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中郎破石病,臣意診其脈,告曰:「肺傷,不治,當後十日丁亥溲血死。 」即後十一日,溲血而死。 破石之病,得之墮馬韁石上(1)。 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脈,得肺陰氣(2),其來散,數道至而不一也(3)。 色又乘之(4)。 所以知其墮馬者,切之得番陰脈(5)。 番陰脈入虛裡,乘肺脈。 肺脈散者,固色變也乘之(6)。 所以不中期死者,師言曰:「病者安谷即過期,不安谷則不及期」。 其人嗜黍,黍主肺(7),故過期。 所以溲血者,診脈法曰「病養喜陰處者順死(8),養喜陽處者逆死(9)」。 其人喜自靜,不躁,又久安坐,伏幾而寐,故血下洩。 (1)僵:倒下。 (2)肺陰氣:肺陰脈,這是肺的敗脈,是死的證狀。 (3)數道至而不一:脈氣從幾條道上而來不一致。 (4)色又乘之:指面色又出現心剋伐肺的容色。 (5)番陰脈:即反陰脈,據中醫理論,心屬陽髒,肺屬陰髒,散脈是心臟的病脈,在肺的脈部切到散脈,這是陽脈佔居陰位,稱反陰脈。 (6)固色:本來的顏色,肺病面色白。 (7)黍主肺:五穀和五臟的對應關係中是黍主肺,黍有補養肺臟的作用。 (8)養:調養。 陰:指靜。 順死:氣血下行而死。 (9)陽:指動,活動。 逆死:氣血上逆而死。 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1)。 臣意往過之,遂謂意曰:「不肖有病(2),幸診遂也(3)。 」臣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 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石之為藥精悍(4),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 色將發臃。 」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5),陽石以治陽病(6)』。 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7),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 」臣意曰:「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8),起度量(9),立規矩十,稱權衡(11),合色脈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12),乃可以論。 論曰『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 夫悍藥入中,則邪氣辟矣(13),而宛氣愈深(14)。 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15),不可以剛藥』。 剛藥入則動陽(16),陰病益衰,陽病益箸(17),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18),忿發為疽。 」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為疽發乳上,入缺盆(19),死。 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紀(20)。 拙工有一不習(21),文理陰陽失矣(22)。 (1)練五石:煉五石散。 練,通「煉」。 五石,把五種礦石藥放到一起煉製,稱作五石散,據記載五石散配方不盡相同。 (2)不肖:自謙之詞。 (3)幸:希望。 (4)精悍:指藥力猛烈。 (5)陰石:指性寒的石藥。 (6)陽石:指性熱的石藥。 (7)水火:指寒熱。 (8)審:審慎。 (9)起度量:猶言確立標準。 起,立。 度量,古代計算長度和體積的工具。 十規矩:圓規和曲尺一類測量圓和直角的工具。 (11)權衡:斟酌。 權,秤錘。 衡,秤桿。 (12)息:呼吸。 (13)辟:彰明,突出。 (14)宛:鬱積。 (15)「二陰」兩句的意思是,外寒多於內熱的病症。 陰指少陰,屬寒症。 陽指少陽,多鬱火。 二,二成。 一,一成。 (16)動:摧動。 (17)箸:通「著」,顯著,這裡指強盛。 (18)俞:通「腧」,腧穴,人體穴位的總稱。 (19)缺盆:鎖骨上窩,此處有「缺盆穴」。 (20)經紀:綱紀,原則。 (21)拙工:拙劣的醫生,平庸的醫生。 (22)文理:條理。 文,通「紋」。 齊王故為陽虛侯時,病甚,眾醫皆以為蹶。 臣意診脈,以為痺,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 臣意即以火齊粥且飲(1),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也入六日,病已。 病得之內。 診之時不能識其經解,大識其病所在(2)。 (1)火齊粥:方劑名,原方已佚。 (2)大識:大略知道。 臣意嘗診安陽武都裡成開方,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沓風(1),三歲四支不能自用(2),使人喑(3),喑即死。 