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秋,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為漢所破,亡數萬人,以驃騎之兵也(1)。 單于怒,欲召誅渾邪王。 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邊(2)。 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3),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4)。 天子聞之,於是恐其以詐降而襲邊,乃令驃騎將軍將兵往迎之。 驃騎既渡河,與渾邪王眾相望。 渾邪王裨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頗遁去(5)。 驃騎乃馳入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6),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萬,號稱十萬。 既至長安,天子所以賞賜者數十巨萬。 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 封其裨王呼毒尼為下摩侯(7),鷹庇為煇渠侯,禽梨為河綦侯,大當戶銅離為常樂侯。 於是天子嘉驃騎之功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王及厥眾萌鹹相奔(8),率以軍糧接食(9),並將控弦萬有餘人十,誅駻(11),獲首虜八千餘級,降異國之王三十二人,戰士不離傷(12),十萬之眾鹹懷集服(13),仍與之勞(14),爰及河塞(15),庶幾無患(16),幸既永綏矣(17)。 以千七百戶益封驃騎將軍。 」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寬天下之徭。 居頃之,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18),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19)。 其明年(20),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殺略漢千餘人。 (1)數:屢次。 為:被。 以:因為。 (2)使:派。 要:通「邀」,迎接。 邊:邊境。 (3)將:率。 此言率兵於河上築城。 城:築城。 河上:黃河岸邊。 (4)馳:急奔。 傳:驛站,此指驛站備用的車駕。 聞:傳報朝廷知道。 (5)頗遁去:多有逃走者。 (6)行在所:帝王臨時駐留的地方。 (7)下摩:《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作「下麾」,地名。 (8)厥:其。 眾萌:通「眾氓」,民眾,百姓。 鹹:皆。 奔:投奔。 (9)率:皆。 接食:接濟。 十控弦:拉弓。 此指拉弓的戰士。 (11)駻:本為驃悍勇敢之人,此指妄圖逃亡的匈奴人。 (12)離:通「罹」,遭受。 (13)懷集:歸來。 按《玉篇》曰:「懷,歸也。 」《國語》「不其集亡」,韋昭註:「集,至也。 」服:承擔。 按瀧川資言《史記匯注考證》:「服,猶任也;任頻興之勞。 」據此,此「服」字當屬下句,應於「懷集」之後斷句。 (14)仍:頻繁。 與:《漢書》作「興」,是。 為軍事活動而征聚物資曰興。 實指戰爭而言。 勞:苦。 「服仍興之勞」,即承受戰爭勞苦之意。 (15)爰:於是。 河塞:泛指黃河以北至塞外地區。 (19)庶幾:差不多、幾乎。 (17)幸:幸運、有幸。 既:將。 綏:安。 (18)邊五郡:邊境上的五個郡,指隴西、北地、上郡、雲中、朔方。 故:原來。 (19)為屬國:做漢朝的屬國。 當時漢將匈奴降民安置在上述五郡之中,設五屬國,各派都尉監護他們。 (20)明年:指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其明年,天子與諸將議曰:「翕侯趙信為單于畫計(1),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輕留(2),今大發士卒,其勢必得所欲。 」是歲元狩四年也(3)。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4),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 驃騎始為出定襄,當單于。 捕虜言單于東(5),乃更令驃騎出代郡(6),令大將軍出定襄。 郎中令為前將軍(7),太僕為左將軍(8),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9),平陽侯襄為後將軍十,皆屬大將軍。 兵即度幕(11),人馬凡五萬騎(12),與驃騎等鹹擊匈奴單于。 趙信為單于謀曰:「漢兵既度幕,人馬罷(13),匈奴可坐收虜耳。 」乃悉遠北其輜重(14),皆以精兵待幕北。 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餘里,見單于兵陳而待,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15),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匈奴亦縱可萬騎。 會日且入(16),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17)。 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強,戰而匈奴不利,薄莫(18),單于遂乘(19),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20)。 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21),殺傷大當(20)。 