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5),威武紛紜(6),湛恩汪(7),群生澍濡(8),洋溢乎方外(9)。 於是乃命使西征十,隨流而攘(11),風之所被(12),罔不披靡(13)。 因朝冉從駹,定筰存邛,略斯榆,舉苞滿(14),結軼還轅(15),東鄉將報,至於蜀都。 耆老大夫薦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16),儼然造焉(17)。 辭畢,因進曰:「蓋聞天子之於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18)。 今罷三郡之士(18),通夜郎之塗,三年於茲,而功不竟(20),士卒勞倦,萬民不贍(21)。 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22),此亦使者之累也(23),竊為左右患之。 且夫邛、筰、西僰之與中國並也,歷年茲多,不可記已。 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並(24),意者其殆不可乎(25)!今割齊民以附夷狄(26),弊所恃以事無用(27),鄙人固陋,不識所謂。 」 (1)唯:通「雖」。 (2)業已:已經。 建:建議。 (3)風:通「諷」,委婉含蓄地勸告。 (4)因:趁機。 宣:宣示。 使指:出使西夷的旨意。 (5)德茂:德行豐厚。 六世:六代君王,即漢高祖、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武帝。 (6)紛紜:盛多的樣子。 (7)湛恩:長久的恩德。 湛,通「沉」。 汪:深廣的樣子。 (8)群生:眾生,一切生物。 澍:本義為時雨,引申為沾濕、滋潤之意。 濡:濕潤,浸漬。 (9)方外:國外。 十征:征討。 (11)攘:通「讓」,退卻。 (12)被:加於其上。 此指風吹萬物。 (13)罔:通「無」。 披靡:隨風倒下。 (14)舉:攻取。 苞滿:古部族名。 (15)結軼:車轍相旋,謂車馬往來絡繹不絕。 軼:通「轍」。 還轅:掉轉車頭往回返。 (16)耆老:古稱六十者為耆,七十者為老,此泛指年高者。 薦紳:通「搢紳」,本義為高官的服飾,即「搢笏而垂紳帶」(見《晉書·輿服志》),此指高官。 搢:插。 (17)儼然:莊嚴恭敬的樣子。 造:訪問。 焉:之,代指使者,即相如。 (18)羈縻(mi,米):束縛。 (19)罷:通「疲」。 (20)茲:此。 功:事。 竟:最後完成。 (21)贍:豐足。 (22)卒業:完成任務。 (23)累:負擔。 (24)並:合併。 (25)殆:恐怕。 (26)齊民:良好之民。 按:齊,通「」,好。 附:增益。 (27)弊:疲睏。 所恃:所依靠者,指編戶良民。 無用:指西夷之人。 使者曰:「烏謂此邪(1)?必若所云(2),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3)。 余尚惡聞若說(4)。 然斯事體大(5),固非觀者之所覯也(6)。 余之行急,其詳不可得聞已,請為大夫粗陳其略。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7),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故曰非常之原(8),黎民懼焉;及臻厥成(9),天下晏如也十。 「昔者鴻水浡出(11),氾濫衍溢(12),民人登降移徙,崎嶇而不安(13)。 夏後氏戚之(14),乃堙鴻水(15),決江疏河,漉沈贍災(16),東歸之於海,而天下永寧。 當斯之勤(17),豈唯民哉。 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躬胝無胈(18),膚不生毛。 故休烈顯乎無窮(19),聲稱浹乎於茲(20)。 (1)烏:何。 邪:通「耶」。 (2)若:如。 (3)變服:改變服飾的習俗。 化俗:變化風俗習慣。 (4)尚:通「常」。 惡:討厭。 若:此。 (5)斯:此。 事體:事情。 (6)覯(gou,構):遇見。 (7)非常:超越一般。 (8)原:開始。 (9)臻:至。 厥:其。 十晏如:猶「晏然」,安樂太平的樣子。 (11)鴻水:大水。 鴻,通「洪」。 浡(bo,博)出:大水湧出。 (12)衍溢:漫延四散。 (13)崎嶇: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心情不安寧。 (14)夏後氏:指夏禹。 戚:憂傷。 (15)堙:堵塞。 (16)漉沈:分散深水。 漉:分。 沈:深。 贍災,使水災安定下來。 贍,通「憺」。 安。 (17)當:承受。 按《玉篇》:「當,任也。 」《字彙》:「當,承也。 」勤:苦。 (18)躬:身體。 胝:腳掌上的厚皮。 胈:人體上的白肉。 (19)休烈:美好的功業。 休:美。 (20)聲稱:聲望,名譽。 浹(ji□,夾):通「徹」。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1),豈特委瑣握齪(2),拘文牽俗,循誦習傳(3),當時取說云爾哉(4)!必將崇論閎議(5),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故馳騖乎兼容並包(6),而勤思乎參天貳地(7)。 且《詩》不雲乎(8):『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9),莫非王臣。 』是以六合之內十,八方之外(11),浸潯衍溢(12),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賢君恥之。 今封疆之內,冠帶之倫(13),鹹獲嘉祉(14),靡有闕遺矣(15)。 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16),舟輿不通,人跡罕至,政教未加,流風猶微。 內之則犯義侵禮於邊境(17),外之則邪行橫作(18),放弒其上(19)。 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20),幼孤為奴,係累號泣(21),內向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22),物靡不得其所,今獨曷為遺已』。 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 盭夫為之垂涕(23),況乎上聖,又惡能已(24)?故北出師以討強胡,南馳使以誚勁越(25)。 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27),願得受號者以億計。 故乃關沫、若(28),徼牂柯,鏤零山(29),梁孫原(30)。 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 將博恩廣施,遠撫長駕(31),使疏逖不閉(32),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於此(33),而息誅伐於彼。 遐邇一體,中外提福(34),不亦康乎(35)?夫拯民於沉溺,奉至尊之休德(36),反衰世之陵遲(37),繼周氏之絕業,斯乃天子之急務也。 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憂勤(38),而終於佚樂者也(39)。 然則受命之符,合在於此矣(40)。 方將增泰山之封(41),加粱父之事(42),鳴和鸞,揚樂頌(43),上鹹五(44),下登三(45)。 觀者未睹指(46),聽者未聞音,猶鷦明已翔乎寥廓(47),而羅者猶視乎藪澤(48)。 悲夫!」 於是諸大夫芒然喪其懷來而失厥所以進(49),喟然並稱曰:「允哉漢德(50),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百姓雖怠,請以身先之。 」敞罔靡徙(51),因遷延而辭避。 其後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52),失官。 居歲余,復召為郎。 第6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6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