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1)。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2),直所從言之異路(3),有省不省耳(4),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5),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6),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7);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8)。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9),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 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逸。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 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1)引語見《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塗,同「途」。 (2)務:致力,從事。 (3)直:僅,只是。 (4)省:猶「察」。 明白,顯明。 (5)大祥:以祥為大。 即重視吉凶的預兆。 眾忌諱:講究的忌諱多。 (6)四時之大順:指四時運行的順序。 (7)儉:〔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按:「儉檢通用,下文所謂苛察是也。 」檢,約束,檢點。 (8)贍:充足。 (9)因:依照,根據。 十撮:提取,摘錄。 (11)去健羨:意為捨棄剛強與貪慾。 《集解》:「『知雄守雌』,是去健也。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去羨也」。 (13)絀聰明:去掉聰明智慧。 道家主張絕聖棄智。 絀,通「黜」,廢。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1),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2),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 (1)八位:指八卦的方位。 震卦東,離卦南,兌卦西,坎卦北,乾卦西北,坤卦西南,巽卦東南,艮卦東北。 十二度:指十二星次。 我國古代為量度星辰所在的位置,把黃道帶分成十二個部分,稱「十二次」。 教令:指各種「宜」、「忌」的規定。 (2)經:常道,常規。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1)。 《六藝》經傳以千萬數(2),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3),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1)《六藝》:即《六經》。 包括《禮》、《樂》、《詩》、《書》、《易》、《春秋》等六種儒家經典。 (2)經:指六經本文。 傳:註釋或講解經義的文字。 (3)當年:有生之年。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1),茅茨不翦(2),采椽不刮。 食土簋(3),啜土刑(4),糲粱之食,藜藿之羹(5)。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 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6)。 使天下法若此(7),則尊卑無別也。 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 」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8)。 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1)等:台階的層級。 按:這段引文不見於今本《墨子》。 《索引》謂見於《韓非子》,但有所不同。 (2)茅茨:《正義》:「屋蓋曰茨,以茅覆屋。 」翦,同「剪」。 (3)簋:古時盛食物的圓形器具。 (4)刑:通「鉶」,盛羹的器皿。 (5)糲:粗米。 粱:〔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粱當作粢,粢與糲皆食之粗者。 」藜:一種野草,初生時可食。 藿:豆葉。 (6)率:標準,規格。 (7)使:假使。 (8)給:足,豐足。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1),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 (2)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3),雖百家弗能改也。 (1)殊:不同。 (2)親親尊尊:親愛自己的親屬,尊敬長輩。 (3)分職:即名分和職分。 名家苛察繳繞(1),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責實(2),參伍不失(3),此不可不察也。 (1)苛察:苛刻煩瑣,顯示精明。 繳繞:纏繞,糾纏不清。 (2)控名責實:由名以求實,使名實相符。 控,規制。 責,求。 名,概念。 實,實際。 (3)參(s□n,三)伍:錯綜比較,以為驗證。 參,三。 伍,五。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1),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2)。 無成勢(3),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4),故能為萬物主(5)。 有法無法,因時為業(6);有度無度,因物與合(7)。 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 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8)。 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9),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十。 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光燿天下(11),復反無名(12)。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 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 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1)《老子》第三十七章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四十八章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正義》:「無為者,守清淨也。 無不為者,生育萬物也。 」道家的「無為」思想,意即順應自然。 「無為」則「萬物將自化」,什麼都可辦成,故曰「無為而無不為」」。 (2)因循:順應自然。 (3)成勢:既成不變之勢。 (4)二句意為:不為物所牽制。 (5)主:主宰。 (6)二句意為道家有法而不以法為法,要順應時勢以成其業。 (7)二句意為:道家有度但不恃度以為度,要根據萬物之形以與之相合。 (8)常:規律,準則。 因:因循。 (9)中:符合。 端:正。 十窾:空。 (11)燿:同「耀」。 (12)反:同「返」。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有子曰遷。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年十歲則誦古文(1)。 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2);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3),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4);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5),還報命(6)。 (1)古文:指用先秦古文字書寫的古書。 (2)浮:行船,航行。 (3)講業:研討學問。 講,研究,商討。 (4)鄉射:古代的射禮。 (5)略:巡行,奪取。 (6)報命:覆命。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1),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2),故發憤且卒(3)。 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間。 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 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4)。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 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5)。 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6),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7)。 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8),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9),弗敢闕十。 」 第70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09頁