漢軍左校捕虜言單于未昏而去,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大將軍軍因隨其後。 匈奴兵亦散走。 遲明(23),行二百餘里,不得單于,頗捕斬首虜萬餘級,遂至窴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24)。 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余粟以歸。 (1)畫計:出謀劃策。 (2)度:越過。 幕:通「漠」,沙漠。 輕留:輕易滯留。 (3)是歲:這年。 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 (4)轉者:轉運軍需物資的人。 踵:腳後跟。 此指跟隨其後。 (5)捕虜:捉到的俘虜。 東:向東而去。 (6)更令:改變命令。 (7)郎中令:指李廣。 (8)太僕:指公孫賀。 (9)主爵:即主爵都尉。 十襄:即曹襄。 (11)即:立刻。 (12)凡:共。 (13)罷:通「疲」。 (14)悉:全部。 遠北:遠遠地運到北方。 (15)武剛車:有防護的軍車。 自環為營:自己排成環形陣營。 (16)會:正趕上。 且入:將落山。 (17)益:更。 繞單于:包抄單于。 (18)薄莫:傍晚。 莫,同「暮」。 (19)六:六匹騾子拉的車。 按「」同「騾」。 (20)冒:沖。 (21)紛挐:混亂。 這裡是扭打的意思。 (22)大當:大致相當。 (23)遲明:天將亮時。 (24)食軍:供糧給軍隊食用。 大將軍之與單于會也(1),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或失道,後擊單于。 大將軍引還過幕南(2),乃得前將軍、右將軍。 大將軍欲使使歸報(3),令長史簿責前將軍廣(4),廣自殺。 右將軍至,下吏,贖為庶人。 大將軍軍入塞,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 是時匈奴眾失單于十餘日,右谷蠡王聞之,自立為單于。 大於後得其眾,右王乃去單于之號。 驃騎將軍亦將五萬騎,車重與大將軍軍等(5),而無裨將。 悉以李敢等為大校,當裨將,出代、右北平千餘里,直左方兵(6),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 軍既還,天子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7),約輕繼(8),絕大幕(9),涉獲章渠十,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11),斬獲旗鼓。 歷涉離侯(12),濟弓閭(13),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14),禪於姑衍(15),登臨翰海(16)。 執鹵獲丑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17),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逴行殊遠而糧不絕(18)。 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驃騎將軍。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驃騎將軍,會與城(19),不失期,從至檮余山(20),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以千六百戶封博德為符離侯。 北地都尉邢山從驃騎將軍獲王,以千二百戶封山為義陽侯。 故歸義因淳王復陸支、樓專王伊即靬皆從驃騎將軍有功(21),以千三百戶封復陸支為壯侯,以千八百戶封伊即靬為眾利侯。 而驃侯破奴、昌武侯安稽從驃騎有功,益封各三百戶。 校尉敢得旗鼓(22),為關內侯,食邑二百戶。 校尉自為爵大庶長(23)。 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搌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1)會:會戰。 (2)引:領兵。 幕南:即漠南,大沙漠之南。 (3)使使:派使者。 歸報:回京向皇上報告。 (4)簿責:依文書上所列罪狀審問。 (5)車重:指軍需物資。 (6)直:通「值」,面對。 左方兵:匈奴的左面軍隊,即左賢王的軍隊。 (7)躬將:親自率領。 葷粥(x□n yu,熏育):指匈奴。 按殷代稱匈奴為葷粥。 (8)約:捆束。 輕繼:輕資,少量財物。 繼,通「資」。 (9)絕:越過。 十涉:渡。 (11)左大將:匈奴高級將官名,非為人名。 (12)歷涉:經過。 離侯:山名。 (13)濟:渡。 弓閭:河名。 (14)封:在山上築壇祭天的儀式。 (15)禪:在山上除地以祭地的儀式。 姑衍:山名。 (16)翰海:大沙漠。 一說湖名,即今蘇聯貝加爾湖。 (17)鹵:通「虜」,敵人。 丑:丑類,郡虜。 (18)逴(zhuo,去聲「捉」):遠。 (19)會:會師。 與城:地名。 (20)從:隨。 (21)歸義:歸附正義,此指投降漢朝。 (22)敢:指李敢。 (23)自為:人名,即徐自為。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1)。 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乃益置大司馬位(2),大將軍、驃騎將軍皆為大司馬(3)。 定令(4),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5)。 自是之後,大將軍青日退,而驃騎日益貴。 舉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6),輒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第5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