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犯顏強諫,使主上言行合於道義,不顧自身安危,為國家建立長遠方案。 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 維護法律不失大節,言稱古代賢人,增長君主之明。 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不善言辭,敏於行事,致力于謙恭,堪為君子長者。 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恪守節操,懇切剛直,義足以稱清廉,行足以激勵賢能,擔任要職而不能以無理使之屈服。 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論醫,為醫家所尊奉,醫術精細高明;後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倉公可謂接近扁鵲之術了。 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劉仲被削奪王爵,其子劉濞(bi,必)受封做了吳王,適逢漢朝初定天下,讓他鎮撫江淮之間。 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吳、楚叛亂,宗室親屬中只有竇嬰賢能而喜好士人,士人歸心於他,率軍在滎陽抵抗叛軍。 作《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智謀足以應付近世之變,寬厚足以得人。 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於抗敵,仁愛士卒,號令簡明不煩,將士歸心於他。 他《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自夏、商、週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原禍害,為要瞭解強弱時勢,設防征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拓直曲曲折折的邊塞,擴展河南之地,攻破祁連山,打開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擊敗北方匈奴。 作《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大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費爭高強,只有公孫弘節衣縮食為百官表率。 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漢朝已經平定中國,而趙佗能安定楊越以保衛南方藩屬之地,納貢盡職。 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吳國叛逆,東甌人斬殺劉濞,保衛封禺山,終為漢臣。 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敗散於遼東地區,衛滿收攏其逃亡百姓,聚集海東,以安定真藩等部,保衛邊塞而成為塞外之臣。 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經略西南,通使夜郎,而邛、笮之君請求成為漢朝內臣並接受朝廷所派官吏。 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大人賦》之事,深得君主喜歡,雖然文辭過於華麗誇張,但其旨意在於諷諫,歸結於無為而治。 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高祖少子劉長封為那裡的國王,鎮守江淮之間,安撫剽悍的楚地百姓。 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遵奉法律、按照情理辦事的官吏,不自誇其功勞賢能,百姓對其無所稱讚,也沒有什麼過失行為。 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端正衣冠立於朝廷,群臣沒人敢說虛浮不實的話,汲長孺剛正莊重;好薦賢人,稱道長者,鄭莊慷慨有節操。 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自孔子去世以後,在京師沒有誰重視學校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之間,文教事業燦爛輝煌。 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人們背棄本業而多巧詐,作奸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們,只有一切依法嚴酷懲治才能使他們整齊化一,遵守社會秩序。 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漢與大廈通使之後,西方極遠的蠻族,伸長脖子望著內地,想觀瞻中國文明。 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救人於難,濟人於貧,仁者有此美德吧;不失信用,不背諾言,義者有可取之處。 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臉色和悅,同時得到主上的親近,這不僅是美色招人喜愛,技能也各有特長。 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不流於世俗,不爭奪勢利,上下無所阻礙,沒有人能傷害他們,因善用其道。 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齊、楚、秦、趙占卜者,各有隨俗所用的方法。 想要總覽其要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夏、商、週三代君主占卜之法不同,四方蠻夷卜筮風俗各異,但都以卜筮判斷吉凶禍福。 粗略考察卜筮的要略,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這種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也不妨害百姓,據時買賣增殖財富,智者在他們那裡可取得借鑒。 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想我大漢王朝繼承五帝的遺風,接續三代中斷的大業。 周朝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焚燬《詩》、《書》,所以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失錯亂。 這時漢朝興起,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於是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 《詩》、《書》不斷地在各地發現。 自曹參薦舉蓋公講論黃老之道,而賈生、晃錯通曉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孫弘以儒術顯貴,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無不彙集於太史公。 太史公父子相繼執掌這職務。 太史公說:「嗚呼!我先人曾職掌此事,揚名於唐虞之世,直到周朝,再次職掌其事,所以司馬氏世代相繼主掌天官之事。 難道中止於我這一代嗎?敬記在心,敬記在心啊!」網羅搜集天下散失的舊聞,對帝王興起的事跡溯源探終,既要看到它的興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研討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簡略推斷三代,詳細載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今,著十二本紀,已按類別加以排列。 有的同時異世,年代差誤不明,作十表。 禮樂增減,律歷改易,兵法權謀,山川鬼神,天和人的關係,趁其衰敗實行變革,作八書。 二十八宿列星環繞北辰,三十根車輻集於車轂,運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與此相當,他們忠信行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 有些人仗義而行,倜儻不羈,不使自己失去時機,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總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稱為《太史公書》。 序略,以拾遺補充六藝,成為一家之言,協合《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於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後世聖人君子觀覽。 第七十。 太史公說:我歷述黃帝以來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原文】【註解】 昔在顓頊,命南王重以司天(1),北正黎以司地(2)。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3),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 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4)。 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5)。 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1)南正:傳說中官名。 重:人名。 (2)北正:傳說中官名。 黎:人名。 (3)紹:繼承。 (4)典:掌管。 (5)去:離開。 適:到……去。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1),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2),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陽。 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3),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 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4),王卬於殷(5)。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 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市長。 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1)此句意思是說,以傳授劍術理論而顯揚名聲。 劍論,劍術之論。 顯,顯揚,顯貴。 (2)據卷七十《張儀列傳》載,在伐蜀伐韓先後問題上,司馬錯主張伐蜀,張儀主張伐韓,秦惠王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 (3)事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 秦趙戰於長平,趙將趙括指揮失當,使趙軍四十餘萬被俘活埋。 詳見卷七十三《白起王剪列傳》。 阬,活埋。 (4)相王:相互尊稱為王。 (5)使卬在殷地稱王。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1),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2)。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3),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4),乃論六家之要指曰(5): (1)天官:指天文,天文學。 (2)道論:道家的理論。 (3)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號(前110前105)。 (4)愍:憂慮。 其意:各家學說的要義。 師悖(bei,備):以悖為師,即各習師書,惑於所見,學得一些謬誤。 悖,惑,謬誤。 (5)六家:指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個學派。 要指:同「要旨」。 指主要的思想。 第7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