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1),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2),而公劉適邠(3),大王、王季在岐(4),文王作豐(5),武王治鎬(6),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7),殖五穀(8),地重(9),重為邪十。 及秦文、(孝)〔德〕、繆居雍(11),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12)。 獻(孝)公徙櫟邑(13),櫟邑北卻戎翟(14),東通三晉(15),亦多大賈。 (武)〔孝〕、昭治咸陽(16),因以漢都(17),長安諸陵(18),四方輻湊並至而會(19),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20)。 南則巴蜀(21)。 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22)。 南御滇僰(23),僰僮(24)。 西近邛笮(25),笮馬、旄牛(26)。 然四塞(27),棧道千里(28),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29),以所多易所鮮(30)。 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 然地亦窮險(31),唯京師要其道(32)。 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33),而人眾不過什三(34);然量其富,什居其六(35)。 (1)河:黃河。 華:華山。 (2)貢:賦稅。 傳說中夏代的租賦制度。 上田:上等田地。 (3)適:到……去。 邠:同「豳」。 (4)大王:即周太王,古公亶父。 (6)作豐:興建豐邑。 豐:豐京。 (6)治鎬:治理鎬京。 (7)好稼穡(se,色):喜好農業生產。 稼:種穀。 穡:收谷。 (8)殖:種植。 (9)地重:以地為重,重視土地的價值。 十重為邪:把做壞事看得很嚴重。 即很難去做壞事。 (11)及:等到。 文:指秦文公。 德:指秦德公。 繆:通「穆」。 指秦穆公。 (12)隙隴蜀之貨物:地居隴蜀貨物交流的要道。 隙:間孔、要道。 (13)獻公:指秦獻公。 (14)卻:退,御。 翟:同「狄」。 (15)三晉: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立國,故稱三晉。 此指原三晉之地。 (16)孝:指秦孝公。 昭:指秦昭王。 (17)因以漢都:漢朝藉此而做為都城。 因:憑藉、沿襲。 (18)長安諸陵:指長安附近諸皇陵所在地,亦即諸陵縣。 (19)會:會聚,會合。 (20)益:更加。 事:做,從事。 末:末業。 指商業。 (21)南:指秦嶺以南。 (22)卮:梔子,可以入藥或制顏料。 (23)御:抵禦。 (24)僰僮:僰地多出僮僕。 漢代僰人常被販賣為奴。 (25)邛(qiong,窮)笮(zuo,昨):均古族名,國名。 (26)笮馬、旄牛:笮地出產的馬和旄牛。 (27)四塞:四周閉塞。 (28)棧道:在險絕的山上用竹木架成的道路。 (29)褒斜:即褒斜道。 古道路名。 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得名。 兩水同出秦嶺太白山:褒水南注漢水,谷口在舊褒城縣北十里;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湄縣西南三十里。 漢武帝時曾發數萬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運,未成;其陸道則自漢以後長期間為往來秦嶺南北重要通道之一。 綰轂:挖扼,勾聯。 比喻處於中樞地位,對各方面起聯絡、扼制的作用。 (30)所多:多餘之物。 易:交換。 所鮮:缺少之物。 鮮:少。 (31)窮險:阻塞不通,地勢險要。 (32)要:要約、約束。 (33)於天下三分之一:占天三分之一。 (34)人眾:人口。 什三:十分之三。 (35)什居其六:十份中佔有六份。 即佔十分之六。 昔唐人都河東(1),殷人都河內(2),周人都河南(3)。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4),若鼎足(5),王者所更居也(6),建國各數百千歲(7),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8),故其俗纖儉習事(9)。 楊、平陽陳西賈秦、翟十,北賈種、代。 種、代,石北也,地邊胡(11),數被寇(12)。 人民矜懻忮(13),好氣(14),任俠為奸(15),不事農商。 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16),中國委輸時有奇羨(17)。 其民羯羠不均(18),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19),而武靈王益厲之(20),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21)。 故楊、平陽陳掾其間(22),得所欲。 溫、軹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 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余民(23),民俗懁急(24),仰機利而食(25)。 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26),起則相隨椎剽(27),休則掘塚作巧奸治(28),多美物(29),為倡優。 (30)。 女子則鼓鳴瑟(31),跕屣(32),游媚貴富(33),入後宮,遍諸侯(34)。 (1)唐:即陶唐氏。 (2)殷:此指盤庚遷都於殷後的商氏。 (3)周:此指平王東遷後的東周。 (4)三河:指河東、河內、河南。 (5)若:好像。 (6)更:更迭,交替。 居:建都居住。 (7)歲:年。 (8)都:都市。 國:京城。 (9)纖儉:小氣儉省。 習事:熟悉世故。 十陳:《索隱》謂此字為衍字。 下文「楊、平陽陳椽其間」之「陳」亦因此而衍。 (11)邊:接壤,靠近。 (12)數:屢次。 寇:侵犯,掠奪。 (13)矜:誇耀,崇尚。 懻忮:強直忌恨。 (14)好氣:好使性子。 (15)任俠:以扶弱抑強為己任。 (16)師旅:軍隊。 亟:屢次。 (17)委輸:運送。 奇羨:剩餘、贏餘。 (18)羯羠:強悍。 均:同「耘」。 耕耘。 (19)全晉:指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前的晉國。 患:擔憂,憂慮。 僄悍:同「剽悍」。 輕捷勇猛。 (20)武靈王益厲之:謂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使崇尚強悍的風氣進一步加強。 參見卷四十三《趙世家》。 (21)謠俗:民俗。 (22)陳掾:馳逐,經營馳逐。 (23)沙丘紂淫地:相傳殷紂於沙丘擴築苑台,恣意胡為,淫戲無度。 詳見卷三《殷本紀》。 淫地,荒淫之地。 指紂於此荒淫作樂。 (24)懁急:同「狷急」。 急躁。 懁:性急。 (25)仰:依仗。 機利:投機取巧。 (26)慷慨:同「慷慨」。 情緒激昂。 (27)椎:用槌打。 剽:搶劫財物。 (28)掘塚:盜墓。 塚:墳墓。 作巧:製作假的,冒充真的。 奸冶:私自熔煉錢幣。 奸,私下。 (29)美物:奇美的物品。 另說,美作「弄」,是玩物的意思。 (30)倡優:歌舞藝人和演戲的人。 (31)鼓:彈奏、敲擊樂器。 瑟:一種彈奏樂器。 (32)跕屣:拖著鞋走路。 (33)游媚貴富:到處向權貴富豪獻媚。 (34)遍:充斥,遍及。 然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1)。 北通燕、涿,南有鄭、衛。 鄭、衛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微重而矜節(2)。 濮上之邑徙野王(3),野王好氣任俠,衛之風也。 (1)漳:漳河。 河:黃河。 都會:都市。 微重:稍顯莊重。 重:莊重,端重。 矜節:顧惜節操。 矜:顧惜、注重。 (3)濮上之邑:指帝丘,戰國時改名濮陽,故雲。 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1)。 南通齊、趙,東北邊胡。 上谷至遼東,地踔遠(2),人民希(3),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4),有魚鹽棗栗之饒。 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5)。 (1)勃:渤海。 碣:碣石山。 (2)踔遠:遙遠。 踔:超越。 (3)希:少。 通「稀」。 (4)雕捍:迅捷,兇猛。 捍,通「悍」。 少慮:缺乏考慮。 即不愛動腦思考問題。 (5)綰:系,集結。 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 故泰山之陽則魯(1),其陰則齊(2)。 (1)陽:指泰山的南面。 (2)陰:指泰山的北面。 齊帶山海(1),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2)。 臨菑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 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3),難動搖(4),怯於眾鬥,勇於持刺(5),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 其中具五民(6)。 (1)帶山海:被山海環繞。 帶:腰帶。 比喻圍繞著。 (2)文彩:彩色絲綢。 布帛:麻布和絲織品。 布:亦指錢幣。 (3)地重:以地為重,即鄉土觀念重。 (4)難動搖:不易浮動外流。 (5)持刺:行刺。 指暗中傷人。 (6)具:具備,具有。 五民:指士、農、商、工、賈。 而鄒、魯濱洙、泗(1),猶有周公遺風(2),俗好儒(3),備於禮(4),故其民齪齪(5)。 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 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 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周人(6)。 (1)濱:臨近,靠近。 洙:水名。 (2)遺風:傳留的風俗。 (3)儒:儒家學說,儒術。 (4)備:完備、齊全,應有盡有。 (5)齪齪:小心拘謹,注意小節。 (6)甚:厲害、嚴重。 周人:指周地之人(洛陽人)。 夫自鴻溝以東(1),芒、碭以北(2),屬巨野(3),此梁、宋也。 陶、睢陽亦一都會也。 昔堯作(游)〔於〕成陽(4),舜漁於雷澤(5),湯止於毫。 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6),致其蓄藏(7)。 第6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6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