今聞其四支不能用,喑而未死也。 病得之數飲酒以見大風氣。 所以知成開方病者,診之,其脈法奇咳言曰「髒氣相反者死」。 切之,得腎反肺(4),法曰「三歲死」也。 (1)苦沓風:被沓風病所苦。 沓風,風病名。 (2)支:通「肢」。 (3)喑:失音,不能說話。 (4)腎反肺:在肺的脈位切到反映腎情況的脈,這是腎病影響到肺的表現,中醫稱為「腎反肺」。 安陵阪裡公乘項處病,臣意診脈,曰:「牡疝。 」牡疝在鬲下,上連肺。 病得之內。 臣意謂之:「慎毋為勞力事,為勞力事則必嘔血死。 」處後蹴踘(2),要蹶寒,汗出多,即嘔血。 臣意複診之,曰:「當旦日日夕死(3)。 」即死。 病得之內。 所以知項處病者,切其脈得番陽(4)。 番陽入虛裡,處旦日死。 一番一絡者(5),牡疝也。 (1)牡疝:陽疝。 疝病多發生在腹腔內,腹屬陰。 項處腹痛牽連到胸,胸屬陽,故稱牡疝。 牡,指雄性禽獸。 (2)蹴踘:古代軍中一種習武的遊戲,類似今天的足球。 踘,通「鞠」,古代的一種球。 (3)旦日:第二天,明天。 日夕:黃昏。 (4)番陽:即反陽脈。 疝病多與腎臟有關,此病在肺部切到腎病的脈象,在陽部見到陰脈,故稱反陽脈。 (5)一番一絡:一方面切得反陽脈,一方面疝痛上連於肺。 番,反陽脈。 絡,連。 臣意曰:他所診期決死生及所治已病眾多(1),久頗忘之,不能盡識(2),不敢以對。 (1)期:預期。 治已:治癒。 已,止。 (2)識:記住。 問臣意:「所診治病,病名多同而診異,或死或不死,何也?」對曰:「病名多相類,不可知,故古聖人為之脈法,以起度量,立規矩,縣權衡(1),案繩墨(2),調陰陽(3),別人之脈各名之(4),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有數者能異之(5),無數者同之。 然脈法不可勝驗,診疾人以度異之,乃可別同名,命病主在所居(6)。 今臣意所診者,皆有診籍(7)。 所以別之者,臣意所受師方適成,師死,以故表籍所診(8),期決死生,觀所失所得者合脈法,以故至今知之。 」 (1)縣權衡:斟酌、權衡。 縣,通「懸」,懸掛。 權衡,指稱量。 (2)案繩墨:依照規則。 案,通「按」,按照,依照。 繩墨,木工劃線取直的工具,此指法度、規則。 (3)調陰陽:測度陰陽的盛衰。 調,計算,測量。 (4)別:區別,辨識。 (5)有數者:醫術精妙的人。 數,通「術」。 (6)命:說出。 (7)診籍:記錄診斷治療情況的簿冊,猶如醫案,病歷一類的文字材料。 (8)表:表明,記明。 問臣意曰:「所期病決死生,或不應期(1),何故?」對曰:「此皆飲食喜怒不節,或不當飲藥(2),或不當針灸,以故不中期死也(3)。 」 (1)應期:符合預定的日期。 (2)不當:不恰當。 (3)中期:按期。 問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論藥用所宜,諸侯王大臣有嘗問意者不?及文王病時,不求意診治,何故?」對曰:「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皆使人來召臣意,臣意不敢往。 文王病時,臣意家貧,欲為人治病,誠恐吏以除拘臣意也(1),故移名數(2),左右不修家生,出行遊國中,問善為方數者事之久矣,見事數師,悉受其要事(3),盡其方書意,及解論之。 身居陽虛侯國,因事侯。 侯入朝,臣意從之長安,以故得診安陵項處等病也。 」 (1)除:拜官授職,委任官職。 (2)移名數:遷移名籍。 (3)要事:主要的事,此指主要的本領。 問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狀?」臣意對曰:「不見文王病,然竊聞文王病喘,頭痛,目不明。 臣意心論之(1),以為非病也。 以為肥而蓄精(2),身體不得搖,骨肉不相任(3),故喘,不當醫治。 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趨(4),年三十當疾步,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臥,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5)。 』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不應天道四時(6)。 後聞醫灸之即篤,此論病之過也(7)。 臣意論之,以為神氣爭而邪氣入(8),非年少所能復之也,以故死。 所謂氣者,當調飲食,擇晏日(9),車步廣志十,以適筋骨肉血脈,以瀉氣。 故年二十,是謂『易(11)』,法不當砭灸,砭灸至氣逐(12)。 (1)心論:心中分析,主觀分析。 (2)蓄精:蓄積脂膏,蓄積精氣。 (3)相任:相撐持。 任,勝任。 (4)趨:快跑。 (5)董:深藏。 (6)天道四時:指自然界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 (7)論:分析,判斷。 (8)神氣:指人體正氣。 (9)晏日:晴朗的日子。 十車步:駕車、步行。 廣志:開闊心胸。 (11):《集解》作「質」,質實。 (12)逐:奔逐。 第5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