫華:即「芫花」,藥性辛溫有毒,可治癰腫,並可殺蟲。 (5)宛篤不發:鬱積深厚不能發散。 (6)尺:尺部。 (7)尺索刺粗:尺部脈緊而粗大有力。 齊淳於司馬病,臣意切其脈,告曰:「當病迵風。 迵風之狀,飲食下嗌輒後之。 病得之飽食而疾走。 」淳於司馬曰:「我之王家食馬肝(1),食飽甚。 見酒來,即走去,驅疾至捨(2),即洩數十出。 」臣意告曰:「為火齊米汁飲之,七八日而當愈。 」時醫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謂左右閣都尉曰:「意以淳於司馬病為何?」曰:「以為迵風,可治。 」信即笑曰:「是不知也。 淳於司馬病,法當後九日死。 」即後九日不死,其家復召臣意。 臣意往問之,盡如意診。 臣即為一火齊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 所以知之者,診其脈時,切之,盡如法。 其病順(3),故不死。 (1)馬肝:性熱有毒,誤食致人死命。 (2)驅疾:驅趕坐騎快跑。 (3)病順:病情和脈象相順應。 第5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